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05)391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这句话简单点说,就是慈不掌兵,为将者不能太娇惯宠溺下属,因为很多下属是喜欢蹬鼻子上脸的——骄兵悍将的养成,主帅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强调治乱世须用重典,所以陈寿也不得不承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汉朝的两位车骑将军,本来可以在董卓羽翼未丰但骄态已露的时候,按照军法将他及早除掉,只可惜这两位车骑将军的一念之仁,为大汉帝国留下了心腹大患——这就是慈不掌兵的更好明证:这两位车骑将军要是及早除掉董卓,汉朝可能未必灭亡。

在大多数印象中,最早反对董卓的,是官渡之战的两位指挥官,也就是曹操曹孟德与袁绍袁本初,这一点似乎可以得到《后汉书》与《三国志》的证明。

在曹操袁绍之前,已经有两人识破了董卓真面目,这二位早就想杀掉董卓以除后患,只可惜他们的行动被另外两人阻止了——识破董卓真面目并准备除掉他的,是皇甫郦和孙坚,而不忍对董卓下手的,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和行车骑将军张温。

袁绍和曹操是想干掉董卓,但他们并非最早动杀机者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袁绍在朝堂上跟董卓拔刀相向,在《三国志》《后汉书》《山阳公载记》《献帝春秋》《汉末英雄记》(下文史料均出自这五本史料,不再一一注明),这五本史料记载同样一件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按照上述五本史料的记载,袁绍跟董卓拔刀相向,发生在光熹元年(189年,也可以称之为中平六年)。当时董卓为了显示自己可以决定大汉天子的命运,就提出废刘辩而立刘协,而且说话也相当不客气:“刘氏种不足复遗”。

董卓这句话,属于一杆子打翻所有姓刘的,但是姓刘的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接茬儿,只有司隶校尉袁绍站了出来:“老刘家君临天下四百年,恩泽深厚万民拥戴,现在皇帝虽然还很年轻(其实是年幼),但也没犯什么错误,你想废適立庶(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刘协是美人王荣所生、董太后养大的庶子),恐怕没有人会赞成。”

董卓连老刘家都干一起骂,自然也不会把司隶校尉袁绍放在眼里,骂的更难听:“你这小崽子(竖子)给我闭嘴,天下大事都是我说的算。我要换皇帝,哪个敢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翻脸了,他也拔出刀来:“你以为天下就你最能打吗?”袁绍横刀当胸扬长而去,牛辅华雄李傕郭汜大眼瞪小眼,都没敢上前阻拦——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能不招惹还是别招惹了。

袁绍公开跟董卓翻脸,不但没有被追杀,反而升官了:卓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曹操是宦官之孙太尉之子,在朝堂上不大受待见。当时的曹操有点像似禽似兽的蝙蝠,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势同水火,曹操夹在中间很不好做人。尽管曹操曾用五色大棒打死过蹇硕的叔叔蹇图,据说还曾刺杀张让未遂,但并没有取得何进的信任——曹操曾劝说何进不要召董卓进京,结果被骂了出去。

“孟德献刀刺董卓”,这件事正史好像没有记载,但是曹操不肯跟为虎作伥,那倒是真的:“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讨董联军的两个发起者后来兵戎相见,那是后话,但在初平元年,曹操却是袁绍的手下,这对发小纨绔,也曾并肩作战——曹操比较勇悍,而袁绍比较窝囊。

要干掉董卓的,在袁绍曹操之前还有个皇甫郦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说皇甫郦可能有读者不熟悉,但要提起皇甫嵩,那就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曾经是董卓上级,后来差点被董卓弄死。

皇甫郦是皇甫嵩的侄子,早在汉灵帝中平二年,皇甫郦就建议皇甫嵩尽早干掉董卓,而且是杀之有名。

在没有进京胡作非为之前,董卓是颇有侠气的一员悍将,而且戍守边疆威名赫赫:“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藏箭谓之服,藏弓谓之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众所周知,悍将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打,另一个是不太听话,董卓就是十分不听话。

中平六年(不同史料记载时间不一,还有中平二年、五年两种记载,咱们以《后汉书》为准),汉灵帝下令:前将军斄乡侯董卓征讨黄巾军有功,升任并州牧,其统辖的西凉军交给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槐里侯皇甫嵩。

不知道汉灵帝为何要如此安排,反正董卓是十分不满并抗命不遵:“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

董卓是一员悍将,但是跟皇甫嵩比起来,他就是一只弱鸡菜鸟,皇甫嵩当年要想拿下董卓,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

黄巾军的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随便拉出来一个就能吊打董卓,但这三大将军,却被皇甫嵩阵斩两个,剖棺戮尸一个。如果皇甫嵩要揍董卓,还不跟揍小孩儿一样?

董卓拒不移交兵权,皇甫嵩的侄子(从子)皇甫郦看出问题了:“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按照皇甫郦的设想,是待天子行征伐,直接干掉董卓,这样皇甫家就没了竞争对手,可以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尊奉天子(表面上)称霸天下(真实目的)了。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能看出皇甫郦也是有野心的,往好里说,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往坏里说,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读者诸君都知道,皇甫嵩是一位正人君子,而且对大汉朝廷忠心耿耿,他坚决制止了侄子的行动:“董卓抗命不遵有罪吗,我妄动干戈也不对。还是把事情上奏,让朝廷处理吧(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桀骜不驯的董卓遇到胸怀大志的皇甫郦,等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要不是忠臣皇甫嵩没有野心,可能董仲颖的骨头,早就被皇甫家拿去敲鼓了。

孙坚与董卓,在中平三年就已经成为死敌

就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不听皇甫郦的话一样,行车骑将军张温也不肯听孙坚的话——如果张温当时要杀董卓,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比皇甫嵩杀董卓容易一万倍。

话说那是汉灵帝中平三年,军阀边章和韩遂在凉州作乱,当时的中郎将董卓一开始作为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部下,跟边章韩遂屡战不胜,朝廷就派大司空张温以车骑将军的名义前去征讨:“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

汉朝对假节者的权利有专门的规定:“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董卓这个骄横的家伙,恰好在张温手下犯了军令吗,而且还梗着脖子不肯认错:“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可能是前世冤家,当时坐在张温旁边当参谋的孙坚一见面就看董卓不顺眼,他趴在张温耳边(耳语谓温)出主意:“董卓这小子犯了大错还这么嚣张(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应该以延误军机(以召不时至)为名,搬出军法把他斩首示众!”

张温可能是圣贤书读多了,他居然舍不得杀掉悍将董卓:“董卓很能打,在西北边陲很有威名我今天把他杀了,西征岂不是少了一个臂膀?”

眼见军事主官不肯听从自己这个参谋的建议,孙坚也有点急了,他明确表示张温根本就不必依赖董卓:“明公您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必依靠这个跋扈的董卓(有我不就行了)?”

孙坚又历数了董卓三宗必死之罪:“不假(鸟,给面子)明公(对上级的尊称,与主公有区别),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 *** 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

孙坚还列举穰苴斩庄贾、魏绛斩杨干等名将的成功做法,劝张温斩将立威,最后把张温说烦了:“你还是回去吧,别寒了董卓的心。”

从中平三年开始,董卓跟孙坚就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关东联军讨董,孙坚主动请缨打前锋;听说孙坚来了,董卓连吕布华雄都信不过,自己挂帅出征。董卓被孙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互相打了满头包:“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是董卓怂了:“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

读者诸君都知道,董卓独子早逝,有个女儿,已经嫁给了部将牛辅(演义里是李儒)。董卓想跟孙坚做亲,也只能把独生孙女董白舍出去了。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但是孙坚一点都不买账,表示一定要跟董卓不死不休:“董卓逆天无道,擅自废立天子,我今不天不夷灭你的三族,把你的脑袋悬示四海,死了都不会闭眼,又怎么肯跟你结姻亲?

孙坚嘴上放狠话,手上下狠手,最后把董卓吓出了心理阴影:“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搬家总行了吧?”《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复进军大谷,拒(距)洛(当时汉朝都城在洛阳)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回到了西汉都城长安),焚烧洛邑。坚乃前入至洛,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慈而掌兵的恶果: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皇甫嵩和张温放过了董卓,但董卓却不肯放过他们,皇甫嵩还好一些,在董卓刀下捡了一条命,而张温就悲剧了——他直接被董卓打死了。

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董卓这个西凉军阀,显然不是孔子信徒,他属于典型的以怨报德,这就叫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初平元年,大权在握的董卓用汉献帝刘协的名义,给了皇甫嵩一个羞辱性的职务——城门校尉。让原来的左车骑将军去看大门,董卓的真实意思是要杀掉皇甫嵩(因欲杀之)。董卓动了杀机,手下自然有人逢迎代办:“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

幸亏皇甫嵩有一个儿子皇甫坚跟董卓关系不错,在酒宴之上痛哭流涕求情,董卓这才网开一面,在皇甫嵩赔笑道歉的情况下,表示自己不计前嫌:“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

皇甫嵩结局还算不错,他一直看着董卓被做成了“人灯”,还官复原职回任车骑将军,后来还升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与皇甫嵩的寿终正寝不同,张温没有一个善交际的儿子,所以他只能被董卓活活打死:“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皇甫嵩和张温的一念之仁,不但坑了自己,也坑了大汉帝国——如果他们在中平年间就把董卓按军法处决,就没有后来的董卓“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皇甫嵩和张温的养虎遗患,为大汉帝国培养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掘墓人。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古代有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督抚贪赃枉法降职为藩台臬台道台,藩台臬台继续贪赃枉法,再降职为知府知县,他们可以一直变本加厉贪赃枉法,为什么不一撸到底关进大牢?当权者的说法是给犯错者一个机会,其实是率兽食人——谁又给黔首百姓一个机会了?

君子对小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对骄兵悍将的纵容,就是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任。治乱世须用重典,诸葛孔明的经验,一万年都不会过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2/34895.html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的相关文章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字曼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随即北攻樊城,发动了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在关羽北攻樊城之前,有一人早就料定关羽会这么做,他简直料事如神,堪比郭嘉、贾诩和司马懿。而他...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

历史上朱元璋有多看重朱标?为何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利

历史上朱元璋有多看重朱标?为何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利

朱标是明太祖和孝慈高皇后的嫡长子,深受朱元璋看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说朱标的权力最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朱元璋让几乎全部的朝廷大臣,都担任东宫的大臣。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的皇帝,...

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曹参当上宰相后为何无所事事?

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曹参当上宰相后为何无所事事?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参“萧规曹随”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萧何去世,曹参进京当宰相。在他担任宰相的三年时间里,一切都遵循萧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予改变。这一件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学者们普遍认为,曹参之...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他为何变得越发独断专权?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他为何变得越发独断专权?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恪在陆逊病逝后任大将军代领其兵,之后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

有哪些与吕蒙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吕蒙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

襄樊战役中庞德最后被周仓擒住,是因为什么?

襄樊战役中庞德最后被周仓擒住,是因为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庞德是曹操手下猛将,庞德最开始跟随马超的父亲马腾,然后追随马超,马超投降刘备之后,庞德投降了曹操。庞德勇猛强悍,曾车轮大战曹操手下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等四员猛将,武力了得。然而,襄樊战役中,庞德和于禁救援曹仁,因汉水暴涨,被关羽击败,庞德被关...

面对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时,乐毅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办法?

面对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时,乐毅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办法?

乐毅伐齐是战国中后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

评论列表

Snowflake
Snowflake
33分钟前

皇甫嵩和张温的仁慈,实为对汉室的残忍,他们的一念之仁不仅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丧命更让大汉帝国遭受更大的灾难。慈不掌兵,在乱世之中更应明辨是非、果断决策才是拯救天下的正确之道!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