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退位当三年太上皇的背后,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禅位于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盛极必衰似乎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摆脱不了的魔咒,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大唐了,而造成这种转折的皇帝就是唐玄宗,开元时期,大唐走向极致的繁盛,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盛世戛然而止,此后就是一百多年的大唐憋屈史。而在大清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处在节点,准确来说应该是制造节点的皇帝,即乾隆帝。
所谓康乾盛世是在乾隆皇帝时期真正实现的,这种实现并非全是乾隆帝的功劳,毕竟在他之前的数位皇帝,从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一直到雍正帝,都称得上是好皇帝,早已经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乾隆帝不过是站在祖宗们的肩膀上继续为盛世的到来点一把火。
但很显然,乾隆帝确实点了火,盛世也确实到来了,但将所有功劳不知不觉据为己有的乾隆帝飘了,自称什么十全老人。他不知道或许假装不知道,盛世的表象下是已经僵化的制度和从根部开始腐烂的吏治。乾隆或许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是年龄的增加让他滋生了享受的因子,花钱如流水已经不足以形容乾隆帝,动辄大排场、大动作、大消费。
有功之人自然应该享受更高级别的待遇,但是乾隆时期的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加重,和珅遍布全国的关系网使得各种名目的盘剥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的日子自然好过不到哪里去,极致的享受与极致的困顿一碰撞,那就是嘭的一声炸裂。
从乾隆执政的四十年开始,民间的起义就开始冒头,越到乾隆晚期越严重。而乾隆皇帝不知不觉已经在皇帝这个位子上做了将近六十年,眼看就要超过康熙爷爷了,孝顺的乾隆决定让位于儿子嘉庆帝,然后自己做了一个太上皇帝。实际上这个让位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大事还是乾隆说了算,嘉庆这个皇帝的地位顶多比太子高那么一点点。
明明是一国之君,却对大部分的国政没有干涉的权力,这放在谁身上也不好受。但是国无二主,也就是说嘉庆帝只是多了一个身份,但手中的权力很可能更加的少,父子俩的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乾隆让位不代表让政,嘉庆登基不代表亲政,该有的权力没有,必将导致矛盾。
这方面的例子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专注对外军事扩张,让位于儿子赵惠文王,后来赵武灵王被围困在沙丘行宫三个月,活活饿死,身为儿子的赵惠文王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沙丘,仿佛不知道这件事。
再比如唐睿宗曾在712年让位于太子李隆基,而“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馀皆决于皇帝。”结果后来李隆基除掉了太平公主逼着唐睿宗真正让位然后正式亲政。
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甘愿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所以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都很微妙,最正常的情况就是太上皇被软禁起来,以防他作妖。但是嘉庆帝还没有那个实力与乾隆做对抗。但父子俩的斗法必然一直没有停,暗流涌动中的权力竞争是这一时期的之一重危机。
嘉庆帝的憋屈并不仅仅是乾隆帝的不让权,还在于乾隆帝给他留下来的烂摊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嘉庆帝登基的那一年,仅仅隔了不到两个月,白莲教起义就开始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一起义传播范围极广,持续时间也极长,一直到嘉庆七年才被平定。
而白莲教之所以起义,自然是在乾隆帝时期就已经埋下的祸根,前文说了,乾隆和和珅等官员的极致享受与百姓的极致困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白莲教正式利用百姓心中的怨恨来对抗朝廷。
如果说乾隆的不放权是现实给嘉庆帝的之一个打击,那白莲教起义就是第二个打击,而和珅的功高震主就是第三个打击。和珅一度在乾隆晚年被称为二皇帝,权力甚至在嘉庆帝之上,嘉庆帝受制于乾隆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受制于一个大臣,他内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但他的反抗优势那么的微不足道,毕竟和珅经营多年,早已经将帝国的整个吏治搅得不成样子,而且有乾隆帝在那里,嘉庆帝很难放开手去处理和珅的问题。
吏治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库的亏空就一直是个大问题,而平叛需要大量的钱财,这个钱财从哪里出?从百姓出的话,又会反过来让白莲教起义更加强大,如果从国库出、从官员那里出,又无从下手。所以我们看在乾隆为太上皇的这段时间,嘉庆帝对于白莲教是有镇压的,但是镇压的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时间到了1799年的正月,距离嘉庆帝登基已经过去了三年,乾隆去世,嘉庆帝迅速亲政,然后又迅速拿下了和珅,开始整顿吏治,处理贪污腐化问题,全面镇压白莲教起义。
所以我们看乾隆为太上皇的这段时间,嘉庆帝太难了,他面对多重政治危机,其一就是乾隆的不放权;其二就是和珅的位高权重;其三就是吏治贪污问题;其四就是白莲教等农民起义。当然这只是国内存在的政治危机,而国际上来看,嘉庆帝出生的时候,正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在这个工业革命的浪潮里,我们落后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巨大的政治危机已经埋下,在不久的未来等着清朝的皇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