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结发妻子王皇后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在开元时期各方面走向繁荣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不断提拔和任用一批批朝臣团队达成治理效果,可以此同时,皇帝为防范官员出现的种种威胁,又不真正长久的信任他们,只在某一个时期需要一种怎样的方式,根据皇帝内心目的来选择某一类人予以任用,从开元盛世之下这一真正龙头大哥的心态来说,本身颇为随机。幸运的是,当时皇帝身边的确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
正是这种不大确定的倾向性和功利性的方式,影响从开元到天宝的转型,所以唐玄宗的摇摆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开元前期他自身有一种雄心壮志,比较有励精图治的意思,随着盛世效果的出现,这种心态就慢慢发生变化,后来问题的严重性就逐渐暴露。
可要分析为何李隆基对大臣会有不大信任的原因(到后来不但大臣不大信任,就连儿子都不怎么信任),却不大好把握。以比较权威的许道勋、赵克尧所写《唐玄宗传》重点分析过影响到李隆基不心态变化的一个因素是王毛仲。
王毛仲是高句丽人,是李隆基潜邸的心腹,重要性比高力士不遑多让。李隆基对各部族出身的人确实没多少歧视(附带可以看到当时高仙芝、安禄山大批蕃将的敢于提拔),王毛仲为李隆基冲锋在前,高力士在身边侍奉,都可以说是李隆基最亲信的人。
在李隆基做王子时期,王毛仲代表李隆基与陈玄礼、葛福顺一起笼络万骑营,相当于是代言人,没有万骑营,李隆基不可能顺利帮助李旦复位。在李隆基为太子期间,王毛仲掌握东宫一切护卫鹰马等内外事务。对付太平公主时,王毛仲又冲锋在前,替太子控制羽林军,消灭依附太平公主的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宰相。李隆基登位,任王毛仲为左武卫大将军(府兵制十二卫之一,尤其左右武卫与左右卫是最重要的护卫皇帝和宫廷的禁军统帅),进封霍国公,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开元时期貌似大臣仅有四人享此头衔,论功绩和名望只有姚崇、宋璟,论亲缘关系唯有王皇后父王仁皎,另一个就是王毛仲,而他似乎把亲近和功劳二者都有兼顾。但王毛仲的出身却只是李隆基府上家奴,一个专业养马的家伙,做到禁军大将军,堪称奇迹。
王毛仲与典掌万骑的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据说时常做一些出格之事。史书记载有“万骑将军马崇正昼杀人”,王毛仲意图包庇,刑部员外郎裴宽举报。另有吏部侍郎齐澣也向玄宗进谏:“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玄宗刚表态要想想,不久齐澣把进谏的一番话泄漏给大理丞麻察,玄宗认为:“澣、察交构将相,离间君臣”,贬齐澣为高州良德丞,显然对王毛仲还没有失去信任。
开元十八年(730),王毛仲向玄宗索兵部尚书没有得到同意,史书形容“怏怏形于辞色”。这时,高力士代表皇帝给王毛仲出生的一个儿子送礼物。虽然两人都是奴仆出身,但王毛仲功绩显著,对高力士看不惯,偏偏高力士对皇帝更有影响,以带有侮辱性的话反映王毛仲对小孩封官不满,李隆基很生气“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我!”高力士抓住时机进言:“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玄宗先手上有兵的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王毛仲和四个儿子贬至外地,然后派人追至永州将其缢死。
葛福顺的墓志
关于王毛仲的死,其实是开元盛世之下一件颇有些神秘的事。貌似更大的祸事是王毛仲敢向皇帝索要官职,还是地位很重要的兵部尚书!显然犯了大忌。但王毛仲当真如此嚣张吗?或者脑子被他养的马给踢坏了,难道不知道这种事的利害关系?
这个问题不少研究者认为是事出有因,都知道王毛仲不同于高力士,他虽然是皇帝家仆,但一直替皇帝冲锋在前,执行很多外朝事务,光有一个将军职务,在京师守卫宫禁可以,一旦代表皇帝参与地方事务就很尴尬,甚至这才真的不合朝廷规矩。
好比张说在幽州时,王毛仲就代表皇帝前往一起讨论处理边务,后来张说出任中书令,开元后期一大边防制度改变就是取消府兵制,全面启动募兵制。王毛仲当时什么身份?禁军十二卫将领之一而享有开府仪同三司,实际上这种待遇足够独挡一方(如当年汉魏晋等“开府”待遇是匹配各种大将军头衔,完全就是坐镇朝野的头面人物),王毛仲是代表皇帝参加这种公事,却没有一个具体实际职衔,怎么能防止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如前面所述,这一方式才真的不合制度,自古以来官、宦、吏三条渠道各不相干,秦朝皇帝以出现以后分别代表朝廷、宫廷、官府三种层面,但军队则不同于其中任何一个,是另外临时任命,王毛仲虽然是军中将领,但出使幽州地方,代表朝廷商讨处理地方事务(虽然涉及军事),即使王毛仲没有要官,抨击反对的声音恐怕也不会少。
玄宗认为他结交一批将军似乎意图不轨,做了很多不法勾当,实际史书并没有指王毛仲究竟犯了什么罪过,意图不轨貌似仅是皇帝一句话,他索要尚书或者认为封赏太低,难道就成为言之凿凿的罪证?难道以王毛仲和李隆基的亲密关系,不能算王毛仲一时兴奋喝多之后的糊涂酒话?一夜之间就足以把王毛仲当成为罪该处死的要犯?连带一大批对李隆基登位有过重要贡献的将领,就因为和王毛仲成为儿女亲家统统被杀或被贬,这一起大案应该还有不少不被外人道的秘密。
事实上过了几年,作为这一事情中同样十分重要的葛福顺,又被召回京师出任左骁卫大将军(对比过去还升官),继续负责禁军,貌似也说明皇帝当初处置王毛仲若不是太过随意冲动,那就是另有内情。
但笔者比较倾向属于李隆基的性格缺陷,李三郎是一个诗人艺术家气质很重的人,容易冲动随意而处置人事,这在他一生中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在私人生活上更加明显,从对王毛仲的事情可以看到他对手下大臣的心思,同样,反映的性格也可以看到他对亲近之人的忌讳。随后,在婚姻问题和家人亲情层面,更加可以看出李隆基此人的冲动随意,他既有多情的一面,又有凉薄一面。既有亲情的一面,更有绝情的一面,是一个典型多面矛盾的综合体。
开元后期正式爆发的之一次大危机就是李隆基对儿子的悲剧,事关继承人问题。之前已提及,武惠妃因多年来得到玄宗宠爱,她希望自己的儿子李瑁能取代原来太子李瑛。千百年来,玄宗李隆基的风流故事早和武惠妃、杨贵妃两位美人绑在一起,绝大多数人都可能都不知道玄宗的皇后是谁?甚至凭空杜撰的梅妃江采萍名气都轻易超过皇后,这个毫无存在感的王皇后和玄宗李隆基遇到一起可算是悲剧之极了。
影视剧中唐玄宗和王皇后形象
想当年,王皇后是在李旦、李隆基父子十分悲催的时候定下名分,她是太原王氏后人,和高宗李治同样悲剧的皇后王氏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家底。
贞观名臣王珪可算玄宗王皇后祖上的名人之一,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北朝名将王僧辩、王僧修兄弟。不仅李隆基娶了王氏娘子,就连李旦自己也联姻过这一家王氏女人,所以,李隆基和这一家人的关系非比寻常,这才能解释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能得到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不是光凭联姻,而是这一家人和李隆基的确有着深厚的背景渊源。
王氏娘子嫁给李隆基时,王仁皎还只是一个八品晋州司兵,其实光靠嫁一个女儿并不能换来多么高的地位。须知当时武后控制朝野,李旦的儿子空有王子身份,女主称制称帝的声势早已经流传开了,李氏子孙还有没有出路都未可知。所以,李隆基的前途若没有这些背后的人肝胆相照,真的很难想象可以咸鱼翻身。
像王仁皎和儿子王守一(当时还有一个同名同姓同乡的王守一,在皇帝大哥宁王李成器府上做小吏,其女儿嫁给了后来平定安史有大功的郭子仪,封霍国夫人),就是王皇后的哥哥都真真切切为李隆基付出过。他们是武将出身,和王毛仲一样参与过两次关键行动,尤其王守一、王毛仲是打拼李隆基前途关键中的关键,他们真是抱着为李隆基拼死一搏的义气,不是简单表示拥戴或支持李隆基那么肤浅。
作为一个闲置在一边的挂名王子,事后人们可以如何吹嘘大唐天子多么英明神武,光环傍身。放在当初,怎么证明软禁在“十王宅高档小区”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李三郎会是相王府上最有才,最牛叉的儿子?真的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没有人为他把头颅拴在裤腰带上卖命,没有姑姑给他们一家营造一些舆论,提供联络万骑营的机会,凭李三郎可以把老爸重新推上皇帝宝座?
作为妃子的王氏,与李隆基年纪仿佛,在最困难的时候陪着他捱过来。史书记载由于李旦被幽禁,王仁皎作为岳丈照顾李隆基,甚至隔三差五换衣物好吃的给女儿女婿托人送去。
神龙之后,虽然生活稍微好转,但韦后一家对李旦一家格外防范,李隆基也不过是一个郡王身份,谈不上前途。机缘凑巧,太平公主要挺哥哥李旦出来主事,这才让李隆基有了搏一把的机会。所以,当二十八岁的李隆基登上大位以后,一个亲上加亲的表示就把妹妹清阳公主(母亲不详,后封薛国公主)嫁给妻兄王守一。
尽管荣誉地位节节高升,但李隆基对王家的态度却慢慢转变。王仁皎、王守一在开元前期表现如何?史书形容没多少好话,实际也找不到多少证据,就像封国公爵位,王仁皎的回答非常高深和微妙:“明明天子,择贤共理,琐琐姻娅,则无膴仕。不识不知,乐我而已。”简直和诗经语言有一比,总的来说其实知道避嫌,好在王仁皎确实没有遇到危险,开元七年就身故。同时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升千牛卫将军,王仁皎的神道碑是张说撰写,再由李隆基亲自书写,墓志铭则是苏颋写文,由宰相宋璟书写,可见荣宠。
王皇后亲眼见过武后、韦后甚至太平公主下场的,所以深为谨言慎行,二十多年来,她在一切事情上都支持李三郎,可她毕竟管不了风流天子和别的女人有关系,她会作为一个正宫皇后表示建议爱惜身体云云,也是作为一个普通女人表达某种情绪。
开元十年是李隆基家庭问题的一道分水岭,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病故,同时武惠妃的母亲郑国夫人也病故,两个亲属得到待遇基本一样。作为皇帝,貌似这种处理方式是公平的,可作为李隆基,王家对他的恩情非同一般,尤其妻子王氏的情义更是山高海深,这时候武惠妃的母亲地位居然可王家地位等同,王皇后心里很难接受,忍不住又对李隆基表达情绪,李三郎也情绪化应对,很快就萌生废掉王皇后的想法。
李隆基找秘书监姜皎商议,认为皇后多年没有子嗣,没多久这个消息被传出去,不少大臣表示不理解。王氏虽然没有子嗣(很难确定是皇后真的不能生,还是因为皇帝几乎从不去皇后身边,故意不让她有机会生),但以礼制,排行第二的太子李瑛,包括排行第三后来的肃宗李亨等几个较大儿子都被王氏收养,视若己出。尤其史书描述李亨小时候,虽然遗憾李亨幼年不能与生母杨氏一起,但多少还是提及太子妃王氏对其疼爱照顾,称“慈甚所生”(见《旧唐书》),足见王氏尽到了母亲的本职。李隆基一时放下念头,对王皇后更加不满,因为走漏风声的倒不是姜皎,而是王皇后的妹夫李峤。
影视剧中王皇后形象
王皇后地位摇摇欲坠,哥哥王守一坐不住了,找了僧人明悟大作法事为妹妹求子。偏偏这个担心妹妹地位的王守一好心做了坏事,李隆基正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开元十二年(724),以巫蛊厌胜的说法废掉同甘共苦三十年的皇后王氏,贬为庶人。门下省所拟废后诏书上说:“皇后王氏,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
贬书说辞几乎都是欲加之罪,王守一是一时糊涂,病急乱投医为妹妹担忧,祈求神灵帮助,这在古人来说实属寻常不过。但他没有想到这会成为终结妹妹的一道催命符,王守一恰恰等同把刀子亲手递到了李隆基手上,可以说是悲剧和喜剧相交的结局了。短短三个月后,王皇后就死在皇帝安置的别院,不知道是可怜的王氏厌弃了这个世界,还是另有宫闱中的秘密,但不少宫人为皇后的死感到悲伤,多才多情著称的李隆基知道以后仅仅发出一声叹息,连带王守一被迫和清阳公主也离婚。
当李隆基把结发妻子以十分荒唐的理由抛弃时,开元时期并不算出名的诗人王諲为此事愤愤不平,作《翠羽帐赋》和几首宫怨体诗歌《 *** 怨》《长信怨》来讽刺皇帝(王諲是开元二十五年进士,天宝初为右补阙,没什么具体事迹,流传诗歌不到十首)。
之后,李隆基以爱情的名义先后对武惠妃、杨贵妃的礼仪待遇都堪比皇后,但她们没有再被册封皇后,并不是李隆基对王皇后还有什么情感愧疚,王氏已经被废除,这皇后之位是空的。实际上李隆基是不希望再有一个皇后对他的风流加以约束干涉,这同样是出于宫廷礼法考虑,李隆基就是这样一个顶着多情名义滥情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