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论功行赏 张良和萧何的差距为何那么大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萧何与张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得不说,刘邦强推萧何功劳、位次均居之一,以及张良辞让三万户,请封留地位封邑,更像是一场表演,被精心设计过的表演。
刘邦在汉五年定陶被拥立为帝后,每日里除了与众功臣饮酒作乐就是饮酒作乐。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刘邦就有些厌烦了。
功臣喝完酒后,要不饮酒争功,醉或妄呼,要不就是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宗叔孙通一直想要找机会发扬儒术,见到这种情景,立刻劝谏刘邦采用礼术约束,刘邦对此并不抱多大希望,只是没有寻找到其他解决之道,勉强答应下来。
经过叔孙通以及三十多个儒生近两个月的努力,有了大致的模样。借着一次上朝的机会,叔孙通引着功臣们按照礼节上朝,随着一声“趋”的命令,平日里耀武扬威没有丝毫模样的将军们,井然有序的小跑着进入朝堂,而后整齐划一的拜见刘邦,刘邦见此大呼,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然而,张良对于功臣们拔剑击柱,并围坐一起小声议论的情景,另有一番独到的解读,阐述其中的危害。他当着刘邦的面说,功臣们这是在筹划谋反。缘由刘邦之前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占据了整个汉朝的一多半户口和土地,惧怕余下的不够分封。关键是,刘邦曾经还答应与功臣们共天下。
刘邦急问对策,张良给出一条临时的解决办法,封刘邦最为痛恨的雍齿为侯,先行安抚住功臣。但是,在汉六年正月真正轮到众功臣的时候,矛盾还是爆发了。刘邦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了萧何为功劳之一的决定。萧何是跟随刘邦最早一批的元老。刘邦三年灭秦,五年灭项羽,萧何却没有多少的军功,更多的是负责兵饷粮草,偏向于文官。
更重要的是,萧何是以功劳获封,而不是以军功获封,这无形中限定了军功获封的上限。刘邦这一决定,立刻遭到了功臣们的反对,公然与刘邦抗争。刘邦这时以功人功狗的说法,指出萧何举宗族数十人皆随我,诸君独以身身随我,多者两三人,又暂时按捺住了功臣们的情绪。
其实,按照刘邦给出的“汉初三杰”的排名,萧何不是之一。而是张良之一,萧何第二,韩信排第三。张良之前已经与刘邦探讨过封侯的事情,早已获悉了功臣们的痛点以及刘邦的担心。当刘邦提出封他三万户的时候,张良当即反对,并不与大小功臣去争夺封地的大小,食邑的多寡,但愿求得与刘邦当初相识的地方——留地作为封邑。
刘邦当即答应下来,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同样是谋士的陈平,先是封为户牖侯(音,有),后刘邦路过原晋国的曲逆,得知曲逆秦末大乱时,有三万户,战后只余五千,当即迁陈平为曲逆侯,以酬谢陈平的功劳。
萧何和张良以及曹参等功臣功劳分封完之后,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反而又陷入到了一场争夺战中。刘邦再次提议萧何位次排之一。排位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与丞相的位置有关,这又涉及到了功臣们的切身利益。萧何以文官再次成为之一,那么就是相当于在武将之上生生地挤占了一个位置,功臣们的官位再次被限定,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升迁变动。
功臣们据理力争,又将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的曹参推了出来。曹参出生入死戎马一生也是当仁不让,为了功臣们整体的待遇,甚至与昔日的好友萧何闹翻,结下了仇怨。但最终以鄂千秋一旦之功而加(于)万世之功的论断下,再次将功臣们亚服。萧何成为了功劳、位次双之一,曹参次之。一波表演下来,萧何成为了功臣们的继续上升的更大阻碍。之前有张良的退让榜样在前,更早之前萧何曾是秦朝官员时治课税之一,被多次征调入咸阳为官,都被萧何拒绝。为什么这次萧何非要配合着刘邦争之一,并且为此不惜成为众矢之的?
实际上,是刘邦离不开萧何,一是萧何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是萧何作为文官,却可以依靠个人的能力在物资上控制或者是掌控一干功臣。
只有萧何与功臣闹得越僵,刘邦越是信任萧何。萧何不去拾张良的牙慧主动辞让官爵,也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要知道,萧何当初遣送族内数十人跟随刘邦上战场,就是为了躲避刘邦的猜忌。萧何在晚年时早已为自己及后辈规划好了退路。(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