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八十万的左良玉不救明朝?背后什么原因?
左良玉在历史上还算有些名气,其中原因在于,那时明朝就没几个可用的武将。但是,这人小算盘多,所以,后人给他的定义是“能人”,而非“将才”。虽然,崇祯这个皇帝真心是想将国家建设好,但他却没有更加有建设性的好办法,只能看着国家在风雨中动荡。
李自成的起义不是没有遭受过挫折,崇祯七年(1634年)明朝将领陈奇瑜就打败了这支农民起义军。若是明朝能抓住这次机会,将李自成的部队灭了的话,也许后金那边就会忌惮许多。当时,崇祯也是这么想的,便将山西、河南、湖北以及四川的兵力统一调度,想将李自成的部队全歼。
然而,明朝这边心不齐。
当时,左良玉就有参与这次作战行动,他也很不积极,但是,他想的不是明朝的利益,而是自己能否从中谋取福利。此外,他更多的想法则是招降对方,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其实,他这种做法已经是割据势力的那套逻辑了,他想在地方独大,至于明朝的未来,似乎已经和他没有了关系。
按照史籍的说法,10年后北京城陷时,左良玉坐拥八十万大军,盘踞于武昌一带。
那么,这个数据可靠么?
若是单说人数也许是真的,因为,左良玉一直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马士英、阮大铖后来都提防他,就是在于他的兵力。
那么,左良玉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呢?
先来看看他的治军。
他的军队有一个坏毛病,每到一处都会打劫,这和土匪有啥区别?不要说明朝,每个朝代基本对纵容士兵抢劫都是零容忍。可见,左良玉这人的素质和价值观真不怎么样。
其实,崇祯也知道,可那时实在没人,他只能将朝廷弹劾左良玉的报告放到一边。然而,崇祯却没好好想过,老百姓会是怎么看明朝军队的。
左良玉的伯乐是侯恂,一位东林党人。
在崇祯十五年时,侯恂给了左良玉一大笔钱,让他招兵买马。不过,左良玉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部队的战斗力不会太厉害。所以,在朱仙镇被李自成打败了。虽然,吃过败仗的左良玉一直躲着起义军,但他却在地方继续横行,在武昌抢漕粮和盐船,靠着这些不义之财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
后来的两年时间内,他几乎没怎么和起义军有过正面冲突。那时,他在九江的兵力就有二十万。因为,这些年来他将朝廷的封赏和自己抢来的钱财都砸在了自己的军队建设上,从这一点上看,左良玉还是有点想法的,他应该是看出明朝不行了,便索性做了一个地方的土霸王。
此外,他在对张献忠的态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因为,他和张献忠交手好几次基本都是胜出,但是,张献忠却每次总能逃脱。那么,他为何不赶尽杀绝呢?其实,他非常明白,现在是朝廷要用人,才有他一口饭吃。可是,一旦这些起义军都被灭了,朝廷一定会和他算算前帐的。所以,他还不如留着对方,让这个仗一直打下去,而他也可以继续壮大自身。
后来,南明王朝建立,他和马士英的人脉关系出了大问题。当时,他扛着“清君侧”的大牌子准备去打马士英。可见,这时他的兵力一般人是难以撼动的,只是他还没有到南京,就病逝九江了。谁说武将是莽夫,左良玉这张牌打的就很好,唯独是他的健康挡了道。此外,他身后还有一个幕僚柳敬亭给他出点子,但谁都没有料到,他会中途病逝。
左良玉死年是清顺治二年四月,此时,各位将领秘不发丧,共同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日,大军东下,朝廷传令让黄得功渡江防守剿灭叛军,之后,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柳敬亭本是一个说书先生,高雅点说法就是评话家,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二人结识了。而柳敬亭生性也是个好斗之人,在说书前就是一个不务正业之徒,这一点二人倒是有些共同点。据说,当时左良玉见他时,故意让一些士兵围于他的两侧制造一种氛围,就是想吓吓他。但是,柳敬亭的见识也不少,依旧谈笑风生,这让左良玉顿生好感。此后,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些用兵的事情。
此外,他俩在一起还真是互补,左良玉不太识字,而柳敬亭肚子里有很多故事,经常讲给他听。尤其是隋唐期间的故事,左良玉从这些故事中,可以感悟到一些行军用兵之道。而且,柳敬亭还擅长人际交往,就替左良玉出使南京,想将人际关系缓和下。只是,在左良玉病逝后,马士英等人并不想轻饶柳敬亭,便派人追捕他,所以,他只得东躲 *** 。
据记载,后来柳敬亭回到了苏州,继续说自己的书,但之后的生活却是相当潦倒。试想一下,若是他俩的故事能继续,是不是史上又会多一段将军幕僚的美谈呢?不过,就这样的人品,估计民间也没几人会多说他们的故事。
其实,左良玉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出生在战乱年代,从小丧父丧母。此外,在许州兵变之时,连抚养他的叔父一家都被杀了,族人中只剩下了自己和唯一的儿子左梦庚,想来也真是挺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