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子胤祉两次被软禁是为何?雍正又是如何报复他的?
爱新觉罗·胤祉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是兄弟早夭,实际上是第三子,与太子胤礽关系较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之一次被废,因三阿哥胤祉和太子关系一向较好,康熙便召胤祉来询问太子平时的所作所为。事后,康熙说:
“胤祉与胤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出自《清史稿·诸王六》)
意思是说,胤祉虽然和太子亲近,但从来没有怂恿胤礽作恶,所以太子被废,不应该牵连胤祉。
如此以来,胤祉算是被康熙摘干净了。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再一次召胤祉前来问话,父子俩聊完之后,康熙还赏了胤祉五千两白银。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对这位三儿子还是比较钟爱的。没想到的是,雍正登基后,胤祉的境遇急转直下,他先被雍正派去守陵,又被降为郡王,幽禁在自己的宅邸。最终,胤祉和儿子弘晟皆死于禁所。
在康熙的诸多儿子中,胤祉算是比较“正直”的一个,他维护过太子,也不曾牵连胤禩案,此前和雍正并无罅隙,雍正登基后,为何一定要和自己的三哥过不去呢?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胤祉,希望通过这位悲情的皇三子,重现康雍年代的悲欢。
在写本文之前,笔者需要说明:雍正登基后,将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字统一改为“允”,为了阅读方便,笔者仍称呼各位皇子原名,请诸君勿怪。
一、皇子通文武,生而父爱多
清朝康熙四年九月,年仅13岁的康熙帝举行大婚,皇后乃是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后世称为孝诚仁皇后。在接下的几年,康熙的后宫逐渐又增添了几位嫔妃,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妃”,即惠、荣、宜、德四人。其中,最早给康熙诞下子嗣之人,就是荣妃。
荣妃出身于正黄旗马佳氏,他的父亲并不显赫,只是一位普通的员外郎。康熙四年,荣妃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后来被康熙选中,甚是得宠。
康熙帝儿女众多,但在他25岁之前,可谓“子嗣艰难”。根据统计,康熙25岁之前,一共生了10个儿子,却夭折了7个,只有皇长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活了下来。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夭折的7个儿子中,有4个都是荣妃所生。
连生4位皇子,都夭折了,荣妃是一位不幸的嫔妃,幸运的是,到了康熙十五年,荣妃又被诊出喜脉,次年三月,荣妃临盆,生下来康熙的第十个儿子,康熙为这个儿子取名为胤祉。后来诸位皇子重新序齿,胤祉序齿为三阿哥。
换句话说,如果康熙的前10个儿子都能健康长大的话,其中有5个是都是荣妃所生。这不仅能看出荣妃在康熙初年的受宠程度,更能折射出胤祉“来”的不容易。
因此,胤祉从小便受康熙疼爱,荣妃更是对胤祉溺爱有加。当时,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之父)在南书房当值,康熙便让张英来教导几位皇子,胤祉便是其中之一。
从史书记载来看,胤祉的学问和书法在诸位皇子中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例如,康熙在自己的陵寝(景陵)竣工之后,特地让胤祉来书写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康熙中期,胤祉召集一帮文臣来编纂《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特别是《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对后世的贡献巨大,笔者此前写过一篇陈梦雷的深度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这本书。
胤祉从小表现得就非常乖巧,《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凡行围、谒陵,皆从。
意思是,康熙不管是到塞外行围,还是去拜谒祖陵,都喜欢带着胤祉。康熙三十二年,山东曲阜孔庙竣工,康熙让胤祉带着四弟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前去祭拜。
在史料记载中,胤祉不仅有“文”的一面,更有“武”的一面,例如,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待剿灭噶尔丹,得胜归来后,胤祉被康熙封为诚郡王。彼时,康熙一共封了两位郡王,另一位是大阿哥胤褆(直郡王)。而当时一起到西北参战的四阿哥胤禛仅仅被封为贝勒。
关于胤祉得宠,《清史稿》还有一个佐证: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
意思是说,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帝亲临胤祉的府邸吃饭。从此,康熙经常来胤祉这里。
纵观康熙朝,康熙到儿子府邸的次数并不多,经常来并且还留下了吃饭就更加稀少了。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晚年曾去过御赐给雍亲王胤禛的圆明园一次,在胤禛的刻意安排下,康熙之一次见到了年幼的弘历(乾隆帝)。乾隆登基后,多次拿这件事炫耀,要向世人证明康熙多么看重雍正父子。殊不知,这样的待遇,乾隆的三伯父胤祉早就享受过了。
一言以蔽之,在有限的记载里,我们能看出胤祉是一位能力出众,且十分得父亲喜爱的皇子。只不过,这一切从康熙晚年的夺嫡风波中,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二、太子因故废,胤祉鸣不平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在屡次惹怒康熙后,举止癫狂,多行悖逆,再加上大阿哥胤褆控告太子私藏御马等事,康熙一怒之下废黜胤礽。在胤礽被废时,胤祉曾一度帮胤礽说话,后来,康熙特地召胤祉问话。结果,康熙和胤祉一番交谈,确定胤祉没有参与胤礽的恶行,非常满意。
接下来,胤祉做了两件事,很能证明他的性格:
之一件事是胤祉主动去调查太子癫狂的原因,《清史稿》记载:
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允禔厌胜废太子,允祉侦得之,发其事。
意思是说,胤祉从蒙古人那里得知,大阿哥胤褆一直在用巫术魇镇太子,胤祉把这件事捅给了康熙。最终,康熙在东宫果然发现了证据。再加上大阿哥胤褆之前曾对康熙说过“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话,因此,大阿哥从此被康熙圈禁,再没有翻身。
胤祉之所以这么做,可能存在两种动机:
(一)胤祉和胤礽关系好,他在千方百计帮胤礽开脱。
(二)趁胤褆扳倒胤礽之际,胤祉再扳倒胤褆。这样一来,胤祉就“渔翁得利”了。
之一种动机,说明胤祉没有夺嫡之心,他忠于太子;第二种动机说明胤祉有夺嫡之心。因为以上两种动机截然相反。因此,大家可能会认为,胤祉要么是在帮太子,要么在夺嫡。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形,胤祉拥护胤礽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接下来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史载:
上以东宫仪仗礼服,从前定制太过,特命廷臣纠正。胤祉见廷臣所议,忿然谩骂,且云:“如此则何乐为皇太子邪!”
意思是说,康熙废除胤礽之后,觉得胤礽此前的仪仗和服饰都太过接近皇帝,于是让大臣们商议,降低东宫仪仗礼服的规格。胤祉竟然说了一句:“如果降低了规格,谁还愿意当太子呢?”
胤祉这句话,明显是在为胤礽打抱不平。他认为,胤礽此前作为太子,规格高一点,也无不可。
因此,可以更加确信,在太子胤礽被废后,三阿哥胤祉其实是在维护太子。但是,笔者认为,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胤祉可能在唱一出“进可攻退可守”的戏。他揭发大阿哥胤褆之后,如果太子胤礽复立,他就是大功臣。如果太子胤礽没有被放出来,胤祉就积累了资本,在康熙面前留下了好印象,为自己夺嫡打下基础,这是胤祉给自己留的后路。
果然,胤祉的“忠君”表现,康熙是看在眼里的。《清史稿》记载:
明年,太子复立,允祉进封诚亲王。
也就是说,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太子胤礽复立,胤祉被康熙封为诚亲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被封为亲王的人,并非只有胤祉一人,还有两位皇子,他们分别是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恒亲王)。
康熙活着的时候,一共就封了3个儿子为亲王,有且仅有三个,还都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封的。
胤祉在太子复立的时候被封为亲王,一方面是因为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后,他是诸位皇子中最年长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康熙认可胤祉的品格。至少,在康熙心目中,胤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
三、两度被责难,三哥死禁所
笔者此前写过太子胤礽,我认为,康熙之所以复立胤礽,有两个原因,之一,他认为胤礽之前的癫狂状,是被魇镇所致。第二,八阿哥胤禩的突然冒进,打乱了康熙的计划。换句话说,康熙虽然更愿意胤礽来当太子,并不是因为此时的胤礽有多令他满意,而是他寄希望于胤礽能够痛改前非。
在这种情况下,胤礽的太子之位其实并不稳妥,这就导致其他各位皇子蠢蠢欲动,欲把太子拉下马。
这期间,胤祉的表现则非常“低调”。他带领一帮文臣在家中编书,颇具古文士之风,在诸位皇子中,可谓别具一格。在康熙五十三年,胤祉把他主导编撰的《律历渊源》献给康熙,赢得康熙的赞誉。接下来胤祉又带领陈梦雷等人编撰了旷世奇书《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在康熙朝几乎已经完成(雍正时期完全成书),当胤祉把该书目录交给康熙的时候,康熙喜不自胜,认为胤祉所做的事情,乃是“盛世必备之伟业”。
所以,九子夺嫡各显神通,胤祉所做的,就是打造康熙所需要的“文化盛事”,用这种做法来“讨好”康熙。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后,胤祉的表现仍然非常低调。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封胤祉的长子弘晟为诚亲王世子,《清史稿·诸王六》记载:
五十九年,封(胤祉)子弘晟为世子,班俸视贝子。
笔者查阅了《清史稿·诸王传》,康熙诸子中,世子在康熙朝享受贝子待遇的(“班俸视贝子”),仅有胤祉和皇五子胤祺两人。
种种迹象表明,胤祉在康熙晚年,一直深受康熙重视。
不过,胤祉的这种受重视是短暂的,因为到了雍正朝,他瞬间跌落到了谷底。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雍正登基后,立即做了三件事:
之一,召十四弟胤禵火速来京奔丧;
第二,任命八弟胤禩为总理事务大臣,和胤祥、马齐、隆科多一起总理朝廷事务。
第三,命三哥胤祉为康熙守陵。《清史稿》云:
世宗即位,命允祉守护景陵。雍正二年,弘晟得罪,削世子,为闲散宗室。
不仅如此,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又以诚亲王世子弘晟获罪为由,免去弘晟世子职位,降为闲散宗室。
到了雍正六年,胤祉向苏克济索贿事发,雍正最终将胤祉降为郡王,把胤祉和他的儿子弘晟一同圈禁在府中,无旨不得外出。
康熙八年,雍正考虑到胤祉是他唯一的兄长了,便恢复了胤祉的亲王爵位,不料, 这一年因为怡亲王胤祥病逝,胤祉不仅很晚才到达丧葬现场,还面无悲伤。雍正和胤祥的感情非常人可比,得知胤祉如此不尊重胤祥,盛怒道:
“允祉乖张不孝与阿其那、塞思黑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这段话,雍正列出了胤祉的三宗罪,之一宗罪:胤祉和胤禩、胤禟相交。
第二宗罪:胤祉的儿子弘晟获罪被圈禁,胤祉对雍正怀恨在心。
第三宗罪:胤祉嫉妒胤祥,故意不尊重胤祥。
三宗罪乃定,雍正最终削除胤祉的爵位,再度圈禁胤祉。不过,这次雍正没有将胤祉圈禁在他的府中,而是将他幽禁在景山永安亭,和胤祉一起被圈禁的,还有他的家人和儿子弘晟。
两年后,也就是雍正十年,胤祉死于禁所,他的儿子弘晟于两个月后随乃父而去。雍正得知三哥去世,没有半点戚容,最终郡王之礼安葬三哥。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让雍正刚登基就要对付三哥,最终让三哥死于禁所呢?胤祉所犯的错,真的至于雍正这么做吗?
四、兄弟阋于墙,强词又夺理
我上文提到,雍正刚登基时,就做了三件事。他让十四弟胤禵火速回京奔丧,是为了削掉胤禵的兵权;他让八弟胤禩做总理事务大臣,是因为胤禩背后有太多的支持者,雍正在自己立足未稳时,还需要笼络众人,慢慢图之。那么,雍正让胤祉去守皇陵,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要知道,努尔哈赤去世,当时最年长的皇子代善并没有被派去守陵;皇太极去世,皇长子豪格也没有去守陵;就是顺治帝去世,当时的皇次子福全也好好地在家待着。可见,雍正让三哥去守陵,是有意在削弱三哥。
那么,胤祉到底哪里得罪雍正了呢?
清宫《文献丛编》中,曾记载了康熙五十七年,雍正的谋士戴铎给雍正写的一封信,其中一句是:
“奴才看,目下诸王各各心生,前奴才路过江南时,曾为密访,闻常州武进县一人名杨道升,此人颇有才学,兼通天文,此乃从前耿王之人也。被三王爷差人请去,养在府中,其意何为?”
这句话不难理解,常州武进有一个叫杨道升的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懂天文,此前曾在耿精忠府中当过谋士,现在被三王爷胤祉请到府中。戴铎认为,胤祉这么做,是有“想法”。这件事发生在康熙五十七年,正是九子夺嫡的最后阶段。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期间,三阿哥胤祉看似低调,其实对大位也有觊觎之心。或许正如前文笔者分析的那样,太子之一次被废时,他可能有救太子之心,但是,他给自己留了“B计划”,特别是在胤礽第二次被废、胤褆被幽禁后,胤祉作为皇子中年龄最长者,又深得康熙喜欢,他有夺嫡之心,太正常不过。
正是因为这个,雍正登基后,才要立即对付三哥。因为三哥和八弟、十四弟一样,都是曾经对雍正夺嫡颇具威胁之人。
不过,胤祉夺嫡毕竟是在暗中,雍正不可能以此为由来为难胤祉,因此,雍正需要另找借口。雍正为了定胤祉之罪,可谓“欲加之罪”,在《上谕旗务议覆》中,雍正说:
“诚亲王允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养育于外,年至六岁,尚不能言,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及年岁渐长,则性情乖张,行事残刻,于皇考之前,则不义不孝;于其母妃,则肆行忤逆。是以皇考屡降谕旨,将其心术不正不端之处宣示于众,此举朝所共知者……”
按雍正的说法,他的三个胤祉从小就不被康熙所喜欢,到6岁时还不会说话,每次见到康熙,只知道哭。胤祉长大后,为人乖张刻薄,在康熙面前不孝,在荣妃面前忤逆。康熙曾多次降旨,将胤祉的罪孽公之于众。
笔者认为,雍正说的这段话,基本上不属实。
其一,雍正说胤祉从小就被康熙讨厌,这个很明显不成立,笔者前文已经说过,胤祉“,来”得不容易,从小又乖巧,康熙甚是喜欢。
其二,雍正说胤祉“性情乖张,行事残刻”,若真是如此,他又怎么能聚集一帮文人来帮他编书。要知道,文人的内心最是桀骜,若胤祉为人残忍刻薄,这些文人又怎么会轻易屈居其府。
其三,雍正说胤祉对康熙不孝不义,康熙还多次降旨公布他的罪过。但是,在《清实录》和《清史稿》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且,胤祉是康熙封亲王的三个儿子之一。若胤祉真的不孝不义,康熙又怎会给他如此待遇?
因此,笔者认为,雍正为了报复三哥,为了给三哥安罪名,有些强词夺理了。
另外,雍正还说:“其接待诸兄弟,皆刻寡恩,诸兄弟皆深知其人而鄙弃之。”
在太子被废之际,胤祉为太子说话,为太子鸣不平,他真的刻薄寡恩?不见得吧。
雍正所说的话,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例如,雍正在《上谕旗务议覆》还说:
“皇考玉龙上宾,方有大事之夜,朕命允祉管理内事,阿其那管理外事。允祉私自外出,于阿其那密语多时,不知所商何事。”
这句话是说,康熙驾崩的那夜,雍正命胤祉主持内事,让胤禩主持外事,胤祉私自外出,和胤禩说了半天悄悄话,不知他们所说的内容。
上文雍正刚说过胤祉“皆刻寡恩,诸兄弟皆深知其人而鄙弃之”,怎么转眼他就和胤禩聊上了呢。而且,既然让他们俩管理内外之事,难道亲兄弟之间都不能说话,都没有事情要协调?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雍正是刻意要治胤祉的罪。为了将胤祉的罪名坐实,雍正有“无中生有”、“强词夺理”之嫌。
五、常棣花常开,兄弟赋新涵
笔者认为,在清朝12帝中,雍正皇帝的能力是值得认可的,他为清朝所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作为兄弟,他却有瑕眦必报的心态。
在雍正登基后,胤禩、胤禵、胤禟等兄弟的结局,都足以证明雍正有“秋风扫落叶”之势。当然,因为胤祉在夺嫡中比较低调,因此很多人认为,雍正对待三哥和对待上述几位兄弟不同。其实,本质上来说,胤祉的悲剧,和胤禩、胤禵并无区别。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胤祉和胤禩一样,都在夺嫡之争中和雍正结仇,那么,雍正登基后,为何首先拉拢胤禩,却立即打压胤祉,让他去守皇陵呢?
笔者认为,雍正之所以区别对待二位,是因为胤禩背后的支持者们过于强大,而胤祉背后都是一帮翰林文臣。胤祉对雍正的威胁较小,所以才会被雍正当“软柿子”先捏。当然,雍正对胤禩也是且用且防备,并不是真正重用胤禩。
爱新觉罗·胤祉,身为康熙的第三子,雍正之兄,他在清朝的结局是悲剧的。雍正帝在政治上的成就值得肯定,但在亲情上却相对冷漠,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诗经·常棣》云: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古人认为,天下最亲近之人,就是亲兄弟。有危难,亲兄弟会舍命相护;即使长眠于地下,兄弟也会相陪。
然而,放眼古代,穷乡僻壤中的穷苦兄弟,大多能相互扶持,彼此照应。但在封建帝王之家,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多少兄弟束甲相攻、手足相残。
笔者认为,“兄弟”二字的概念,从古至今都没有错,错的是封建制度之下,一些人对皇权的贪婪和对亲情的淡漠,这不得不让后人引以为戒。
到了新时代,“兄弟”二字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一个家族若想兴盛,必须兄弟齐心。一个国家若想复兴,必须各民族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