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你知道吗?杯酒释兵权并不在杯酒之间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21)280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众所周知,杯酒释兵权算得上是宋太祖赵匡胤政治生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了。

话说北宋初年,禁军势大,而本就是禁军出身,而后通过兵变上台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其中的利害。既然自己可以黄袍加身,难保不齐日后禁军的其他的将领也会依样画葫芦,夺了赵家的江山。所以,他必须要把禁军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背景,其最终目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想要从禁军将领手中拿回兵权,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赵匡胤为此,特地举行了一场酒宴,邀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入席。

你知道吗?杯酒释兵权并不在杯酒之间

在宴会上,赵匡胤和老部下们把酒言欢,喝得正是兴起。可突然,赵匡胤屏退了侍从,开始向部下们诉起苦来。称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安逸,每天连觉都睡不着,因为有人惦记着自己的皇位。

石守信等人听出来赵匡胤这是话中有话,意思是在说他们觊觎皇位。于是赶忙向赵匡胤解释,说自己绝对没有二心。

赵匡胤自然是做出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说自己相信他们。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也没办法保证有朝一日,自己部下不会将黄袍送上来。毕竟当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赵匡胤嘴上说着不要,可这黄袍还是穿在了他身上。

赵匡胤意思说得很明白,只要你们还处在这个位置上,那么就是我皇位的威胁。而我如果想除掉这个威胁,要么是将你们处死,要么是收回你们的兵权。石守信等人都不傻,知道赵匡胤这是给自己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就是收回兵权。虽然可能心中不愿意,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了保命,必须得答应。于是他们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权。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一个大概过程,而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基本就是赵匡胤三言两语就搞定了一切。但事实上,“杯酒释兵权”远没有这么简单。酒宴上赵匡胤的大获全胜,其实是经过了多年的谋划准备并不断努力而得到的最终结果。

换句话讲,“杯酒释兵权”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赵匡胤真正拿回兵权并不是在酒宴上。因为当时石守信等人之所以会答应赵匡胤交还兵权,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当时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实权,失去了和赵匡胤对抗的权力。

前面提到过,赵匡胤自己就是禁军出身,并且是通过兵变夺取的皇位。所以他深知禁军的威胁,早在“杯酒释兵权”之前,赵匡胤就已经在逐步的掌控禁军权力。

当时宋朝的禁军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侍卫亲军和殿前军,归属侍卫司和殿前司统辖,其中大部分将领都是赵匡胤称帝前在禁军中的心腹,也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属于北宋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所以,于情于理,赵匡胤都是不方便明着解除他们的兵权的。为此,赵匡胤非常有耐心的选择了各个击破。

其中,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由于和赵匡胤关系比较疏远,不属于义社十兄弟之列,所以成为了被首先清理的对象,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其中张光翰被改封为永清军节度使,赵彦徽则被封为建雄军节度使。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北宋不比唐朝,经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之后,五代各国都在有意的治理藩镇乱象,到了北宋,藩镇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无法形成割据实力,对于中央构不成威胁。

此时赵匡胤登基不到半年,便已经初步掌握了侍卫司马步军的兵权。

建隆二年,赵匡胤故技重施,借着平定李重进有功,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二人明升暗降,分别派到山南东道和成德军当节度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慕容延钊升迁,赵匡胤成功拿到了殿前军这个北宋禁军最强武力的指挥权。而且赵匡胤并没有将这个职位再放给外人,而是自己牢牢的攥在手里。

当然,这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毕竟当初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中,也是当的殿前都点检。而这意味着,赵匡胤其实再度成为了禁军的事实统帅。

你知道吗?杯酒释兵权并不在杯酒之间

经过这两次调整之后,赵匡胤已经几乎掌控了禁军,剩下的石守信等人已然是没有了反抗赵匡胤的实力。如此一来,酒宴之上,赵匡胤其实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其实,以当时当时赵匡胤的实力,就算是直接拿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也是可以的。只是赵匡胤确实人挺好的,他还是顾及了兄弟情谊。和张光翰、赵彦徽他们不同,宴会上的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都是曾经跟着赵匡胤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如今天下大定,赵匡胤不想直接过河拆桥,这样未免伤了兄弟情谊。同时着兵权是一定要拿的,正所谓怀璧其罪,宴会上赵匡胤的担心确实有道理。所以,赵匡胤选择了和兄弟们喝顿酒,把话给说明,让石守信等人主动交出兵权。这样既不伤和气,也解决了问题。

你知道吗?杯酒释兵权并不在杯酒之间

当然,这兵权也不是白交的。这四个兄弟他可一个都没有亏待,首先高怀德娶了自己的妹妹,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分别娶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至于张令铎,则是直接抬了一辈,成了自家三弟赵光美的岳父。当初酒宴上的四人,虽然交出了兵权,但却成了皇亲国戚,其实也不算亏。

所以总结来讲,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够成功,之一是他有着绝对的实力,第二是他给予将领们足够的交换条件,让他们甘心交出兵权。其实,想要达成这些条件并不容易,赵匡胤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禁军出身,在军队内部有着足够的声望,使其能够有信心以及有能力对禁军做到绝对的掌控。否则,这些兵权他拿回来也没用。只要哪天人家振臂一呼,又是一支大军。

所以,“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喝一顿酒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5/63870.html

“你知道吗?杯酒释兵权并不在杯酒之间”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王慧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有哪些与王慧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王慧龙(390年~440年),字慧龙, 太原晋阳人。北魏名将,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十四岁时,遭遇东晋太尉刘裕灭门,渡江投奔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后秦灭亡后归顺北魏。泰常八年(423年),跟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

众所周知在西汉,最耀眼的将军莫过于卫青和霍去病,可是霍去病带兵出征的时候,为什么宁可肉臭掉都不给士兵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卫青正是霍去病的舅舅。在霍去病还未曾参军时,卫青已经是西汉军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汉武帝器重。卫青的作战方式不同于其他...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元朝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原话并不是这么说的,也不是朱元璋所说。《明实录》里记载着朱元璋这样一句话: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

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录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被史籍记录的女性,她们有哪些事迹?

夏商西周时期出了不少美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妺喜“红颜祸水”的典故就是根据她来的。夏朝夏桀的王后。有诗云“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正是如此楚楚动人,婀娜多姿。夏桀造倾宫、筑瑶台、象廊、玉床、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给妺喜居住。并...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玄武门政变”对于李渊来说是残酷的,儿子们互相厮杀,两个儿子被杀死,并且脑袋还被割了下来。十多个孙子,也在一日之间全部被杀光。当时李渊已经60岁了,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他情感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不过,...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雍正的名气为何不如康熙乾隆?分析发现有三个原因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中期以后一直到乾隆晚年,这个盛世持续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和乾隆的名字在历史上就比较响亮,而处在当中的雍正却显...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还不知道:飞将军的后人李陵,为什么站在了汉朝的对立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陵所在的李家世代为将,祖上是秦国名将李信,他的爷爷也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无论脾气,或者心性,简直就是李广的克隆版。李广射箭天下无双,李陵亦是射箭高手,这是其一。李广浑身是胆,天不...

徐盛在东吴是什么地位?最后的结局如何?

徐盛在东吴是什么地位?最后的结局如何?

徐盛,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以勇武而闻名。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黄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以孙权不肯送儿子为质为由,大举伐吴。曹丕亲率十万大军南征,准备一举荡平江东,结果他还没有与吴军交战,就被吴将徐盛修筑的百里围墙吓退。那徐盛为何能吓退曹丕呢一,投靠孙权徐盛早年因为躲避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