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 *** 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02)35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萧太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宋朝时期,北方曾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辽国,虽然这个国家后来被宋朝和金国两大势力联手给灭掉了,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也曾对宋朝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来源于这个时候,一个家族中的男人全部都在与辽国的对战中身亡,可想而知与辽国对峙的那些年,战争是多么的惨烈。

而在杨家将时代,辽国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与佘太君相差无几,那就是辽国的萧太后。出征时萧太后一只手牵着儿子,一只手挽着自己的情人,而且这个情人还是一个 *** 。

这一幕景象让很多人生出了八卦之心,这个 *** 到底是谁?为什么此时辽国和宋朝处于敌对的时候,萧太后还如此钟情一位 *** ?

这个人叫韩德让,原本的家庭也算是书香门第,只不过家中也没出什么官宦和才子,只能说是个普通人家而已。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韩德让的爷爷被辽国人掳走成为了辽国的奴隶,不过韩德让的爷爷识文断字,再加上自己也聪明,没用多长时间就学会了契丹语,能够和契丹人正常的交流。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在韩德让他爷爷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升到了中书令的位置。这个中书令在古代官职中,最起码是从一品,是和丞相等同的一个官职。你说这气不气人,在国内都快活不下去了,被人拐到辽国来竟然当上了大官。

而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也不是普通人,熟读兵法擅长行伍之事,后来被封为了“燕王”。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封爵位的时候,这个“燕王”要比其他的王,地位上要高一些。后来因为韩匡嗣和宋朝对战的时候打输了,所以就被降了权限,变成了“秦王”。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在整个辽国历史上,燕王一共出现过九位,而韩匡嗣却是之一个 *** ,而且也是之一个非耶律姓氏的人。足以见得,韩德让一家人的基因是真的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宋朝的时候,家里却如此落魄。

韩德让深受家里人的影响,他爷爷的文采和他父亲的谋略皆是一等一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韩德让自幼机智过人,文采谋略在同辈人中无人能及,对于治国之策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韩德让刚开始步入官场的时候,凭借着谨慎而出名,对什么东西都要深思熟虑后才会去做,所以被封为东头承奉官、上京皇城使、彰德军节度使等官职。虽然关于辽史中关于韩德让年轻时的描述较少,但是也能知道,韩德让的才智让他在官场中平步青云,几乎没有什么挫折。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到了公元979年的时候,韩德让代替他的父亲驻守南京,不过才两个月的时间,宋朝的军队就开始对南京进行攻打。这个时候的南京并非是我们现在的南京,如果要说现在的地点,应该是在北京一带,甚至于是北京城。

韩德让在面对宋朝军队攻击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亲自上城墙上指挥将士们作战,连续十五个日夜未曾停歇,一直到援军赶到,内外夹攻之下使得宋军大败而归,史称“高梁河之役”。

韩德让也因为这一次的功绩,被提拔为辽兴军节度使。四年之后,更是被升为了南院枢密使,并且辽国皇帝为其赐名“德昌”,一时之间,韩德让成为了辽国境内汉臣之中权利更大的人。

同年,辽国皇帝辽景宗因为外出打猎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死在了现在山西大同的行宫之中,在辽景宗去世之前,曾将江山托付给韩德让和耶律斜轸。

为了防止那些觊觎皇位的诸侯们,趁着皇帝去世新皇还未登基的空当篡位,于是韩德让和萧太后私下密谋,通过一步步的策略将这些诸侯手中的兵权全部收回,保证了辽圣宗能够安稳登基。

而因为辽圣宗年纪尚幼,萧太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之旅,而韩德让也因为拥立新皇有功,开始全面负责皇室的安保工作,这份官职叫总宿卫事。并且可以对朝廷的政策进行参议。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这个宿卫事其实并不是什么重要部门,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室,是用来保护皇帝安全的。按理来说让一个已经封王的人来做这份工作,未免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是宿卫需要在宫中维护宫禁,得值夜班,就可以在皇宫中居住。

这样一说,很多人就明白了,这个官职便于韩德让和萧太后两个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不过就这点事,整个辽国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以前的时候也没见韩德让少往皇宫里跑。

萧太后当初和韩德让说过一句话,“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在年幼时,曾和韩德让有过一段婚约,按理来说两个人长大之后就会结婚,但是没想到半路上被辽景宗给截胡了,萧太后被选入皇宫成了皇妃,两个人也只能不了了之。

现在辽景宗死掉了,萧太后成了寡妇,只要韩德让还愿意和她在一起,那么辽圣宗就是韩德让的儿子了,韩德让就是辽国的太上皇。

按照历史上记载的来说,还是萧太后主动找的韩德让,但是辽景宗死后,萧太后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在辽景宗葬礼上,萧太后就曾有过表示。在韩德让有所松动的时候,萧太后更是将韩德让的妻子给杀了,不过是怎么杀的就不太确定了,有记载是毒死的,有记载是勒死的。

等到韩德让妻子死了之后,萧太后便和韩德让两人同吃同住,就好像一对夫妻一样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辽圣宗对韩德让也是像对待父亲一样,辽国的政务也都是萧太后和韩德让两个人商议着来。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汉人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而且在历史记载之中,韩德让也的确承认过自己和萧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韩德让说:“有辟阳之幸”。这个“辟阳”的说法来源于西汉时期的“辟阳之宠”,意思就是大臣被皇后、妃子所宠幸,或者是满足皇后、妃子两性欢愉的大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5/60631.html

“萧太后为什么会衷心与 *** 韩德让?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皇甫嵩早年事迹未见史载,因平定黄巾之乱而名声大振。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说的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然后刘备和关羽、张飞跟随卢植讨伐黄巾崭露头角,刘备之所以投奔卢植,是因为之前刘备曾经是卢植的学生。其实在历史上真正剿灭黄巾的是皇甫嵩、...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历史上何进为何会召董卓进京?与袁绍有何关系?

从董卓进京夺权开始,中国历史便开始进入到战乱不休的汉末三国时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

曹丕即位后曹植穿丧服为汉朝痛哭 曹植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曹丕即位后曹植穿丧服为汉朝痛哭 曹植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曹丕即位,兄弟曹植穿上丧服为汉朝痛哭,后来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22年,31岁的曹植被哥哥曹丕封为鄄城王,封地远离京城,食邑只有2500户。之前,曹植和曹丕争储失败,所以他很受曹丕的忌惮和打击。昔日很受曹操宠爱的王子,如今成为被曹...

王全斌是什么人?蜀地大规模叛乱与他有何关系?

王全斌是什么人?蜀地大规模叛乱与他有何关系?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后就开始了他的统一中国的战争。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乾德三年(965年),北宋大将王全斌灭后蜀,使得巴蜀之地并入大宋版图。可过了不到一年,巴蜀之地就爆发大规模反宋起事,使得北宋对巴蜀的统治岌岌可危。直到乾德四年(966年)刘廷让率宋军入蜀平乱,才...

历史上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感情如何?

蔡文姬,是与曹操同时代的著名才女,出身名门。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的一生,诠释了东汉末年佳人的悲惨命运。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就曾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是方圆百里出...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史》中对朱高炽的作为圈点到位,可谓高度盛赞,朱高炽的庙号为“仁”,而“仁”这个字却很特殊,更不是随便获封的。在我国历史上,能称“仁宗”的皇帝屈指可数,要得到这个称号,首先他在位期间...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随即,蜀汉的北伐行动终止,大军撤退。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经过一系列上层权力调整,以及恢复国力,隔了好几年才又开始兵...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何要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