魏延被杀姜维就眼睁睁的看着 姜维为何见死不救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被杀,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众多的谋臣虎将在三国时期粉墨登场,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独属于自己的身影与痕迹。在三国早期,由于大局未定,各诸侯国尚处于彼此攻伐的阶段。
此间便有许多排名靠前的名将,例如曹魏麾下的典韦、张郃,以及蜀汉麾下的关羽、张飞等人。而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三国整体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却依旧在暗处存在风波。
而这种风波不仅存在于魏蜀吴三国彼此的对立关系中,更存在于魏蜀吴三国内部之中。就比如蜀汉后期的大将,魏延之死。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但最终不幸以失败告终。
就连诸葛亮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而诸葛亮死前,安排杨仪暂领军中大权。魏延因与杨仪不和已久,遂发动兵变,但最终被镇压,并被马岱所杀。但在魏延被杀时,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之一、诸葛亮提及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推测自己死后,魏延必反
无论是在演义还是正史中,诸葛亮都被塑造成一个足智近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诸葛亮自因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林之后,便一门心思地为蜀汉出谋划策。一路上也为蜀汉发掘了不少的谋臣虎将。而最为出名的,便是魏延与姜维二人了。但是从诸葛亮对二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心中对于魏延与姜维二人的评价。
诸葛亮初见魏延,便想要下令将魏延斩杀。但是给出的理由却很寒酸,说是魏延此人脑后生有反骨,将来必然会带来祸端。但是个人认为。这一点并不足以证明什么。毕竟诸葛亮一生中,做出的有违天命的事也不少了。
怎么就会因一个脑后反骨而决心杀死魏延呢?不过是对其不加信任而已。而换作姜维,姜维虽然有曹魏降将的一层尴尬身份,但却得到了诸葛亮的亲传,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从二人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还是对魏延不甚信任。
第二、魏延生性自傲,攻击性强,在军中也无甚好友,姜维自然会选择袖手旁观
而说完诸葛亮对于魏延的看法,我们再来看魏延此人的形象如何。据史料记载,魏延此人战力不俗,善养士卒。生的勇猛过人,算得上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了。但是每个大将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魏延此人也不例外。
据有关史书记载,魏延生性性格高傲,性情极恶,锋芒毕露,与蜀汉军中众多武将的关系都不甚良好。几乎人人都不得不小心避其锋。这样的性格,自然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除此之外,魏延还极其的自傲。这一点在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当时诸葛亮已死,杨仪受诸葛亮之命,暂时隐瞒消息,秘不发丧。并派出费祎打探魏延的意图。
而魏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的意思总结来说,就是对诸葛亮的死漠不关心,并表达了对诸葛亮死后安排的不满。直言其不想为杨仪所管,谋逆之心昭昭。而姜维身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看到魏延对自己的恩师是如此态度,自然也想多费力气,从而选择了袖手旁观。
第三、魏延当时犯的是谋反大罪,姜维袖手旁观也实属应当
接着上文的继续说。在杨仪得知魏延的态度后,立刻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安排魏延断后,而大军先行退回。而这一举动,则更是加剧了杨仪与魏延二人的矛盾。因为早在诸葛亮未死之前,杨仪与魏延二人便已经两看生厌,势如水火了。而诸葛亮死后,又任命什么都不如魏延的杨仪担当大任。素来性格高傲的魏延自然会对这样的安排心生不满。
毕竟魏延的";五虎上将之下之一人";的称号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从资历、能力等方面来看,魏延也确实要比杨仪更优秀。但诸葛亮确实是这样安排的。这也就导致了魏延更加激进的做法。他直接发动兵变,率兵南下。
一路烧毁栈道,抢在杨仪前面返回汉中,还上书攻击杨仪造反。但最终被马岱所斩杀。而魏延当时犯得已经等同于谋逆大罪了,姜维自然不可能出言相救。
由此可见,魏延的性格问题,行事激进,都是导致姜维袖手旁观的原因。写在最后: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里面蕴含很多智慧和经验。亲爱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您。静下心来读一读,不但能包揽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还能从中领略很多人生大智慧,您绝对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