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 *** 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02)28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萧太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宋朝时期,北方曾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辽国,虽然这个国家后来被宋朝和金国两大势力联手给灭掉了,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也曾对宋朝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来源于这个时候,一个家族中的男人全部都在与辽国的对战中身亡,可想而知与辽国对峙的那些年,战争是多么的惨烈。

而在杨家将时代,辽国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与佘太君相差无几,那就是辽国的萧太后。出征时萧太后一只手牵着儿子,一只手挽着自己的情人,而且这个情人还是一个 *** 。

这一幕景象让很多人生出了八卦之心,这个 *** 到底是谁?为什么此时辽国和宋朝处于敌对的时候,萧太后还如此钟情一位 *** ?

这个人叫韩德让,原本的家庭也算是书香门第,只不过家中也没出什么官宦和才子,只能说是个普通人家而已。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韩德让的爷爷被辽国人掳走成为了辽国的奴隶,不过韩德让的爷爷识文断字,再加上自己也聪明,没用多长时间就学会了契丹语,能够和契丹人正常的交流。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在韩德让他爷爷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升到了中书令的位置。这个中书令在古代官职中,最起码是从一品,是和丞相等同的一个官职。你说这气不气人,在国内都快活不下去了,被人拐到辽国来竟然当上了大官。

而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也不是普通人,熟读兵法擅长行伍之事,后来被封为了“燕王”。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封爵位的时候,这个“燕王”要比其他的王,地位上要高一些。后来因为韩匡嗣和宋朝对战的时候打输了,所以就被降了权限,变成了“秦王”。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在整个辽国历史上,燕王一共出现过九位,而韩匡嗣却是之一个 *** ,而且也是之一个非耶律姓氏的人。足以见得,韩德让一家人的基因是真的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宋朝的时候,家里却如此落魄。

韩德让深受家里人的影响,他爷爷的文采和他父亲的谋略皆是一等一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韩德让自幼机智过人,文采谋略在同辈人中无人能及,对于治国之策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韩德让刚开始步入官场的时候,凭借着谨慎而出名,对什么东西都要深思熟虑后才会去做,所以被封为东头承奉官、上京皇城使、彰德军节度使等官职。虽然关于辽史中关于韩德让年轻时的描述较少,但是也能知道,韩德让的才智让他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几乎没有什么挫折。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到了公元979年的时候,韩德让代替他的父亲驻守南京,不过才两个月的时间,宋朝的军队就开始对南京进行攻打。这个时候的南京并非是我们现在的南京,如果要说现在的地点,应该是在北京一带,甚至于是北京城。

韩德让在面对宋朝军队攻击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亲自上城墙上指挥将士们作战,连续十五个日夜未曾停歇,一直到援军赶到,内外夹攻之下使得宋军大败而归,史称“高梁河之役”。

韩德让也因为这一次的功绩,被提拔为辽兴军节度使。四年之后,更是被升为了南院枢密使,并且辽国皇帝为其赐名“德昌”,一时之间,韩德让成为了辽国境内汉臣之中权利更大的人。

同年,辽国皇帝辽景宗因为外出打猎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死在了现在山西大同的行宫之中,在辽景宗去世之前,曾将江山托付给韩德让和耶律斜轸。

为了防止那些觊觎皇位的诸侯们,趁着皇帝去世新皇还未登基的空当篡位,于是韩德让和萧太后私下密谋,通过一步步的策略将这些诸侯手中的兵权全部收回,保证了辽圣宗能够安稳登基。

而因为辽圣宗年纪尚幼,萧太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之旅,而韩德让也因为拥立新皇有功,开始全面负责皇室的安保工作,这份官职叫总宿卫事。并且可以对朝廷的政策进行参议。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这个宿卫事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部门,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室,是用来保护皇帝安全的。按理来说让一个已经封王的人来做这份工作,未免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是宿卫需要在宫中维护宫禁,得值夜班,就可以在皇宫中居住。

这样一说,很多人就明白了,这个官职便于韩德让和萧太后两个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不过就这点事,整个辽国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以前的时候也没见韩德让少往皇宫里跑。

萧太后当初和韩德让说过一句话,“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在年幼时,曾和韩德让有过一段婚约,按理来说两个人长大之后就会结婚,但是没想到半路上被辽景宗给截胡了,萧太后被选入皇宫成了皇妃,两个人也只能不了了之。

现在辽景宗死掉了,萧太后成了寡妇,只要韩德让还愿意和她在一起,那么辽圣宗就是韩德让的儿子了,韩德让就是辽国的太上皇。

按照历史上记载的来说,还是萧太后主动找的韩德让,但是辽景宗死后,萧太后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在辽景宗葬礼上,萧太后就曾有过表示。在韩德让有所松动的时候,萧太后更是将韩德让的妻子给杀了,不过是怎么杀的就不太确定了,有记载是毒死的,有记载是勒死的。

等到韩德让妻子死了之后,萧太后便和韩德让两人同吃同住,就好像一对夫妻一样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辽圣宗对韩德让也是像对待父亲一样,辽国的政务也都是萧太后和韩德让两个人商议着来。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而且在历史记载之中,韩德让也的确承认过自己和萧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韩德让说:“有辟阳之幸”。这个“辟阳”的说法来源于西汉时期的“辟阳之宠”,意思就是大臣被皇后、妃子所宠幸,或者是满足皇后、妃子两性欢愉的大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5/60631.html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 *** 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北伐时如果魏延代替马谡 魏延能守住街亭吗

诸葛亮北伐时如果魏延代替马谡 魏延能守住街亭吗

对北伐时,如果魏延替代马谡镇守街亭,能守住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一直都是战事不断,曹操,刘备,孙权斗智斗勇,非常的精彩。在后期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继承刘备的遗愿,担任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但是由于后期蜀国人才的缺乏,五虎将都不在了,所以诸葛亮北伐六次并未成...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当时,交战双方,关羽取胜,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于禁所督七军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关羽取得辉煌胜利,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问题是,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是于禁不会统兵打仗吗?...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还不知道:雍正有十个儿子,为何选弘历继位,他看不出弘历贪图享乐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到清朝也不例外,比如雍正就是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才当上皇帝,后来雍正选择继承人时,却显得并不明智。按照古人的礼...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辅佐刘备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最终,成功建立蜀汉政权。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不久,赵云病死,诸葛亮听到赵云病死,跌足而哭,说国家损失一个栋梁,我少了一臂,而张苞和关兴去世,诸葛亮得到消息,不仅大哭,并且都昏倒在地,诸葛亮为何会昏倒呢?张苞...

程普: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

程普: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崇祯要是没有诛杀魏忠贤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魏忠贤多重人格,这位被国人骂了三百多年大太监有其隐形一面应该予以肯定。明熹宗这位木匠皇帝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明朝魏忠贤掌权时期军队是什么实力?

明朝魏忠贤掌权时期军队是什么实力?

魏忠贤是明朝末期宦官,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627年8月,天启帝朱由校驾崩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老宦官魏忠贤押送到凤阳安置。魏忠贤的十大罪状随即被崇祯一一列举出来,公之于众。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最终吊死在阜...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有历史记载的亭长,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一人。刘邦这个亭长是干什么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也有的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