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探索正史中隋唐十大名将,排名之一的是谁?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15)390

对隋唐名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隋唐名将,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隋唐的一些小说当中的隋末一十八条好汉: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定彦平、左天成、来护儿、梁师泰、秦琼、尉迟恭等人。尤其是其中的前三名更是个个不凡,让人仰慕。

探索正史中隋唐十大名将,排名第一的是谁?

不过,这个排名其实是小说演义的结果,而且小说里面侧重的是“好汉”,而不是名将,侧重突出的是个人战力。而这个排名不管是以名将的标准来看,还是以好汉的标准来看,都是不过关的。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真正的正史隋唐十大名将排名: 侯君集排第6,杨素排第3,前2位是谁?

隋唐第十名将应该是秦琼。小说当中由于过分的强调个人武力,忽略统兵作战能力,“妖魔化”出来了一个“李元霸”,实际上李元霸那样的变态存在只会在神话和玄幻小说当中存在,正史并无其人。不过,“隋末十八条好汉”当中排名靠后的秦琼却是正史当中非常厉害的一个,也是凌烟阁上面的功臣,武力、谋略都不错。排名第十。

排名第九的人叫史万岁,听到这个名字大家也知道这人不一般:古时候谁敢把自己的名字叫“万岁”呢?史万岁生于549年,为隋朝名将。隋文帝出身自北周权臣,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正需要混一天下的猛将,所以才有了史万岁这样的猛人。史万岁对内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参与了灭陈之战;对外大败突厥。排名第九当之无愧。

排名第八的人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他叫张须陀。张须陀是小说版“隋末十八条好汉”当中不少人的顶头上司,也是隋炀帝的“补漏大师”。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不断,但是在张须陀的带领下,这些农民起义要么被他给剿灭,要么逃得远远的。著名猛将罗士信在他手下做过官,秦琼也在他手下当过官,是个帅才,所以排名第八。

排名第七的是薛仁贵,他大约也是这些将军当中算是出场时间最晚的了,他生于614年,主要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手下做事。不过,年纪不代表能力,薛仁贵是一个武力与智力并重的唐朝大将,尤其是他的武力值爆表,是一个著名的神箭手。诗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说的就是他威服九姓铁勒的故事。

探索正史中隋唐十大名将,排名第一的是谁?

与此同时,他还有“瞒天过海”之计。《三十六计》当中的“瞒天过海”,相传就是他远征高句丽时使用的。那个帝国从汉朝末年就已经诞生了,隋朝终其一代不能消灭之,唐朝打了很多次也不能征服。最终被他给打得打败。不过他可能是那种比较骄傲的名将,多次犯军规,且打过败仗,所以屈居第七。

排在薛仁贵前面的,是侯君集。他是排名之一的神秘大将的弟子之一,他消灭了东突厥,打败了吐谷浑,毁掉了高昌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不足之处是最终搅入皇位继承的问题当中,最后被处死,罪及家族。排名第五的是徐懋功,他原名叫徐世勣,因功被赐姓李,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他又叫李勣。他也是神秘的之一大将的弟子。

排名第四的是韩擒虎。这位王者荣耀当中的“英雄”其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他不仅仅名字取得霸气,本人的能力也很超人,同时他还是另外一个“超人”,也就是排名之一大将的舅舅。韩擒虎生于538年,他是隋朝灭亡南朝的先锋官,为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史书关于他还有一段很神奇的记载:有人说韩擒虎是阎罗王。

排名第三的人名字可能许多人不怎么熟悉,但确实是隋唐数一数二的大将。他的名字叫做杨素,是杨坚建立隋朝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杨素参加了灭北齐之战,还主导了隋朝对突厥的战争,并且大败突厥。隋文帝的立国之战当中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他百战百胜,是隋唐当之无愧的名将。

排名第二为李世民。可能大家会说,李世民是皇帝,怎么能够算是“名将”呢?不错,李世民是皇帝。不过那还要等到他登基之后,在这之前,他的职位是“天策上将”,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任命为天策上将的人。因为他建立的军功太多了,李渊没办法封赏他了,只好给他编了这样一个大得没边得官。

而且李世民还是那种文武双全的名将。他个人极其喜欢用“奇兵”,常常出其不意,打得对手措手不及。但是他又是一个和朱棣一样,自己能够亲自拿刀冲锋陷阵的猛将。他曾经对唐朝另外一名猛将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可见李世民的战力有多强了。而且他还和之一名将李靖留下了一部千古兵法——《唐李问对》。

探索正史中隋唐十大名将,排名第一的是谁?

排名之一的就是《唐李问对》的另外一名作者——李靖。李靖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但是他的功劳却让他没办法低调,人们甚至直接把他给封神了,即托塔李天王。李靖打仗,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神仙仗,而且他的每一次战绩都是灭国级别的,而且战术战略都堪称军事典范。

比如,历史上让许多朝代头疼的游牧骑兵,在李靖手下是怎么败的?630年,李靖带着3000骑兵直扑突厥的心腹,然后就是一路的疯狂收割人头。在一次战役当中李靖就杀死了10000多突厥人,俘虏了十几万突厥人,这样的战绩估计只有当年带着80骑兵横扫匈奴人的霍去病可以与之对比了,所以他排名之一理所当然,李世民也不会不服。李世民说:

“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可见李靖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了。同时他还专门指导过侯君集与徐懋功的兵法,是侯君集和徐懋功的师傅,由此更加可以看出来他有多么的厉害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1/41985.html

“探索正史中隋唐十大名将,排名之一的是谁?” 的相关文章

李斯最后死于赵高之手,到底是因为什么?

李斯最后死于赵高之手,到底是因为什么?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得力助手,也是秦朝最著名的宰相,但最后却被小小的宦官赵高害死,那么名相李斯是如何帮助秦朝完成统一的,又为何斗不过宦官赵高一,西行入秦李斯早年在楚国上蔡做小吏,负责保管文书。有一天,...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是雍正上位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是雍正上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那么多儿子,为何老四胤禛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后人在讨论古代皇帝传位的继承人问题时,常常喜欢琢磨其合不合法度、合不合规矩,其实,作为当事人的传位者,才不管什么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自己就是法,自己就是规。...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对关羽为何会发动襄樊之战?对蜀汉战略有何影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原本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虎头蛇尾,不仅没能拿下襄樊,反而丢失了蜀汉在荆州所有的根据地,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蜀汉也因为此战让蒸蒸日上...

罗绍威是什么人?他下令将牙军全部杀掉是为什么?

罗绍威是什么人?他下令将牙军全部杀掉是为什么?

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佑三年(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帮助下,对魏博牙军发动突袭,将牙军及其家属进行屠杀,将其一扫而空。牙军是魏博的精锐部队,为何罗绍威要“自断一臂”,杀尽自...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 雍正为什么连夜处死陪伴康熙六十年的心腹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 雍正为什么连夜处死陪伴康熙六十年的心腹

康熙刚驾崩,雍正就连夜处死了父亲60年的心腹,他知道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康熙、雍正、乾隆大概是清朝史上最出名的三位皇帝了,也是众多影视剧创作的人物素材。而“雍正夺位”的故事更被人反复讲述,据称康熙刚驾崩,雍正为了帝位就连夜处死了父亲的心...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对消灭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理十万蒙古女人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之一,种族等级制度让汉人面临无法生存的情况,皇室内部为了争夺权利,杀伐之事不在少数,朝堂官员更是贪淫腐败,最终受苦的,乃是辛辛苦苦的老百姓。由于各地民愤四起,多处地...

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都功勋卓著 刘彻为什么会是千古一帝

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都功勋卓著 刘彻为什么会是千古一帝

还不知道:同样功勋卓著,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是刘彻而不是刘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其功勋自不必多说,然而在后世,很少有人称高祖刘邦为千古一帝,反倒是汉武帝刘彻多被这样称呼。甚至在诗词中,常常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帝并列出现。显而易见,在后世...

传说中嘉庆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死和雷电有关吗

传说中嘉庆是被雷劈死的 嘉庆的死和雷电有关吗

对清朝的嘉庆皇帝是怎么死的?传说中的“雷劈死”有什么根据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方的说法,嘉庆帝是病死的,属于“善终”。民间的说法,嘉庆帝是被雷劈死的,属于“横死”。当然,真相只有一个,即嘉庆帝属于意外死亡,和雷电有关。下面,我对以上三种情况分别说一下。官方说法...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