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废后胡善祥被百姓同情,她的经历有多惨?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03)340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废后,她们被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例如,身居后位多年却膝下无子,主动参政,卷入政治斗争中,家族中的成员犯了严重的罪过而牵连皇后,或者皇后本人嚣张跋扈、无才无德、心狠手辣,因而德不配位被皇帝所废,倘若帝后感情不和,皇后一直不被皇帝喜爱,皇帝也会找理由将其废黜。

被废黜的皇后要么被贬为庶民,要么被降低位分,还有一些皇后被打入冷宫或自请剃发出家,不过,也有一些皇后被直接赐死,明朝之一废后胡善祥让天下人颇为同情,她因何被废?被废以后又去了哪里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胡皇后与孙贵妃

胡善祥是山东人,父亲胡荣并非高官,只是个小小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后,杀了一大批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官员臣子,好在胡荣职位不高,仅仅被辞退而已。

就在胡荣愤愤不平、闷闷不乐之时,突然有天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梦,梦中有一位驾云而来的仙人来到他面前,并对其说:“快快振作起来,你们家马上就要过上好日子了。”

谁知第二天胡荣的妻子便生下一名女儿,取名为胡善祥,女婴一出生便带着与生俱来的贵气,举止端庄闲雅,与普通婴儿完全不一样,凡是见到这个孩子的人皆认为,她今后一定会飞上枝头变凤凰。

公元1417年,朱棣为朱瞻基举行选妃大典,明朝有明文规定,后妃一定不能选择出身显赫或是位高权重的名门大家,因为这样的大家族背后势力雄厚,极有可能出现外戚干政、扰乱朝纲的现象,正因为如此,胡善祥才幸运地进入选妃行列。

受到家风的影响,胡善祥从小有文化有教养,又娴静端庄,一向不喜奢华,只喜欢朴素简单,纵使当时参与选妃的秀女个个美若天仙、沉鱼落雁,可胡善祥天生的气质与贵气,在众女子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因此,胡善祥当之无愧地被选为皇太孙妃了。

明朝废后胡善祥被百姓同情,她的经历有多惨?

与此同时,还有一名叫做孙氏的女子自幼便被接入皇宫,当做未来的后妃培养,孙氏的父亲名为孙忠,与朱棣的亲家交情深厚,靠着关系将女儿孙氏送入皇宫,朱瞻基称帝后,胡善祥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而孙氏则被册封为贵妃。

其实,胡善祥与皇宫也颇有渊源,她的姐姐胡善围,早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时期便入皇宫当了尚宫,而父亲胡荣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才能成为锦衣卫。

但相比于胡家与皇家的关系,孙家与胡家关系明显要深许多,此外,胡善祥端庄贤淑的性情似乎并不得明宣宗朱瞻基的宠爱,反而被认为毫无情趣,而明宣宗真正喜欢的是贵妃孙氏。

二、从皇后到道姑

明宣宗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但相比他的爷爷朱棣还是差了很多,明宣宗生 *** 玩好动,尤其斗蛐蛐,他还时不时出宫游玩。

胡善祥身居皇后之位,母仪天下,同时也是明宣宗的正妻,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时常规劝皇上,因此就常常在明宣宗耳边唠叨,希望他不要再将精力放在玩乐上,而应该事事以国事为重。

偶尔规劝几句也罢,可胡善祥时常这么唠叨,就引起了明宣宗强烈的不满,甚至生出了不少怨怼之意,与此同时,贵妃孙氏颇有心机,她从不为国家大事考虑,只想着如何讨好明宣宗,让他更宠爱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势,因此,她事事顺从明宣宗,从不违抗明宣宗。

很显然,胡皇后根本就不是孙贵妃的对手,即便她再仁厚善良,也丝毫得不到明宣宗的宠爱。

后来,胡善祥也仅仅给明宣宗生了两个女儿,却生不出一个儿子,这对贵为皇后的她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据记载,孙氏宫中有一位宫女怀上了明宣宗的龙种,并生下了一名男婴,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而孙氏就将其作为自己的孩子,连明玄宗与张太后也默许了。

据说,此前孙氏为了迅速巩固在宫中的地位,急需生下一名皇子,于是她翻阅了大量的史书典故,斥重金买下身边的宫女,每当明宣宗来宫中就寝之时,孙氏便让宫女爬上皇帝的龙床,直至怀有身孕。

紧接着,孙氏又与敬事房的太监勾结,让其记录下明宣宗某夜在贵妃房中休息的事实。就这样,孙贵妃“产下皇子”,明宣宗大喜过望,总想着对这对母子更好一些,因此立即将皇子册封为太子,可他并未将太子归于中宫抚养,而是继续由孙贵妃照顾,此番做法的深意可想而知。

而后,明宣宗又召集众臣召开会议,大吐苦水:“我年过三十却膝下无子,而皇后胡氏始终生不出儿子,还常常生病。曾有人预言中宫这辈子都不会生养儿子了,现在好不容易贵妃生了一子,对大明是有社稷之功的,理应将皇子立为太子,贵妃立为皇后。”

尽管太后与部分大臣并不支持废后,但眼看明宣宗执意如此,并不好再说什么了,就这样,做了三年皇后的胡善祥被废黜,成了无太大过错却被废的皇后,而孙贵妃则如愿以偿地成了中宫皇后。

不过,明宣宗内心对胡善祥仍抱有一丝愧疚,便在她剃发出家成为道姑后,赐了一名号“静慈仙师”给她,所有待遇都给她更好的,于是,胡善祥只能伴青灯古佛、孤苦无依地过完一生。

世人皆为这个可怜的皇后叹息、鸣不平,当朝的张太后亦是如此,她常常召胡皇后入自己宫中闲聊,在大型场合更是让其居于孙氏之上,尽管孙氏心中常有不悦,却不敢表露出来。

许多年后,明宣宗想起这件事常良心不安,后悔当初如果再成熟稳重一些,大概就不会废黜原本仁厚善良、端庄持重的胡皇后了,但一切都追悔莫及。

三、结语

明英宗即位后,孙氏被尊为太后,正统八年,胡善祥去世,文武百官皆忌惮孙氏的势力不敢有任何异议,只将胡善祥以“嫔”的礼仪下葬。

好在钱皇后百般劝说,才让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安葬的待遇,如果能让胡善祥再选择一次自己的人生,她应该宁愿嫁入民间普通人家,也不愿入皇宫成为端庄贤淑的皇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1/39873.html

“明朝废后胡善祥被百姓同情,她的经历有多惨?” 的相关文章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人。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领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

有人说曹操是被神仙砍死的 曹操究竟是怎么死的

有人说曹操是被神仙砍死的 曹操究竟是怎么死的

对曹操怎么死的?有人说他被神仙砍死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名士李膺之子李瓒曾这样评价曹操,“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东汉末年,豪杰并起,而李瓒却说这些人都抵不过曹操。的确,像曹操这样一个文治武功,才略卓绝的英才,不是寻常就有的。然而,这...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曹操帐下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其中以荀攸最为曹操倚重,为其“谋主”。既然荀攸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为何没有郭嘉他们那么出名呢一,出身名门荀攸出身颍川荀氏,为广陵太守荀昙之孙,名士荀彧堂侄。荀攸早年丧父,因此跟随祖父荀昙一起...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汉景帝开创出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算是一位明君吗

还不知道: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算不算明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虽说汉景帝接棒汉文帝,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仍觉得汉景帝算不上明君。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方式等,汉景帝的表现,总让人觉得,他的明君头衔是蹭来的。所以,我们...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对汉景帝有14个儿子,为何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往今来,帝位之争向来就是残酷的代名词,从秦二世伙同赵高矫诏到清朝慈禧晚年的皇位之争,历史可谓是悠久深远。汉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自然也难逃历史的车轮,储位之争也是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272年),字仲思,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时期大臣,丞相步骘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继承父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家世在西陵,卒被征命,忧谗畏讥,于是归顺晋朝。晋武帝以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

关羽比赵云强在什么地方 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去镇守

关羽比赵云强在什么地方 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去镇守

刘备为什么不让赵云守荆州,关羽比他强在哪?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靠。前言:东汉时候全国有13个州,但是却以荆州发生的故事最多,赤壁之战后3家瓜分荆州,东吴认为荆州应该是他们的,而刘备也要依靠荆州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关羽驻守荆州被吕蒙偷袭致死,刘备愤怒...

项羽和刘邦对战多年都没有败绩 项羽最后为何在垓下之战终结

项羽和刘邦对战多年都没有败绩 项羽最后为何在垓下之战终结

还不知道:项羽和刘邦大战多年,从无败绩,为何却魂断于垓下之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写的项羽,项羽可以说是死的壮烈的悲情人物,最后自刎江边凄凉也壮烈。其实项羽在年少的时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