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2-19)360

宦官黄皓权倾朝野,诸葛亮生前为何不除掉他一绝后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例如明朝时期因皇帝疏于朝政,再加上皇权强化的结果,使得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有了干涉朝政的权力。这就说明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皇权在有空隙的情况之下,宦官才会乘机而入,导致宦官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大。

蜀汉时期,诸葛亮身为宰相,对待朝中政务一丝不苟,为了更好的稳固蜀汉政权,无论是朝中战略决策的大事,还是一些小事,他都身体力行、鞠躬尽瘁。这时的大权掌握在诸葛亮和刘禅手中,其他人并没有插足的机会。黄皓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更没有决策的权力,所以此时的黄皓根本不构成威胁。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没有必要除掉黄皓。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在位时期,看到刘禅并没有处理大事的魄力和胆量,任何事情都由诸葛亮一手操办,并在朝中安排郭攸之、董允等人帮助皇帝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宜。在军队统领方面,向宠被安排为禁卫军统帅。这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刘禅的安全,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军队实力。凭借这些忠心臣子的努力工作,逐步扩大蜀汉军队的实力。黄皓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小的太监,最多也就是服侍一下刘禅的生活起居,政治上的事他是无权过问的,也没有机会参与过问。

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之后,强化皇权之事被刘禅修补提上了日程。首先在人事变动上让蒋琬和费祎分别担任大将军和益州刺史,并且废除了诸葛亮曾经担任的丞相一职。由此可以看出,刘禅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动作,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改革,他所重用的人都是诸葛亮生前器重的大臣。

黄皓看到此事有机可乘,他便对刘禅阿谀奉承,用尽各种 *** 讨得刘禅喜欢。赢得喜爱以后,开始着手在政治方面发力,他开始利用刘禅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但是这些行为被董允等大臣看在眼里。董允这些老臣对这种行为一直很抵触,所以黄皓基本上没有可乘之机。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董允死后,陈祗继承了董允的职位,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和黄皓结成团伙,排除异己,将很多的忠臣用莫须有的罪名发送到边疆,一时间朝廷中五人敢惹黄皓。陈祗向黄皓靠拢,得到了刘禅的重视和赞赏,而黄皓在很多外力阻碍减少的情况之下,也开始插手政治事务。

费祎掌管着军事大权,在他死后,刘禅任命姜维为掌管军权的大将军,任命陈祗为尚书令以及镇军将军,掌管内政。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武的权力分开,形成权力制衡的场面,自己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形中运用权力的制衡原理控制了大臣。

其实皇权的加强与分散一直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矛盾,也是皇帝和大臣之间一直争斗的重点,维持秩序更好的一个法宝。皇权的过于加强和过分松散都有可能成为阻止一个朝代继续发展的障碍,只有将皇权的集中程度调整在大臣和皇帝都能接受的一个天平之下,朝廷和 *** 才能行稳致远,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黄皓靠着服侍刘禅的机会和陈祗的帮助,逐步上位,他的官职也是步步高升,从最开始的黄门令升为中常侍。随着官职的升高,权力也在逐步增大,他的权力欲望也在逐步攀升。尤其在陈祗在朝中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最开始黄皓只是掌握了内政,当时担任卫将军的诸葛瞻担任更高的行政长官一职,但是对于倚仗皇帝的黄皓他却没有丝毫的办法,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上来看,黄皓已经掌握了内政。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借着姜维北伐失败的事情,在朝中弹劾姜维穷兵黩武,认为他再也没有能力去担任大将军,甚至想用其他人来替换大将军姜维的职务。

姜维认为黄皓是宦官乱政,要求皇上处死黄皓,然而刘禅只是让黄皓道歉,由此可知黄皓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宦官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有时候甚至还有依赖,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皇帝个人的情感依赖有关系。皇帝身居高位,出于公务的考虑,身边真正可以倾诉心事的人很少,除了一些妃子就是身旁的太监,而且这些宦官日夜服侍,还能够时不时地逗皇帝开心,对皇帝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可以提供给他们情感表达和娱乐诉求的人。

后来姜维希望刘禅能够加强防务以抵挡曹魏的侵扰,但是这份奏章被黄皓半路截胡之后,让巫师给刘禅跳了一段大神,认为巫师预测曹魏是不会发兵蜀国的,可不成想在后来曹魏在发兵蜀国的时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蜀国。在黄皓被关押的过程中,他使用钱财买通了当时的邓艾的手下得以逃命,但是司马昭最终将他处死。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皇权强化和刘禅的平庸是黄皓得以乱政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皇权强化让黄皓能够得以接受皇权,而刘禅对他的个人扶持则是他能够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直接因素。这两个因素有任何一个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黄皓乱政是不能够实现的。

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决策和决断,一旦出现皇权集中,就更加依赖于皇帝的决策。像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英明决策的君王,在他们在朝执政期间,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发展封建王朝的经济和政治决策上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而一个朝代得以兴盛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和人的统一,只有当两者能够和谐共存,制度设计适合当时的朝代,引导和规范很多人的行为规范,皇帝本人能够励精图治,通过高级决策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才能够使一个朝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2/48018.html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隆科多作为托孤大臣却被囚禁 害死隆科多真正的人是谁

隆科多作为托孤大臣却被囚禁 害死隆科多真正的人是谁

康熙唯一托孤大臣隆科多为何被圈禁,谁是真正害死他的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隆科多是佟国维的次子,不是电视里说的是他侄子,是清圣祖孝慈仁皇后之弟,也是大清朝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称呼的唯一人。在康熙年间,佟国维为职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隆科多一...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 康熙是想传位给老四雍正还是十四子胤禵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究竟想传位给谁?是雍正,还是皇十四子胤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农历),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北京病逝,终年68岁。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不过,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问题,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

陆绩(188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六岁时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谓欲以遗母。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

曹丕死后司马懿为什么不选择造反 司马懿在害怕什么

曹丕死后司马懿为什么不选择造反 司马懿在害怕什么

曹丕死后,司马懿为何不造反,非要等到70高龄才反,他在怕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了,这段时间内曾经发生了很多很多的经典典故。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出自这一时期的,像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张飞、项羽等很多人都...

蜀汉军队只有十万人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蜀汉军队只有十万人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北伐仅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明知必败还要打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其实诸葛亮北伐时期已经明白了蜀汉实力悬殊,当年自己给刘备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已经明确指出要交好东吴才可以有机会和曹魏争夺天下,但刘备因为关羽兵败身死和荆州丢失的原因迁怒于...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立后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立后

对秦始皇为什么终生不立后,背后有什么隐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千古一帝,也是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伟大创始人。所以他在历史当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意义,在他那个年代,他真的可以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且也能够拥有数不尽的大美女。那么秦始皇为什么选择终身不立...

乾隆的弟弟弘昼被称为荒唐的王爷 他都做了什么荒唐事

乾隆的弟弟弘昼被称为荒唐的王爷 他都做了什么荒唐事

对乾隆弟弟弘昼是怎样的人?为何被称为荒唐王爷?做过哪些荒唐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三年(1738年)的某次早朝期间,乾隆皇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在朝会上因为一些小事与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公的讷亲产生了口角。随即弘昼不顾乾隆在场,就如同市井无赖一般,当着乾隆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