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陆逊的才能、战绩都不比诸葛亮差,为什么名气低那么多?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2-28)290

说到陆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夷陵之战被称之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作为胜利一方的总指挥,陆逊居功至伟,因为如此,他也成为唐德宗所立武成庙当中的古代名将之一。陆逊曾经任过上大将军之职,最后官至东吴丞相。所以,论官位,陆逊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低;论军事才能和所取得的战绩,他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司马懿差,甚至要比他们俩高很多。如果说,司马懿是因为后来孙子当了皇帝,有人为将其抬高吹捧的成分,那诸葛亮为什么名气比陆逊高很多,甚至是有天壤之别呢?

陆逊的才能、战绩都不比诸葛亮差,为什么名气低那么多?

陆逊丞相之职只是享受一种待遇,和诸葛亮不能相比

陆逊是江东世家大族出身,早期当过县令。因江东地区山贼猖獗,所以东吴的地方官都有清剿任务,这让他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和带兵才能,为他日后成为大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江陵战前,吕蒙因病回建业治疗,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都督前线,这一方面是因为陆逊对前方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陆逊名气不大,容易麻痹关羽。但陆逊很好地把握了机会,不但成功地麻痹了关羽,在吕蒙进攻江陵城时,还将通往蜀地的水路完全截断,既使关羽没有了任何可用援兵,又没有了水上退路,导致兵败被杀。这也是刘备伐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抵挡刘备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陆逊沉着冷静,指挥得当,应对无误,同时还能忍辱负重,终于一战将刘备击溃,然后一鼓作气,将刘备军全歼于吴境,终于成就大功。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名气大得很,孙权也是十分倚重,以至于给蜀国写信,都会拿给他过目,让他来润色一番。到了后期,陆逊更是东吴无可替代的军事统帅,先后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等职务,直到赤乌七年(238年)接替去世的顾雍任职丞相。

陆逊虽然达到了作为臣子的更高职务——丞相,但他这个丞相和诸葛亮却是不能相比。如上所述,陆逊主要的工作和表现出来的功绩都是在军事领域,担任丞相仅仅是一种象征,并没有丞相的职权。而诸葛则不同,他是代替皇帝全面执政,也就是说,在职权上,两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就是两人的受信任程度也不能相比。夷陵之战后,陆逊虽然也是声誉如日中天,但这仍然是一种上对下的放手,而不是诸葛亮那种政出府门。比如说孙权给蜀国写信,书信经过前线一定要经陆逊过目,但这也只是征求意见而已。它不像是诸葛亮,政出上奏,只不过是履行一种批准程序而已。另外两人的地位也不一样,陆逊只是皇帝倚重的一个臣子,尽管他是一个丞相,但他上面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诸葛亮是顾命大臣,政出其门,是他在辅佐皇帝,代替皇帝行驶权力。

陆逊的才能、战绩都不比诸葛亮差,为什么名气低那么多?

陆逊结局凄惨,说明他没有受到诸葛亮一样的终极信任

孙权和许多帝王犯了同样的毛病——晚年昏聩,而陆逊虽然后来升任为丞相,但他遇上了一个晚年昏聩的皇帝,同样不是一种福分。当时,鲁王要与太子孙和争夺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而孙权则有意另立孙霸,以至于到了东吴臣子们选边站队的地步。陆逊虽然认为应该中立,但他的族子陆胤却参与了其中,成为太子孙和一派。由于陆逊的地位所在,他想保持中立是难以做到的,陆胤请他上疏表谏,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给陆逊写信。陆逊就上书孙权,极力陈述嫡庶之分,完全站在了太子一面。陆逊上书三四次,还要求回都城当面陈述。这在很大程度上触怒了孙权,他不但没有接受陆逊的谏议,还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抓起来流放,和陆逊书信来往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下狱致死。不仅如此,孙权还数次派出使者责备陆逊,致使陆逊在愤恼中死去。

一个大臣,出于公心为了国事被皇帝派出使者斥责,作为更高官职的臣子来说情何以堪!这充分说明陆逊得到的根本就不是那种由衷的信任,更难以和诸葛亮那样得到托孤的终极信任。诸葛亮虽然也是积劳成疾而死,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自甘情愿,会让很多后人自觉效法,毕竟,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传统,何况诸葛亮是一种为国家为两代帝王呢!反观陆逊,在一个天下三分的特殊历史时期,最终被自己的君王斥责恼愤而死,这让当时的人以及后人说什么好?

东吴政权有点儿被历史边缘化

说到魏蜀吴三国,恐怕不受待见的就是这个吴国。魏国篡汉,这让很多人提起来就恨得牙根痒痒,所以曹操总是以一个奸臣的形象出现在文艺作品当中。但这个政权是受汉朝禅让而来,继承它的晋朝又是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是恨归恨,说到历史还是得承认它的连续性、正当性。

蜀国仍然说自己是汉朝的继续,这让当时很多的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让后世有汉朝情结的文人有了些许安慰,所以人们会不遗余力的去抬高它。再加上《三国志》的作者是晋官蜀人,相比较来说对它们会看重一些,因此,人们对这两个政权看好自有各自的道理。

要说东吴政权,孙坚、孙策两代能在诸侯割据的时代搏杀称霸一方,并最终由孙权巩固扩大从而称帝,三代领导人自有他们的优秀之处。但孙权这个人以及他的吴国却总是让人崇敬不起来,他善于用人却不能善始善终,能够开疆拓土却没有吞并中原之志,志在大位却数次委身于曹魏,真不知道该让人说什么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陆逊,又怎能和那个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始终如一地志在恢复天下统一的诸葛亮相比呢?更何况陆逊只是一个“打工的”,又怎能够和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的诸葛亮同日而语呢!

虽然陆逊名气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但他毕竟在历史军事领域有自己的辉煌成就,所以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历史都给了他应有的地位。陈寿没有看低他,历史没有埋没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2/49506.html

“陆逊的才能、战绩都不比诸葛亮差,为什么名气低那么多?” 的相关文章

蜀汉向西向南打不是有更多的土地吗 蜀汉为何非要和曹魏叫板

蜀汉向西向南打不是有更多的土地吗 蜀汉为何非要和曹魏叫板

还不知道:蜀汉为何不向西向南打,占有更多土地,再和曹魏叫板不更好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三国统一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征服曹魏,然后再往北方发展。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些人不禁想到:蜀汉为何偏偏要往北方发展,而不往别的地方发展?在其他方面发展,扩大自己的地盘,然后和...

康熙临死前为何点名一个男人陪葬 这人到底是谁

康熙临死前为何点名一个男人陪葬 这人到底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陵寝中除了妃子外,为何还多了个男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清朝皇帝的种种故事,经常被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相信喜欢历史剧的人,都不陌生,而在清朝的盛事期当中,康熙皇帝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成为清朝颇具代表性的一位皇帝。如同多数皇帝一般,康熙死后...

朱棣夺取朱允炆皇位后 其他兄弟为什么不造反

朱棣夺取朱允炆皇位后 其他兄弟为什么不造反

对朱棣夺朱允炆皇位时,其他藩王为何不反对,这些藩王在做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很早就确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对驻兵进行培养,结果朱标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很满意。不过朱元璋晚年时,朱标去世。这时朱元璋就开始纠结皇位传给谁,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按照嫡...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 宋代诗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张先是乌程人,出生于北宋建国三十年。那是个好时代哟,读书人最受欢迎,文人最被受尊重,据说犯了该杀头的重罪,也可以刀下留人。那个时代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张先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亲张维被迫放弃求仕之路,...

都说赵云智勇双全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刘备重用

都说赵云智勇双全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刘备重用

对智勇双全的“赵云”,为何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云在刘备手下是很憋屈,但是他应该感谢刘备,刘备摁住了他人性恶的这个方面,成就了他千古的美名。赵云为了救刘备的孩子怎么样?小时候上讲得七进七出啊,看见刘备说,主公,我把幼主救出来了。大家说此时此刻谁对...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商鞅变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秦国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变法者商鞅却没有获得英雄的待遇,反而被杀,让后世长叹不已。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商鞅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时...

汪由敦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汪由敦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汪由敦(1692-1758年3月1日),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清朝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二年(1724)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先后担任了工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又兼署了左都御史一职。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军机大臣,吏部尚书,老诚敏慎...

王拱辰: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拱辰:北宋时期大臣,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拱辰(1012-1085年),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状元,出任怀州通判,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反对庆历新政,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及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祐元年(1...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