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三国乱世的毒士的贾诩,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对X三国毒士贾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贾诩,被称为三国乱世的“毒士”,那是源于读历史演义的缘故,而认真去读历史,则会觉得他是乱世权力漩涡里的“隐士”,一股清流。尽职于投靠的人,却不巴结依附投靠的人;为这些人所倚重,却更想远离是非;只求安稳一生,却在关键时刻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身处乱世,却能全身全家,以终老。非智慧超群者岂能如此!
贾诩年轻时,默默无闻,唯有阎忠说贾诩有张良、陈平的才能。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成功联合吕布,干掉了董卓,却犯了更低级的错误,西凉兵群龙无首而不去招抚,董卓之将李傕、郭汜、张济等思归顺,竟然幼稚地拒绝了。
归顺的愿望被掌权者拒绝,那后果傻子都明白,李、郭二人懵了,想解散各自逃难,可逃哪里去不是被通缉呢?贾诩属于西凉人的一分子,明确对李、郭指出,聚尚可生,散则必死。他对众人说:“听说长安议,尽诛杀凉州人,你们弃众单走,一个亭长就能收拾了你们了。不如率众攻长安,幸而事成,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再走也不迟。”李、郭遂收西凉必死之兵杀回长安,吕布逃走,杀了王允,李、郭二人挟持汉献帝成为了长安城的新主人。
李傕等因为贾诩的功劳,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坚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也坚辞,乃更拜尚书,负责选任官吏,任上做了很多匡济工作,李傕等亲而惮之。贾诩母亲去世,辞官,二人还拜其为光禄大夫,可以吃空饷。
李郭二人刚主政时,三辅百姓尚有十万户,可这二人放任士兵劫掠,人民饥困不说,二年间相啖食殆尽。
李、郭开始争权,李傕扣押皇帝,郭汜扣押了公卿大臣,两人的队伍在城里就打了起来,长安城几乎成了废墟。李傕请回贾诩任宣义将军,居中调解。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
天子既出,贾诩就交还了印绶,不干了。李、郭哪里会是成事的人!跟着这两个人干,最后把自己也得搭进去。
因将军段煨驻扎在华阳,与贾诩又是老乡,贾诩便离开李傕,去投奔了段煨,贾诩很有威望名气,段煨的军队很希望他来,但段煨担心贾诩夺了自己的军队,表面对待贾诩特别客气,礼甚备,贾诩心不自安。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派人联络,张绣就派人来迎贾诩,贾诩要走了,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没得说,您咋就离开他了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些忌讳我的意思,礼虽厚,但不可以依靠,时间久了,他就会琢磨我了。我现在离开,他一定心里高兴,又希望我能结大援于外,一定厚待我的妻子和孩子。而张绣没有参谋助手,也愿意我能帮他,我家和自己都能安全了!”跟着这样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领导,个人发展谈不上了,早晚还会被他害了。
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待贾诩子孙礼,段煨也果然善待其家。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贾诩在两个军阀之间,战乱年代,能保自己家被善待,自己被被尊重,其才足当张良,其智堪比陈平。
贾诩劝张绣结交并与刘表连合。曹操征讨张绣,后引军退走,张绣亲自率军追击,贾诩劝阻:";不可追,追则必败!";张绣不听,大败而归。贾诩劝张绣:“现在赶紧追击,再战必胜!”张绣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完全信贾诩的话了,率军追击,大战,果然胜利而还。
回来就请教贾诩说:“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张绣信服口服,对贾诩言听计从。贾诩料敌如此,未战而知胜败,古今名将又如何。然而张绣非明主,虽勇而智浅,贾诩仍然属于明珠暗投。但贾诩绝对对得起自己投靠的人,之前是,对张绣更是。
不久,曹操拒袁绍于官渡,袁绍派人招张绣,同时也书信贾诩希望能结援。张绣欲同意,贾诩当着张绣的面对袁绍的使者说:“归谢袁本初,兄弟尚不能相容,能容天下国士乎?”
贾诩就给拒绝了,袁绍和袁术是族兄弟,相互攻取,袁术死。
张绣惊惧,私下问贾诩:“若此,当何归?”
两大或几大势力之间必须结援站队,否则孤立无援,即使再强大可能也无法生存,这倒是群雄并起时期生存的法则。
贾诩对张绣说,不如从曹操。张绣不懂了,说: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
贾诩解释原因道:“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兵强,我以少众从之,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分析的多透彻,其实也为张绣找到归宿,张绣从之。三国演义中说,后来曹操犯了男人犯的错误,找了张绣的叔叔张济的夫人玩,张绣受到了羞辱,又反了,曹操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长子曹昂和最钟爱的猛将典韦。若是如此,曹操一定后悔玩大了。
历史演义出于扬刘抑曹主旨需要,可能也是因为曹操确实喜欢已婚女人这个私密爱好,只供读者一乐,史实却不是这样。
曹操见到张绣,果然大喜,执贾诩之手说道:“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真实的情况是,张绣投拜曹操之后,曹操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拜张绣为杨武将军。官渡之战,张绣力战有功,升迁为破羌将军。随破袁谭,因功增封邑至二千户,在曹操诸将中封邑最多了。从曹操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而薨,谥号定侯。张绣好归宿,是曹操得力将军、有功之臣。
曹操表贾诩执金吾,都亭侯,冀州牧,因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曹操被袁绍围于官渡,粮方尽,问计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遂并兵出,围击袁绍三十馀里营,破之。袁绍军大溃,河北平。曹操自领冀州牧,徙贾诩为太中大夫。贾诩料己、料敌、料兵,可谓透彻,一举切中要害。
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攻取东吴。贾诩谏曹操曰: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志得意满,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后曹操赤壁兵败。贾诩尽到参赞军事之责,料势、料事亦可圈可点。
曹操后来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马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曹操问计贾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贾诩具体计策,诩曰:
“离之而已。”
曹操亦是一代雄主,一承用诩谋,韩遂、马超相互猜忌,最终曹操收拾了二人,西凉平。
曹操始终没有确定世子,当时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植为临淄侯,曹操在二人之中摇摆不定,没有下最后的决心。二人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曹植才名方盛,似乎曹操更倾向于曹植。曹丕使人问贾诩自固之术,贾诩曰: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曹丕从之,深自砥砺。曹操又曾屏除左右问贾诩,贾诩沉吟不对。诩嘿然不对。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贾诩话中有两个典故,都是曹操亲历。袁绍因为弃用长子袁谭,而用幼子袁尚为世子,以致死后兄弟相攻为曹操所灭。刘表弃用长子刘琦,而用幼子刘琮为世子,以致为曹操所成。
曹丕立为世子后,贾诩自觉得不是曹操旧臣,所献计策深远,害怕因此为曹操所忌讳,被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智者以逞智为能,而贾诩却深知才智所为立身,却又可造成主公忌讳猜疑,其智方为智。真所谓君子隐士之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谋尽心,划策尽智,居位知惧,得信识恐。为人臣也属于极致。
曹丕即位,以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至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曹丕问贾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曹丕初即位,欲平蜀吴以建功勋,遂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却又应贾诩之言。
贾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至孙贾模承爵,在晋初亦盛极,可惜智相差太远,终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