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什么会分封藩王?害了明朝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什么会分封藩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古人也是有偶像的,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偶像就是汉高祖刘邦,明初许多治国之策也是效仿西汉之初的政策,比如明初的修养生息、分封藩王等等。朱元璋本着儿子最可靠的原则,将其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重要地区,例如朱棣的北平,有其子镇守,江山可永固,因此朱元璋对于功臣的杀戮也更加肆无忌惮。
朱元璋的想法挺不错,使其子孙后代不用再为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奔波,这也许也是朱元璋幼年时期饥荒给他留下的阴影,让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么周全。朱元璋子孙后代全有国家财政出资供养,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多人追求的梦想?但无数的历史证明,游手好闲容易滋生“毛病”。
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顾炎武
顾炎武老先生说话真是一点情面也不给明朝的藩王留面子,在他眼里,明朝的藩王就是一群废物。对于藩王这样的评价,当初的朱元璋是万万不会想到的,估计朱元璋要是听到这样的评价,是不是会被气的背过气去?毕竟是堂堂的皇子皇孙,为何被后人如此评价?明朝的藩王真的这么不堪吗?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之时完全有很多历史案例可以借鉴,比如吴楚七国之乱,可是他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相信“血浓于水”的说法。至于老朱怎么想是他的想法,历史怎么走下去是历史的想法,历史总是爱开玩笑的,老朱刚死不久,反手就给老朱一个“大嘴巴子”,朱棣就造反了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藩王势大,终究是一个问题。
由于老朱家后代有国家养活,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岁供,那岂不是可以无节制的“造人”。据记载,大明朝王朝短短的200多年间,朱元璋的子孙就繁衍到十万人之多,如此庞大的人数,让本就不富裕的明朝更加贫穷。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如果只是提供给子孙们口粮还行,连子孙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包括在内,要知道这些所谓的藩王宗室身份高贵,婚丧嫁娶的礼节繁琐,因此开支就海了去了。由于这些宗亲从小就是娇生惯养,根本不知节俭是什么概念,反正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去顾忌朝廷是否能够养活他们,毕竟朝廷内的财政赤字与危机有皇帝一人担忧就行了。到了明朝嘉靖中期,藩王宗室尾大不掉的问题已经显现无疑,每年供给京师的米才400万石,然而各地的藩王宗室禄米却要853万石,巨大的反差,可见面对藩王宗室,明朝财政是多么无助。
诚然明朝的藩王宗室安稳过日子也罢了,但游手好闲的他们总想找些“事情”,找些“事情”肯定不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事了,各地方官员碍于其身份无人敢惹,这就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即便是教子严明的朱元璋也无法保证其子不为非作歹。朱元璋儿子朱㭎被封到山西,这小子可能觉得离老爹远,逼良为娼、残杀幼童,这么恶劣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还打算谋反。朱元璋岂能轻绕了他,多亏太子朱标求情,才免于处罚,然而“死性不改”的,在朱标巡视完山西擅自回南京,被朱元璋强行拖回山西。朱元璋都无法严格管理其儿子,更不用说其他皇帝了。朱㭎的所作所为虽然令人发指,但还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朱棣与其子朱高煦的不法行为可都是牵扯到了明朝的政治,朱棣造反成功成为了皇帝,让其子朱高煦认为皇位是可以抢的,所以起兵造反,这是多么恶劣的行为。
朱元璋规定子孙只能靠国家养活,不能参加科举、经商等,将他们可以作为奋斗的目标全部扼杀了,没有上进的动力,他们除了没事找事之外,确实也无事可做。鉴于这样的弊端,万历皇帝将此条例放宽,允许宗藩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给了他们一个上升的通道,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藩王游手好闲的弊病,未彻底给予藩王宗室“断奶”,对于整个明朝的现状来说,意义其实不大。
朱元璋子孙们无恶不作,侵吞田产、勾结官员、扰民、谋叛等,无论是在经济上,亦或是政治上,他们都应该算是蛀虫,按照顾炎武所说是“废物”也不足为过,但不能将老朱家的子孙一棍子打死,毕竟还有些可以被历史记载之人,例如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不甘沉沦,发奋攻读、著述,深感饥荒之年河南百姓不易,勘察、实验河南地区的野生植物,编成《救荒本草》,记录四百一十四种可以充饥的野生植物,便于百姓灾荒之年可以找到充饥之物,这本书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得到了李时珍、徐光启等人的高度赞扬。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人有疑问,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不是进行了削藩吗?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也进行了削藩,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藩王宗室?
朱允炆与朱棣的削藩是不假,但削的只是权力,而藩王宗室的身份是无法削弱的,即便是把削藩之人贬为普通百姓,那也只是限于朱元璋的儿子那一代而已,每一代的皇帝都是有不少子嗣的,削的那些人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换句话说,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削藩根本没有削到他们子嗣身上,后续当然还会繁衍庞大的子孙,建文帝与朱棣的只不过是政治斗争,与朱元璋原本的藩王宗室制度无关。
这么多为朱家打工之人,没人能够预见分封藩王的危害吗?当然是有,当朱元璋刚开始实施自我设想之初,有位叫叶伯巨的大臣就上书朱元璋,这位仁兄给朱元璋的奏折足有一万多字,看着朱元璋都眼花了,也把朱元璋的脾气给提上来了,因此叶伯巨也因言殉国。当朝大臣本来就害怕朱元璋的残暴,在这件事情上有人敢上书提意见就被朱元璋视为离间朱家的骨肉之情,再加上有叶伯巨的“前车之鉴”,谁还敢去触碰朱元璋的忌讳。其实,朱元璋本人晚年之时,也察觉到了藩王的危害,尤其是其子朱棣,选择好将领提前预防朱棣,可惜此时的做法为时已晚。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朱元璋这些子孙到明末时期,虽然人员众多,但多是游手好闲、无能之辈,不但不为朱家王朝做些贡献,还凭借所谓的“身份高贵”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明朝最后的残喘期,藩王宗室的所作所为更加助长了反明势力的增加,面对强大的起义军,又有多少藩王宗室能为明朝做些贡献?已经习惯了安逸生活的他们,又有多少人能逃脱起义军的追捕?朱元璋十万子孙经历过明末清初的洗礼,已几乎被“灭绝”。即便是建立起南明的诸王,也不过是忠于明王朝之人一厢情愿,所选的皇帝反而更加把朱元璋的老脸丢尽了,还未等到清军进入其范围二百里内就吓的要“撒丫子”逃跑了,大臣想要其组织反抗,反被皇帝说成想让他送死,可见养尊处优的众多藩王宗亲是难能堪大任的。
长期的优越生活,让老朱家的后代忘记了危险的存在,当危险到来之际,已经忘记了怎么逃生了,否则也不会被起义军或者清军全部剿灭。明朝的皇帝一脉与各个藩王宗室比较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历史评价明朝皇帝多奇葩,除了不爱好治理朝政,其他所有事情都有人爱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是这样了,藩王宗室也自然更不把朱家江山放在心上,反而更加祸害朱家王朝,他们成了明朝灭亡的加速剂。
说句良心话,朱元璋其实只是想为子孙后代着想,没想到反而把最终保障他们的明王朝给带入“深渊”,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当然,明朝的宗藩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于朱元璋制定分封政策导致的结果,毕竟封建王朝就是一个世袭垄断的社会,一代君王不可避免的会为子女着想,自然不可避免会出现游手好闲的弊病。亡国的警钟不只敲响一次,但朱家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却还是一意孤行,只能是平添许多祸患。
明末清初,满族的八旗子弟兵横扫明朝江山,然而作为胜利者的清朝统治者,却也“清承明制”,走上了明朝分封藩王宗室老路,八旗子弟成为新的社会“寄生虫”,游手好闲、滋生“毛病”的通病又一次出现,封建制度不毁灭,藩王宗室的分封制度还会屡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