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吴应熊到底是什么样的 吴三桂反叛吴应熊又是怎么做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应熊和吴三桂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吴应熊可谓是一个滑稽的角色。他愚蠢可笑,而且 *** 。他经常被韦小宝耍得团团转,最终甚至被建宁公主 *** 了下身。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吴应熊是这样的吗?面对吴三桂的反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图片选自《鹿鼎记》
康熙十二年,经过权衡之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这给了平西王吴三桂可谓当头喝棒。他之前假意请求撤藩不过是试探康熙,没想竟然弄假成真。原本想效仿明朝的沐英,世代镇守云贵,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吴三桂决定起兵造反。但此时他还有个顾虑,那就是他的长子吴应熊还在京城。吴应熊虽为驸马,实乃人质。吴三桂秘密派特使赶赴京城,他要赶在起兵之前把儿子接回昆明。
吴三桂 图片选自《康熙王朝》
反对起兵,恪守臣节
早在康熙下令撤藩之前,吴应熊就几次三番建议吴三桂主动裁撤军队,削减开支,向朝廷示弱以保全禄位。对于吴三桂反清,吴应熊的态度也是一向反对,其原因有二:
其一,大清无负于吴家。吴家祖上既非功臣勋贵,也非世家大族。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当初只是一个商人,靠政治投机发迹。吴三桂本人在前明不过是一个总兵。归降大清后因从龙荡寇有功,被朝廷封为亲王,令世代镇守云贵。20余年间,大清对吴三桂可谓深恩厚德,无以复加。
其二,名不正,言不顺。既然要起兵反抗朝廷,总要有一个光明正大,可以号召天下的理由。而吴三桂偏偏找不到这个理由,总不能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树旗造反。“反清复明”是一个好借口,但是不适合吴三桂。当初李自成打进北京时,背叛崇祯皇帝,投降闯贼的是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平定川陕滇贵的也是吴三桂。大军攻入缅甸,生擒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并用弓弦勒死的还是吴三桂。前明与吴三桂的仇恨可谓不共戴天。可以说谁都能反清复明,唯独吴三桂不能。
吴应熊 图片选自《康熙王朝》
留守京城,终不反滇
如今,面对父王派来的特使,吴应熊左右为难。作为大清的臣子他应当为朝廷尽忠,与父王划清界限。可作为父王的长子,他又应当尽孝,追随父王与朝廷决裂。虽然父王日夜盼望自己早日归去,但吴应熊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京城。不过他也没有把父王起兵的消息透露给朝廷,他只是静静地任由事态发展。吴应熊所以留在京城有三点考虑:
首先,直到此时,吴应熊依旧认为父王不应该反清。他至死不愿意反抗朝廷。
其次,吴应熊认为即便父王造反,自己留在京城也未必会有性命之忧。他觉得朝廷不会杀自己。一则,自己毕竟是皇亲国戚。吴应熊是康熙的姑父,是先帝顺治爷的妹夫,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再则,康熙也要留着自己做筹码,有朝一日好与父王谈判。
最后,吴应熊也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寄希望于父王念及自己的处境能够回心转意,放弃起兵的念头。
吴应熊 图片选自《康熙王朝》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惜吴三桂没能体会儿子的良苦用心。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在云南正式树旗造反。三藩之乱正式拉开序幕,而吴应熊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吴应熊错看了康熙,或者说他低估了这个小皇帝平叛的决心。
三藩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大学士、兵部尚书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处死。虽然吴应熊是皇亲国戚,虽然吴应熊多少有些无辜。但是康熙权衡之后降旨将吴应熊和其长子吴世琳处以绞刑。康熙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向吴三桂和以索额图为代表的主张媾和的大臣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对于吴三桂他坚决剿灭,绝不妥协。另一方面,朝廷也担心吴应熊在京城与吴三桂里应外合,出卖朝廷机密,鼓动京师内乱。
康熙与明珠 图片选自《康熙王朝》
接到吴应熊和吴世琳被处死的消息时,吴三桂正在吃饭。闻听噩讯,吴三桂大惊失色。想到自己花甲之年痛失爱子,不禁老泪纵横。朝廷的态度如此决绝,吴三桂深感骑虎难下。原本希望朝廷能够降旨招抚,赦免罪过。如今的他只有硬着头皮和朝廷对抗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