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训是如何看待宦官的?他是如何上位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训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宦官当道是唐朝封建专政的畸形产物,可是越是昏庸的时期,越有人能审时度势,在黑暗的政治中运筹帷幄,冲出重围,成为时代的赢家。李训既得出入禁中,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便进而争取获得唐文宗的信任。封建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是最孤独的人。唐文宗正值盛年,很想有所作为,但他身在九重之内,被周围的人和他自己封闭了起来,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听不到外边的真实情况。李训、郑注到他身边后,常把朝臣和民间发生的事告诉他,逐渐成了他的耳目,李训内心对宦官势力一直深恶痛绝。
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在朝政中站稳脚跟的往往都是有家族势力的强大后盾,可是他们都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们个人也因为自己过去的劣迹而被搞得声名狼藉。在朝廷上下,都知道他们是王守澄的人是靠宦官的门路才得到皇帝宠信的,因此他们在朝臣中十分孤立,遭到普遍的反对。朝中大臣对李训、郑注的坚决排斥态度,严重威胁着他们好不容易才谋到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成为他们政治上的首要障碍。于是,他们被迫进行了反击,再次借助王守澄的支持,在朝廷中掀起了一场罢官运动。
从大和八年九月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李训、郑注在唐文宗和宦官势力的支持下,接连贬逐了李德裕、路隋和李宗三位宰相及反对他们的大批朝臣。到大和九年九月,李训、郑注在政治上的各种反对势力几乎全被逐出了朝廷,这场罢官运动才告结束。与罢官运动相对应的,是李训、郑注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直线上升。李德裕罢相后,李训迁升为翰林侍讲学士,郑注为太仆卿。李宗闵罢相后,又加增李训为兵都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郑注也晋封为工部尚书、林侍讲学士。李训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一职非常重要。
中唐官制规定,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可以随时应皇帝的宣召,直接进入内廷,其职责主要是代皇帝撰写任免将相、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的诏书其中拜相的诏书,为了保密,宰相不得经手。所以翰林学士身处政治中枢,兼有皇帝的顾问、幕宾和机要秘书的性质,时人谓之“内相”。这表明,李训实际上已经执掌了国政随着罢官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李训、郑注政治权力的不断扩大李训开始在朝廷中组织起自己的政治集团。他利用在罢官运动中出现的权力真空,把与其志同道合的人都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
舒元舆是李训的老朋友,李训把他提升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实际长官,负责纠弹百官过失,地位十分重要。这样,舒元奥就成为李训的主要助手。郭行余是李训在洛阳时的老相识,被召为大理卿顾师胤与李训是同年进士,被引荐为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其他还有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人,也都作了安排。李训政治集团遂正式形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李德裕、李宗闵等公卿老臣都先后失败,朝廷中再也没有与李训政治集团相抗衡的力量,王璠等老臣也纷纷向其投靠。攫取权力之路上的障碍已经扫除。
拜相执政,位极人臣,是李训使尽权术所昼夜追求的,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李训政治集团的势力已经大权在握,又深得唐文宗的宠信,达到了极盛的顶峰。虽然李训这一时风光无限,可他永远不会想到盛宠优渥也会成为引火自焚的利器,更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首级会被宦官倒挂在城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