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重兵却没有救崇祯皇帝 左良玉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忠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忠臣左良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明朝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就是左良玉。
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
李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有趣的是,左良玉即使按兵不动,却依旧被人称之为忠臣。
出身卑微,脾气却不小
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之时,崇祯皇帝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忠君思想下,手握重兵而不救主,此举与乱臣并无差别。
事实上,并非如此!
明末朝政混乱,卖官鬻爵时有发生,但左良玉却出生贫寒,凭借实力一步步攀升。
左良玉出身不高,早年间受尽欺压。虽然位列大将军之职,但文臣对他的打压却也从未断绝。文官集团对他的欺辱历历在目,导致左良玉对于文官集团十分厌恶,而且他对于明朝末期的朝堂内部混乱情况也十分不耻。
最重要的是,面对来自文官集团的欺压,即使手握重兵,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也无能为力。
左良玉的所有战功都来自于在明末农民起义。正是因为他在这些战斗中所建立的功劳,才让他逐步地攀升成为了一个有绝对实力的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成就都是靠他与将士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
左良玉虽被称为忠臣,却与寻常人心中形象相悖。其性格嚣张跋扈,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在一步步登上高位之后,他就一直表现地十分随心所欲,再对一些文官甚至是他自己的上司都表现得十分傲慢。
对于左良玉来说,这些靠家族荫蔽得到官职的“同僚”,不配成为他尊敬的对象。
这样的想法,除了导致他跋扈的个性,也导致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人能够命令左良玉。
一般情况下,他都采用阳奉阴违的方式来对待命令,几乎从来不听指挥。
见死不救也是情有可原?
明朝末年,左良玉不仅带领着将士击败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也抵抗住了突然来袭的清军部队。尤其是在对起义首领张献忠的镇压上,做得非常出色。
出色的能力成为他在明朝末年,受到崇祯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毕竟明末时期能够展现出如此实力的将军寥寥无几。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只有一人堪称左良玉的劲敌,这个人就是闯王李自成。
从记载来看,左良玉面对李自成的时候都会惨败而归。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已。从常理来讲,两个优秀将领的较量之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李自成比左良玉相对强一些是不争的事实。
而两人之间实力的一些细小差别,也是促成左良玉对崇祯皇帝的死局选择见死不救、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左良玉虽然作战能力突出,在当时属于少有的优秀将领,但是他领兵作战却不是为了明朝,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意去做事。由于出身以及对明末朝廷现状不满的原因,他的行事作风十分随性。
据记载,曾经有许多大臣劝左良玉早日出兵,却惨遭拒绝。
当然,归属于明朝的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的原因不仅只有这一项。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军队的实力并不是很强。
当时的左良玉拥有80万大军,看似无懈可击,但实际上,这个军队是具有相当大的水分。
当年被李自成打败之后,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而所属军队里,大多数士兵都属于新兵,其作战能力非常差。也就是说,80万大军只是唬人的噱头而已。一旦与李自成交锋,惨败的几率比较大。
此外,当时左良玉的军队在武昌地区,而他想要营救崇祯皇帝的情况下,必须带着几十万军队快速赶到京城。在古代,这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武昌到京城的距离十分遥远,即使士兵可以快速赶到,也会出现精力不济的状况。“以逸待劳”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后勤保障是否能够及时。
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其去紧急救援不如按兵不动。
当时左良玉本人的身体状况也并不是特别好,多年对外征战使他暗伤无数,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击败李自成。保存实力,是左良玉在面对李自成攻入京城后的更佳选择。
明朝的气数已尽,这不是仅凭个人能力所能挽回的事情。
此时的左良玉清楚地知道,带着自己的军队拼尽全力地去拯救崇祯帝,只是徒增伤亡罢了,不如按兵不动,寻找之后报仇的更佳时机。
结语
左良玉对待崇祯帝并没有做到普遍意义上的忠臣,但是他仍然可以被称之为忠臣。因为他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想过投降,而是用尽全力阻挡清军南下。
尽管在为官方面有些肆意妄为,但是,作为优秀将领来说,他做到了自己的极限。
能够在清朝军队的攻势之下,保持清醒且拒不投降的将领寥寥无几,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