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很少杀功臣,背后真正原因是?
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下必须要有一帮能征惯战、多谋善断的良臣勇将。打天下是一项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之力可为,因此无论哪个朝代兴起之时,都离不开一批优秀人才的鼎力相助。但是到了天下太平之日,这些曾经立下大功的开国功臣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对功臣们最为友好的一个皇帝。唐朝开国将帅中,绝大部分都能安享富贵,善始善终。唐太宗李世民有生之年,一共只杀过四个功臣。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将的将帅中,只有侯君集、张亮两人被杀,凌烟阁功臣名单之外,只有李君羡、薛万彻被杀。其中侯君集与薛万彻还是因联合太子谋反被杀,证据确凿并非冤案。
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走向反面的极端。洪武年间封赏功臣,之一批共六公二十八侯,三十四个人中,除了早早病故的,只剩下汤和、耿秉文、郭英、沐英四个人得以安享天年。其他全部被杀尽。六公二十八侯之外,还有宰相胡惟庸、杨宪,大将军蓝玉被杀,连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最后也稀里糊涂被人毒死。
为何两朝开国功臣命运如此天差地远?都是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为何却迥然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除了李世民与朱元璋的性格不同,治国理政理念与方式不同,朝廷运作体制有差别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千百年来一直未曾引起人们注意。正是这个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李世民和朱元璋对待功臣态度截然不同。
这个因素就是两个字:自信。因为李世民与朱元璋差别更大之处,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开国功臣的认知和定位。正因为李世民对自己有着高度的自信,唐朝开国功臣在他眼中,根本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征服他们,让他们心悦诚服,感恩戴德。而朱元璋则完全不是如此,因为缺乏自信,无形中,他把功臣们视作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同的对手,才会处心积虑消灭这些对手。
李世民的自信,之一个来源是他的出身。李世民祖上时代都是豪门世族,远祖李暠当过西凉国皇帝,曾祖、祖父历任西魏、北周的太尉、大将军、唐国公。在极为重视门第的封建时代,李世民出身显赫,世代簪缨,对于手下这帮大多出身平民的功臣们,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震慑力。
反观朱元璋,简直与李世民天上地下。朱元璋家里出身赤贫,小小年纪就因家贫出家为僧,后来又被人家赶出来,一度又沦为乞丐,一无所有沿街乞讨,像个蝼蚁一样无人过问,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虽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但这些屈辱而痛苦的经历,在他人生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烙印。皇帝宝座在他眼中,来之不易的感觉比李世民要强烈千百倍,他自然会不择手段拼命去维护。
李世民的自信,第二个来源是他的自身能力,包括用兵打仗、治国理政、识人用人等几个方面,他的才能都可谓当世无匹。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李世民本人就是战略战术的制定者,军师摇着鹅毛扇出谋划策、主公听后恍然大悟那种经典场面,绝少出现。
要说冲锋陷阵,李世民的悍勇善战是出了名的,每次打仗他不上阵砍上百八十个的,简直会憋出病来。要说用兵布阵,唐朝开国时灭掉的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强敌,哪一仗都是李世民亲临之一线,从侦察敌情到布置战术,事事亲力亲为,且少有败绩。可以说,李世民智勇双全,他手下将帅几乎无人能及。因此他也根本不会畏惧部下造反。因为没人是他的对手。
而朱元璋的才能比起李世民就要差许多。开国战争后期,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朱升等一代贤才陆续上台后,朱元璋就淡出一线,仅仅负责选定打击目标和大方向。即使在他亲自指挥的鄱阳湖大战中,也是靠刘伯温、朱升等优秀谋士,反复斟酌调整作战方案,从《明史》记载来看,要是没有谋士们的鼎力相助,朱元璋能否打赢还真难说。
正因为对能力缺乏自信,朱元璋潜意识中才会把开国功臣们视为潜在威胁,畏惧他们,直到斩尽杀绝才觉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