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一个决定让汉朝延续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05)36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历史网小编来说说刘邦的故事。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重病缠身,久治不愈,只能躺在床上,眼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此时,皇宫内外,气氛非常紧张。因为,皇帝久病不起,皇宫外的重臣们都知道,刘邦怕是命不久矣。而终日守在病榻旁的吕后,不知道刘邦心中作何打算,一直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吕后来到刘邦身边,试探地询问还有什么遗言,刘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问道:“您走后,若丞相萧何也死了,找谁来代替他,担当重任?”虽然,刘邦人之将死,躺在病榻上起不来,但是,他的脑子不糊涂。

于是,刘邦回答:“曹参。”接着,吕后又问:“之后呢?”刘邦道:“王陵。”并补充说,“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让周勃帮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客观来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对于刘邦的这番话,吕后心里有点不太高兴,主要因为当她问如果这些人都死了,谁还能担当重任的时候,刘邦的回答是:“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事情。”言下之意:你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这事就不归你管。由此可见,这简短的交代不仅体现了汉初时期政局的实际情况,还给汉朝日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这份颇有远见的人事安排,让刘氏的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家的江山延长了三百七十年。所以,这段话不仅是刘邦对秦朝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前时局的归纳和总结。

刘邦一个决定让汉朝延续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么?

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内。

但是,吕后不仅秘不发丧,还找来了自己的心腹审食其,对他说:“朝廷元老以前都跟皇帝平起平坐,表面对大汉称臣可心里却不痛快。现在,如果让他们向我儿子俯首称臣,心中肯定更不服气。要不把他们彻底铲除,天下恐难安定。”然而,审食其对吕后的这番话,没有直接发表意见。

但是,曲周侯郦商听说这事后,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他告诫审食其:“太后要杀人,这样不好。陈平、灌婴有十万大军驻守在荥阳,樊哙、周勃也拥兵二十万,要是朝廷对他们不利,一定会举兵来攻打关中。到时候,诸侯外反,大臣内叛,高祖基业恐难保全。”

审食其听完这番话,也觉得事情有点严峻,便不敢有所怠慢,马上禀报吕后。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吕后对于事情的严重性,轻重缓急还是有所估量的,所以,她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就这样,她按照刘邦的遗嘱,在萧何死后,任命曹参为相。之后,按照刘邦遗嘱的内容,先后任命了王陵、陈平、周勃。

曹参,是刘邦坚定的追随者。在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众多战斗中,他屡立战功。但刘邦看好他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他善于周旋。果然,曹参接任相国后,无为而治,“萧规曹随”。从表面上看,有一个会周旋的丞相,是当时汉朝政局的需要。但从深层次来说,当时也不能对吕后掌政横加干涉,否则,很容易引起一场宫廷政变。

曹参之后的王陵,治国的能力一般,但是,此人对原则非常坚守,使吕后以及她的势力,经常会因为争取自家利益,在王陵那里碰钉子。而这个时候,吕后就会去问陈平,陈平对于保身术非常擅长,会使用阴谋诡计。他一方面顺从吕后的一切意见,另一方面却偷偷与周勃联系。这样的安排,正好体现出了刘邦的英明之处,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他没有军权,而太尉周勃正弥补了这一缺陷。

可是,当吕后一死,在诸吕欲作乱时,陈平立即跳了出来。因为,深谙保身之术的他知道,一旦吕氏得了天下,他陈平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联合掌握帝国军队的太尉周勃和刘氏宗室成员,迅雷不及掩耳地诛灭了诸吕。由此见,刘邦说“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了。

但是,只凭借这样的人事安排,就真的能保住刘氏天下吗?面对善于政治的吕后,如此野心勃勃,真的就靠这么几个人,就能被轻易罩住吗?

其实,通过刘邦临死前对于汉廷做出的人事安排,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把遗嘱交付吕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这就好比秦始皇把国家托付给赵高一样,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因为,按照当时汉政局的情况,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太子刘盈是一个懦弱怕事的人,而他的这种性格主要是刘邦一手造成的。刘盈在小的时候,遭遇过两次严重惊吓,之一次是项羽的军队对刘邦的家乡进行大扫荡将刘盈的祖父和母亲抓走了。当时,小刘盈不过五岁,因为,个子小藏在草丛里幸免于难。但这么小的孩子,见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会非常的害怕。

第二次更可怕,他跟着刘邦躲避项羽的追杀,而刘邦嫌车上载重太多,影响逃命。于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将刘盈姐弟从车上踹了下去。那可是亲爹啊,竟把自己从车上踹下来,而后面就是敌人的追兵,能侥幸活下来真是不容易。对于这种“连摔带吓”,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刘盈有了一种很“宝贵”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惊弓之鸟。

刘邦一个决定让汉朝延续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么?

其实,在确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刘邦有过比较大的动作,拿下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那是他最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

但是,在刘盈母亲吕后和众大臣的反对下,他最终没能成功。在刘邦看来,因为要被废掉的是吕后的亲生儿子,在“母以子贵”的传统下,吕后的反对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可是,连大臣也反对,刘邦就觉得纳闷。虽然,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废黜太子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但刘邦觉得,这种理由并不充分。

对于刘盈的这种性格,吕后日后好控制那是自然,而大臣们当然也想要找一个“好伺候”的皇帝。当时,可以危及刘盈执政的势力,主要是以吕雉为代表的“后党”势力,及以萧何为代表的“相党”势力。所以,在遏制“相党”上刘邦为刘盈培育了一位刚毅坚忍的母后,且母后的身边还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后党”。

最终,而在“后党”的遏制下,由于萧何羽翼颇丰,威望高,刘邦就逼其脏污自保,给他戴上“与民争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拥护。此外,他还把吕后的妹妹嫁给了大将樊哙,让萧何不能指挥。于是,在经过一番动作后刘邦的预想达成了,经过刘邦的这一番“折腾”,两方势力得到了有效的牵制和制衡。

此时,谁也不能奈何谁,谁也不能消灭谁。“相党”的人如果有非分之想,就要考虑考虑吕后;而吕家如果有人存非分之想,那必须要看看丞相是什么态度。

由此可见,一朝丞相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在于他之前给自己铺好了路,即:诛灭异姓诸侯。

在汉高祖十二年的时候,刘邦击败了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带着箭伤返回长安。这是他最后一次亲征造反的诸侯王,四个月以后他就死了。在路过沛县时,回到老家的刘邦,有种衣锦还乡的冲动。同时,还因为伤痛及舟车的疲劳所致,让他坚决在这里住了下来,并传出旨意,要与家乡父老同乐。

这时候的刘邦已六十二岁,但并没有因为年龄使他与乡亲们谈笑的兴致减少。他找来家乡所有的人,摆下酒,杀掉数口猪,宰掉数只羊,所有花销都算在他账上。即使是当年欠下的酒钱,他都数倍奉还。在玩乐了十多天后,他坚持要走,乡亲们坚决不让。于是,他只好在路上搭起帐篷,痛饮三日。

其实,中国人的乡土观念非常浓厚,这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一种宝贵的品格。特别是一个人在外奋斗,有所成绩之后,一定要回乡探望,这叫“荣归故里”。当初,项羽在灭掉秦国后,便坚持东归,并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还乡”情结,使得许多做出成绩的中国人在返回家乡后,不仅要吃吃喝喝,还要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事情。所以,刘邦的还乡,更是体现出了汉廷初立的一个时局缩影,而他的那首《大风歌》,从文学角度来讲,足以立足于中国文学之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人说,刘邦的《大风歌》是一首胜利者之歌。如果仔细品味其中的含义,就会发现,这首歌是一首胜利者的悲歌。特别是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体现了刘邦对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个总结,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汉初政局诸侯造反的现实,同时,也成为刘邦不久后所立政治遗嘱的思想基础。

那么,文中的“猛士”指的是谁呢?

其实,指的就是那诸些侯王。可是,他既然杀掉了那些诸侯王,当初为什么要立呢?一切事情都要从秦始皇说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针对分封与郡县的问题,秦帝国的大臣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秦始皇选择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理由是:天下之所以苦战不休完全是因为有侯王。

于是,刘邦在与项羽争斗的四年里,也实行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他封了韩信、彭越等八个异姓王。可他同时也实行郡县制,就是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同时,他已将自己的领土设置了十八个郡。也就是说,刘邦开始并没有分封异姓王的想法,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在他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诛杀异姓王。

都知道,刘邦是市井出身,地痞无赖,向来不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他,根据政治的需要实施分封。当然,也可以不按照传统的办法来做,则根据政治的需要,削除诸侯是“大势所趋”。所以,当汉帝国初成,天下似乎已定,刘邦骨子里的无赖本性就萌发了。

从汉高祖五年即位,到十二年病死于长乐宫。在这七年的时间里,刘邦都在忙着给异姓王添加罪名,设计铲除他们。在其统治的时间里,每年都会有平定叛乱的事情出现。这些叛军不是项羽的余党,而是刘邦的“同僚”,是帮他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功臣,甚至,有些更是他的嫡系亲信。

于是,刘邦先后征讨或惩处了故临江王共獾、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和赵相贯高、代相陈豨、韩信以及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在此期间,刘邦不仅身受怒火中烧,还遭遇过匈奴的围困,整整七天,差点小命都没了。毋庸赘言,汉初功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历朝之最。

因为,刘邦只是把这些人当成了一种工具,所以,在刘邦的万般逼迫下,这些诸侯王只能反叛,别无他选,比如:韩王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韩王信之立,完全是刘邦出于安抚韩地的考虑。天下以定,韩王信不仅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可言,还因居于汉朝劲兵之地,这让刘邦心里不舒服。

于是,他先以匈奴威胁边境让韩王信戍边,再选择与匈奴和解。之后,他便用借口,把韩王信弄到了太原郡。当时,太原郡无兵无粮,又担负着抵御匈奴的重任,韩王信的处境无异于死囚。

刘邦一个决定让汉朝延续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么?

其实,在他统一全国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异姓王对刘邦的皇权威胁之大,人所共知。由此,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让刘邦对异姓王有了诛杀的决定。于是,他大喊大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最根本的叫喊是:这些猛士是最合格的守卫四方的料,但却不得不死。

此外,白马之盟,是刘邦给帝国上的第二道保险。

汉高帝十二年三月中旬,离刘邦去世还有一个月时间,刘邦拖着重病之身将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吕后聚集在一起,杀掉了一匹白马,对天盟誓。这就是白马之盟,可以说它在汉朝历史上的影响非常久远。

其实,白马之盟一共分为两部分:

一是、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通俗来说,只要有大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好吃好喝好招待;

二是、规定除了刘氏的皇族成员外,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没有军功的人也不能封侯。

可以说,刘邦的这一招非常高明,他既把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臣子和其子孙命运,与汉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还让他们为维持刘氏统治无怨无悔地奋斗。

至此,白马之盟成为了汉帝国的尚方宝剑,任何对汉帝国有想法的人都要在这柄剑下思量再三。

此外,这把宝剑,在刘邦死后不久,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吕后在刘邦死后,想过封自己的亲戚为王,但是,丞相王陵立即跳了出来,高声叫喊,并指责陈平与周勃:“你们难道忘了当初的盟约吗?现在,先帝已经去了,吕后想要违反盟约,你们却不制止,他日在阴间,你们有何面目见先帝?”虽然,吕后的提案最终强行通过,但是,王陵的这一态度却至关重要。

有了王陵的态度,分封诸侯的行为就永远是违法的。其实,吕后自然知道白马誓词的重要。所以,在临终前,她对被封为王的两个亲戚说:“老皇帝当初与大臣有约,不姓刘的人被立为王,是要受到天下人攻击的,我快要死了,你们一定要小心从事。”

事情果然如她所料,当周勃在军营振臂一呼,吕氏瞬间土崩瓦解。许多年后,汉景帝的王皇后唆使景帝封自己的哥哥为侯。于是,时任丞相的周亚夫便把白马之盟拿出来,使汉景帝只好作罢。到了东汉,白马之盟依旧发挥作用。章帝时,皇帝几次要封皇太后的兄弟为侯,可这位老太后都以白马之盟拒绝了。

总之,任何异姓想称王,在汉廷上下都会受到唾弃。

此外,除了制约异姓称王,稳定刘氏皇权外,白马之盟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言论,对很多试图造反的人,都有所牵制。

比如:绿林军造反的时候,他们都要打着刘氏的旗号,找来刘玄做了一个“饭桶”皇帝。

其实,刘邦是人不是神,更不是预言家。他与大臣们杀白马而盟,极大的原因是借鉴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消灭了异姓王,同时,表彰大批布衣将相功臣,以此来笼络人心。这是刘邦为了巩固刘氏统治,发挥的最后一点余光,也是帮助汉廷稳固江山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刘邦在废掉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王。此外,他还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可以说,西汉是一个实行“郡”、“国”并存政治制度的王朝。这主要缘于刘邦对历史的看法。

他认为: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

试想一下,如果封国林立,到处都有皇族成员,陈胜、吴广的起义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刘邦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一方面、保留秦王朝的郡县制;

一方面、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

同时还规定:封国与县互不干涉,封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和军权。在名义上,分封国与其它县是一样的,都归属于中央 *** 管辖。

不过,在刘邦死后,分封国与中央 *** 之间产生了嫌隙,开始逐渐出现了离心的情况。到了景帝时期,大臣晁错建议将分封国的面积缩小,同时减少了封王的权力。

正是因为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汉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七国之乱。当时,这七国都在帝国的东方,且实力相当雄厚。他们如果叛变,相当于割去了汉朝的半壁江山。对此,汉景帝非常惊恐,因为,他的确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如此强大。

面对强敌,他不仅懊悔自己之前的作为,还对高祖刘邦定的分封制非常不满意。当时,七国提出了两个口号:

一是杀掉晁错;

一是退还削去的土地。

于是,面对如此危机,汉景帝只有接受。

但是,中央的屈服,并没有阻挡七国联军的叛变步伐。因为,本次活动的领导者刘濞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心迹,那就是他想做皇帝。当他的军队逼近洛阳时,帝国方面找出了能打仗的周亚夫,此人是周勃的儿子。于是,只用了两个月,周亚夫就切断了吴楚联军粮道,使吴楚联军大败。

最终,来势汹汹的七国之乱,转瞬平息。

虽然,刘濞没有当成皇帝,但是,七国之乱却成为了汉朝统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次叛乱的失败结束了自刘邦以来的分封制,使得西汉王朝顺利突破了瓶颈,坚固了统一的形势。之后,汉景帝趁机收回了各封国的行政权和军权,在封国掌握大权的不再是“封王”,而是由中央 *** 直接派人管理。最后,中央成了真正的大一统 *** ,为后来的汉武帝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刘邦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失误,差点毁掉他辛苦打下的基业。不过,还好汉朝挺过来了。当然,除了七王之乱的疏漏外,刘邦还有一个安排不妥当的地方,就是他在临终时给吕后推荐的人,都是些没有“杀伤力”的无为之人。这对于治理的国家,不仅没有好处,还不利于长期发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5/61065.html

“刘邦一个决定让汉朝延续三百年,他到底做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姜维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吗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作为继承人

姜维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吗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作为继承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让蒋琬当继承人,而不是姜维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临终之际,诸葛亮指定蒋琬、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虽然没有担任丞相,却以尚书令、大将军的身份,实际上主导了蜀汉的朝...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对为何一代名将卫青会娶一个比他大十几岁还两度丧偶的寡妇为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最后娶了一个两度丧夫还比他大十多岁的寡妇是不是有点令人称奇,不过如果知道这个寡妇身份就会知道卫青有多么谨慎明智了,卫青要娶的寡妇不是别人,此女正是当时汉朝皇帝刘彻的亲...

隐藩是什么人?郝普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隐藩是什么人?郝普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隐蕃隐蕃,青州人,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官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前一段时间《风起陇西》热播,网友们褒贬不一,我是连看都没看,只知道是关于间谍的。马伯庸是一个好作家,但有时候脑洞开得太大。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历史真实的超级间谍隐藩,成功忽悠了孙权却坑死郝普!曹叡不爽,隐藩出发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诈叛如吴,令...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

刘有诸葛亮曹有郭嘉 孙权身边的谋士是谁

刘有诸葛亮曹有郭嘉 孙权身边的谋士是谁

刘皇叔有谋士孔明,曹孟德有谋士郭嘉,那么孙权的谋士会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三国那个特殊的时代,杰出的文臣武将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若谈及大家对武将的喜欢,不外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但要将那个时候的文臣...

历史上令妃如何受宠却没能成为皇后,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令妃如何受宠却没能成为皇后,是因为什么?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令妃是包衣出身,据史书记载,她早年被选入宫中做了宫女。由于她生得秀美,心地淳良,因此得到了乾隆特别的宠爱。但是,乾隆在没有皇后,又将令妃儿子永琰立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却一直不立令妃为皇后。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

三国时期的十八骑燕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三国时期的十八骑燕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张飞是三国猛将,武艺自然不用多说,多次单挑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和吕布大战,少则四五十回合,多则上百回合,从未败过。吕布对张飞很头疼,但也没有办法。因此,张飞是三国唯一一个敢多次挑战吕布的人。张飞这么厉害,他手下的十八骑燕将也不简单,这十八骑...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与刘备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糜芳和糜竺兄弟两人,原本是刘备的原始股东加合伙人,跟随了刘备24年,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糜芳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没有了大后方。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也就是“皇亲国戚”了,按理说,这么铁的关系,糜芳不会投降孙权,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