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权宦王继恩是什么人?因野心平步青云,因野心命丧黄泉
宋朝权宦王继恩是什么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从历史来看,宋朝的后宫和宦官干政影响在历朝历代是最小的,对政治、军事几乎都没有干涉。但实际上,宋朝的宦官们虽然没有像汉唐、明朝那么耀武扬威,严重干政,却也活跃在各个方面,实力并不容小觑。比如,“北宋六贼”中的权宦童贯、梁师成,宋真宗晚年想要发动政变的周怀政,宣仁太后高滔滔病危期间把持朝政的陈衍等。
而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位权宦,则是活跃在北宋初年,侍奉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四代君王的王继恩。他在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宋太宗顺利登上帝位,所以在宋太宗朝恩宠深厚,甚至在前朝做了不小的官,还任过军职。只不过,当他想再一次重演历史时,终于被自己的野心所累,丢了性命。
改朝换代好翻身,聪敏谨慎得青睐
王继恩一直跟父母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有一天,母亲对他说:“儿啊,这灾祸连连的日子,爹娘连自己都没办法养活了,要是我们哪天去了,你可怎么办啊?”王继恩虽然小小年纪,却早已见惯了生死,身边的那些乡邻亲友,接连不断地死去,却没人有能力安葬,大多弃尸荒野。于是,小小的他抬着稚嫩瘦削的小脸,对母亲说:“要不,把我卖了吧。这样还能给爹娘换些盘缠,我也能有一日三餐活下去。”
于是,王继恩的父母多方打探,给他谋了个好去处,那就是进宫去当太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宫里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饿死。就这样,王继恩成为了后周皇宫里的一名小小黄门,终于可以苟活下去了。
虽然失去了点什么,可命运之神不光给了他苟活的机会,还给了他富贵的机会。赵匡胤上位后,对北周皇室那些忠心耿耿的宦官一点儿不放心,让他们统统去服侍废帝了,然后从年轻一批的宦官当中选拔了一些人来服侍自己。这些人一直处于底层,没背景没势力,一直被踩踏贬低,突然变成皇帝身边的近臣,个个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甘心为他而死
赵匡胤提拔的这批年轻宦官中就有王继恩,他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并且发誓要成为天下之一宦官。自从跟了赵匡胤,王继恩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并且时常偷看大臣奏折,了解朝堂局势。每次看完奏折,他都会有意将重要的政事放在上面,方便官家优先处理。久而久之,赵匡胤开始注意这个年轻的黄门了,有意无意地与他交流一些朝堂政事,没想到王继恩竟然表现出了不俗的见解。渐渐地,赵匡胤把这个聪慧、处事周全、谨慎的小黄门视作了心腹。
到后来,王继恩多次作为官家的代表出现在前线战场,监督手握雄兵的大将们。不过,他只有奏报权,没有干预权,所以他很识趣,在军事会议上从来不公开表态,对前方大将们也非常尊重。可是,作为官家的钦差大臣,这份荣耀是绝无仅有的。曹彬、潘美等大将对于王继恩的低调十分满意,所以每次奏报功劳,都不会忘了他。因此,王继恩步步高升,成为朝廷更大的宦官,变成王都知了。
只不过,即使是更大的宦官,百官也根本瞧不起他,因为他手里没有可以呼风唤雨的实权。可赵匡胤暴毙给了他另一个机会,扶持新君,获得更大的恩宠和荣耀。
扶持新君施大恩,朝堂内外得深宠
赵匡胤在世时,受昭宪太后临终嘱托,确实有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并且他已经付诸实践,将赵光义封为王,担任开封府尹,就差明确他皇储身份的诏书了。当时赵匡胤并没有给自己的亲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赐封王爵,他们都是小小的地方官。
赵匡胤死后,没有子嗣的宋皇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下令将赵匡胤生前最宠爱的儿子赵德芳召入宫中继位。可身为宦官之一人的王都知却犹豫了,如果按照宋皇后的旨意宣赵德芳入宫,新帝只会对宋皇后感激有加,对自己半点好处都没有,还可能被新的宠臣替换掉。于是,王继恩决定放手一搏,来到晋王赵光义的府邸,将真相告知,并催促赵光义赶紧进宫。夜黑如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王继恩在前面提着灯笼,带着赵光义,顶着风雪进宫了。
王继恩当了多年的都知,早已笼络了大部分宦官头目,看见进宫的是赵光义,而不是赵德芳,也没有人上前阻拦。可是见到赵光义的宋皇后却懵了,但是她很聪明,立马对赵光义说:“官家,我们母子的性命,就交托给官家了。”
当晚,赵光义匆匆即位,成为宋太宗,委任王继恩为永昌陵使,负责赵匡胤的安葬事宜。这个职位是个肥差,修建皇帝陵墓,耗费钱粮无数,王继恩不仅能得到实惠,还能得到权力,因为这个差事一般是给宰相或枢密使的,如今却给了一介宦官。
宋太宗对王继恩感激有加,一路封赏、加官。先是任命他为宫苑使,成为皇宫大管家,又让他兼任河北刺史,掌管军械库,成为北宋担军职的宦官之一人。再后来,又成为统管西南兵马、讨伐叛军的大元帅,剑南两川招安使、 统管川蜀军政。不过,王继恩跟随两任皇帝还是学了不少东西,他多次大败叛军、缩减叛军地盘,夺回成都府。
可是,他贪权了,不想上交剑南两川招安使的军权。于是,他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天天在军营喝酒、赌博。如此上行下效,军纪涣散,他又纵兵劫掠,屠杀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再次发生叛乱。消息传到了宋太宗耳朵里,虽然火光,但他顾念王继恩对自己的恩情,只是解除了王继恩的兵权,又任命他为宣徽使。
可朝廷大臣反对的奏折,却如雪片般飞到了赵光义的书桌上。宣徽使几乎位同宰相,居然给一个内廷宦官当,这简直荒谬啊!是啊,比宋仁宗想要封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还要荒唐。于是,宋太宗改任王继恩为宣政史,他告诉王继恩,这个职位是专门为他而设的,职权和宣徽使一样的,只是为了堵住百官的悠悠众口而已。王继恩感激不尽,当初冒着生命危险放手一搏,果然是值得的。
作妄念重演历史,丢性命荣华尽去
这时,太子李元侃正好带着自己的亲兵进宫了,他控制了王继恩在宫里的所有人,太子顺利登基成为宋真宗。王继恩当时出了秘书阁,就让胡旦给自己写了一篇颂扬新君的奏折,可这时宋真宗早已知晓了他们之前的密谋,只是还没时间搭理他。
等待宋太宗丧事结束,宋真宗就开始清算了。先是借吕端,让御史弹劾李昌龄,将他贬为地方官,后又以谄媚新帝为由,罢黜胡旦、贬黜王继恩,将王继恩发配到均州。被发配的王继恩根本不相信自己末日已到,毕竟自己在京城经营了这么多年,关系网庞大,而且同谋的李继勋还被宋真宗加封为陈州节度使,李太后也成为了皇太后。
可是,他不知道,李太后被赶出了中宫,憋屈地在外生活,后来宰相们看不下去,宋真宗才开始修建太后殿,但总是设置阻碍,延迟拨款,搞得李太后内心惶惶,入住新殿后更是惴惴不安,最终不到两年就抑郁而终了。
他更不知道,自己经营朝堂40年笼络的那些官员,把握的那些小秘密,被宋真宗一道“所有与王继恩有书信往来、人情交往的官员,全部不予追究”的诏书,尽数化为乌有。宋真宗在朝堂上对他议罪,百官一致同意:“王继恩当赐死。”
于是,被贬两年后王继恩被赐死了。如果他没有贪得无厌,妄图再次重演历史,再次获得拥立新君的功劳,获得更大更深的恩宠,或许李元侃继位后,会对他尊重有加,或许他会失掉手中的那些权势,但后半生的富贵安闲是一定能得到的。可是,他想要太多,他不甘寂寞,野心太盛,最终还是葬身在自己的野心之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