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是什么下场?宋文帝为什么要杀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檀道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南北分裂之中,由于在魏晋之前中国南方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北方,因此在东晋偏安于建康之后,中国南方政权的实力便一直落后于北方,虽然在东晋时期也曾有过祖逖和桓温北伐的高光时刻,但是南方的汉族政权在更多时间中还是处于战略防守的地位。直到宋武帝刘裕横空出世,带领着北府兵在连年北伐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中国南北方的天平才发生了新的倾斜。
j在刘裕北伐的过程中,他最为依仗的就是东晋的北府兵以及当时北府兵中出色的军事将领们。但是刘裕在称帝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刘宋的中央政权陷入了混乱当中。此时北府军的大将檀道济站了出来,他废去了少帝刘义符,拥立文帝刘义隆登基,并且帮助刘义隆稳定了朝局。
但是由于刘义隆身体不佳,在其即将去世的时候,担心自己的继承人无力对抗势力强大的檀道济,于是将其擒杀。这也为之后刘宋的大败埋下了伏笔,在损失了檀道济之后,刘宋再也无力抵抗拓跋焘的南侵,导致南朝再次进入了弱势的地位。
而檀道济之所以遭到这样的境遇,主要是因为檀道济之前的参与废立让刘义隆十分担心,而且檀道济也确实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和个人魅力。
";万里长城";檀道济的出色军事实力
檀道济之所以被称为刘宋的万里长城主要是因为在其被刘义隆擒住之后,曾经说到这是宋文帝";乃坏汝万里之长城";。而一直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南北的檀道济也确实堪称刘宋王朝的一名猛将。
檀道济在年轻的时候就和其兄长一起跟随刘裕参与了平定了桓玄的叛乱,之后就在刘裕府中参谋军事,成为了刘裕的左膀右臂。后来檀道济又参与了平定浙东卢循叛乱的战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是在这场战斗中战功更大的将领。
之后檀道济便跟随刘裕之弟刘道规一起去讨伐柏谦、荀林,并屡立战功,在平定了东晋内部的农民起义之后,檀道济便开始跟随宋武帝一起开始了北伐战争。在北伐的过程中,檀道济被刘裕任命为先锋,这是刘裕对其军事能力的信任,而檀道济也没有辜负刘裕对他的期待,檀道济当时负责攻打淮河一带,檀道济在作战中十分勇猛,很快就攻破了多座城池,在之后的战斗中,守军一旦听闻檀道济将至,往往都闻风而降,檀道济的威名由此可见一斑,檀道济的军队很快就攻破了中原重镇许昌,当时的兖州刺史韦华也向其投降。
之后檀道济作为先锋又接连攻下了洛阳,在攻破洛阳的时候,檀道济俘获了四千余名敌军。当时檀道济认为应该抚慰民心,因此将这些俘虏全部释放,这样的举动赢得了中原人民以及敌军的好感,于是纷纷前来归顺,檀道济也因此得以进驻潼关。之后檀道济有参与到了平定长安的战斗之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檀道济也因此被封为征虏将军。此事在《宋书》中有如下记载:
";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
如果说檀道济的战斗能力在北伐过程中,还因为受到了刘裕的影响而不那么突出的话,那么在刘宋成立之后,檀道济就正式成为了南朝的军事领袖。在宋文帝在位期间,北魏曾经进行过多次侵略战争,刘宋都是依靠檀道济的努力才固守住了国土。在元嘉八年的时候,北魏夺取了河南以及虎牢关等军事重地,直逼滑台。
刘宋其余将领都无力抵御鲜卑人的进攻,于是檀道济被授予都督的职位前去讨伐,并大破敌军,虽然后来因为兵力不足放弃防御,但是檀道济还是凭借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保全了刘宋的军队,全军而返,而损失颇多的北魏也因此放弃了继续进军。而檀道济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出色的军事表现,除了他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之外,也与他善于总结作战规律有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总结整理的,由此可以看出檀道济是一名粗中有细,既能冲锋陷阵,也能运筹帷幄的军事全才。而且在宋文帝时期由于之前的北府军将领都纷纷退出政治舞台,檀道济在刘宋朝中更是一枝独秀,如此突出的能力也是他招致宋文帝杀手的重要原因。
默许权臣废立,破坏皇权地位
作为南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在刘裕在世的时候,南朝的政局还是十分稳定的,但是待到刘裕去世之后,南朝的政治便陷入了混乱之中。刘裕在世的时候虽然确定了刘义符作为太子,有明确的继承人。但是刘义符在政治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在即位两年之后并没有什么建树,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
此时以徐羡之为首的大臣们起了废帝之心,他们认为少帝的能力不足以掌控这个国家,如果长此以往,刘宋势必会被北魏吞并。但是这些大臣在当时并没有兵权,如果擅自发动政变,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他们便开始拉拢控制着北府兵的檀道济,希望他能够支持他们的行动。
檀道济在听说了徐羡之等人的计划之后,起初并不赞同,但是在他听取了去属下高进之的进言之后就转变的态度,采取了中立的路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因此徐羡之等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废立之举。高进之的进言在《三十国春秋》中有如下记载:
";进之曰:';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目:';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之后徐羡之等人便拥立宜都王刘义隆登基为帝,是为宋文帝,他对于徐羡之等人的废立之举十分不满,因此在登基不久之后就开始查办参与废立的大臣。这样的举动逼得谢晦在江陵起兵反抗,这次叛乱还是在檀道济的帮助下才得到了平定,此后檀道济的威望更加尊崇,让文帝对其起了戒心。檀道济因为没有直接参与废立的过程,因此他没有受到刘义隆的处罚,但是他对于这次行动的默许依然让刘义隆对其十分不满,君臣之间的嫌隙也在这个时候产生。
从听到高进之进言后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看出檀道济对于刘宋还是十分忠诚的,其之所以对废立之事采取默许的态度是为了刘宋王朝更好地发展。但是废立之事毕竟是对于皇权的破坏,体现了他对于皇权的轻视,这也是刘义隆认为其有重大威胁的原因之一。
檀道济的党羽与北府兵集团的坐大
虽然刘义隆对檀道济之前的废立之事怀恨在心,但这仍然不足以让他做出擒杀檀道济的命令,让他最终下定决心的很有可能是他在当时逐渐意识到,檀道济及其北府兵集团的势力已经是不可节制的了。
北府兵在东晋晚期就是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他们的领袖从最初的谢安一直传承到了檀道济的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北府兵一直相对独立于中央 *** ,他们只听命于北府军的更高统帅。在元嘉年间,北府兵的功勋将领中已经只剩下檀道济一人,除了击杀檀道济,让北府兵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宋文帝已经找不出其他办法来与北府兵抗衡了。
而且当时檀道济麾下有许多能征善战之人,当时他最重要的部将为薛彤以及高进之,两人在当时被称为檀道济的关羽,张飞,能力出众,且足智多谋。最重要的是两人是檀道济的结拜兄弟,对檀道济忠心耿耿,把其视为自己的主君。他们都只听命于檀道济一人,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对皇权的挑战,也是宋文帝必须铲除檀道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