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的曹魏名将,如何评价夏侯惇的一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夏侯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使得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兄。但实际上,“盲夏侯”虽然略有武力,不过并非那种披坚持锐上阵杀敌的,分管军队后勤或是坐镇一方调度甚至当一个文官更适合他。
夏侯惇是曹操麾下位居之一的大将(曹操时为前将军,曹丕称帝后为大将军),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了追随曹操起兵的“谯沛武人集团”,代表了那些忠于曹操先于忠于汉室的那些曹魏心腹之人,也就是新兴的功勋集团。
夏侯惇也算是文武兼通
夏侯惇虽然没有“拔矢啖睛”,但确实是战场之上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曹操一开始也属于是兵微将寡的,所以身边一起起兵之人,只要能上阵的都得阵前厮杀,而夏侯惇本身也该有些勇武的,
“以烈气闻。”
为啥说他以烈性闻名呢,是因为他十四岁的时候本来是想走读经入仕的路子,于是拜师读书,结果有人侮辱他老师,于是就被夏侯惇给杀了。
而且夏侯惇一直好学不倦,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
所以说他文武兼通是没什么问题,但肯定算不上文武双全。
夏侯惇一开始打仗确实不行
《三国志》里对于夏侯惇的介绍很短,理由之一就是他在曹操的南征北战中,武没有立下多少攻城拔寨的功劳,而文也没有出过多少计谋。
而且就是《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短短篇幅,就记载了夏侯惇的几次失败,
对阵吕布:“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对阵高顺、张辽: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
对阵刘备: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
从曹操前期军事生涯看,夏侯惇虽然一直跟随其左右,但是战场上的作用不大。
夏侯惇负责固守后方
曹魏的天下可以说是曹操亲自动手打下来的,每一次重大战役曹操都会亲自下场指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他信得过的人在后方坐镇。
这方面曹操是吃过亏的,兖州就是因为他率军在外被世家勾结吕布趁虚而入的,害得他浪费几年时间。所以兖州之变时,曹操其实就安排夏侯惇留守濮阳了,但是因为曹操的家眷都在甄城,所以夏侯惇不顾一切地去救援,即便是因此中计丢了濮阳,但是夏侯惇的忠心的毋庸置疑的。
而因为背叛曹操的是跟他关系本来很好的世家高门子弟张邈以及名士陈宫,所以后来哪怕是已经有颍川集团的那些世家高门出身的文官帮他管理地方,曹操仍然需要一个真正忠于自己的人来震慑后方。而作为“谯沛武人集团”首领的夏侯惇就是不二人选。
在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夏侯惇的官职是河南尹,也就是负责曹操的大本营。
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也就是曹操在前方征战,夏侯惇在后方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
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夏侯惇为武将之一实为忠心
夏侯惇和谯沛乡党一起从曹操起兵之初就追随于他,与后来投靠过来的人自然不同,尤其是颍川集团为代表的世家高门子弟及各方士人,他们开始投靠曹操,只是为了廓清天下,匡扶汉室。而夏侯惇等人的“谯沛武人集团”则是只效忠于曹操,政治上从无动摇。
曹操对于夏侯惇的无比信任,就是因为他的忠心。两件事可以说的很明白。
《三国志·魏志·夏侯惇本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悼独汉官,乃上书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日:“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是以屈君乎?”
之一件说的是,曹操已经建立了藩国魏国,别的人都当了魏国的官,而夏侯惇却是汉朝的官,于是他就要求当魏国的官,最后被封为前将军。
第二件事,就是代表谯沛集团请求曹操代汉自立,
《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谓王曰“天下成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综上所言,即便是夏侯惇没有夺城斩将之能,但是却有着稳定后方威慑宵小之功,而又忠心耿耿,所以因功为曹魏武将之一实属正常之事。
曹操吃过世家高门的亏,因为也有意推出一位可以坐镇中枢的自家武将来制衡那些文官,而好歹算是文化人的夏侯惇正是不二人选。夏侯惇也没有让曹操失望。
再则人品上,曹操也信得过这位廉洁的堂兄弟。
“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曹丕登基,夏侯惇仍为众将之首的大将军,死后谥号“忠侯”,也是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