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最终还是在契丹铁骑下覆灭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5-28)280

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比较乱腾,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皇帝更迭频繁,让人记不太清楚。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五代十国其中有一个皇帝知名度挺高,只可惜不是好名声,而是恶名、耻辱之名,他就是向契丹君主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塘。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最终还是在契丹铁骑下覆灭

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生于太原,从小不太爱说话,喜欢看兵书战策,长大后投到晋王李克用义子李嗣源的军中,作战勇猛,颇有计谋,很得李嗣源的信任和器重,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统领自己最精锐的骑兵“左射军”。有一次,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与后梁将领刘寻交战,李存勖这边阵势还没有摆好,刘寻就发动了攻击,形势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几名亲军杀入敌阵,左冲右突,所向披靡,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安全后撤。事后李存勖对他大加赞赏,石敬瑭也因此战名声远扬。

石敬瑭不光作战勇猛,而且很有眼光,对局势的分析判断比较精准。公元 926年,受命镇压魏州兵变的李嗣源被部下劫持拥立为主,就在他犹豫徘徊、想回京城当面向皇帝解释的时候,石敬瑭一针见血地说道,古往今来,还从没有见过军队叛乱,而领军主帅没有责任的事,怎么可能说清呀!一语点醒局中人,李嗣源果断做出了攻取汴州、谋求自立的决断。石敬瑭自告奋勇率领三百骑兵打头阵,为李嗣源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劳苦功高,李嗣源病逝后,石敬瑭受到了继任皇帝闵帝李从厚的猜忌,将他和手握重兵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任,借此来削弱他们的实力。李从珂拒不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洛阳,闵帝李从厚在几十名亲卫的保护下仓皇出逃,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了回京接受调任的石敬瑭。心计很深的石敬瑭略作思考,就以闵帝随从有叛变之心为借口将他们全部诛杀,把闵帝李从厚孤身一人留在卫州驿站看管起来,随后一路飞驰进京,把消息告诉了李从珂。李从珂继位后,马上派人到卫州将李从厚缢杀,石敬瑭借刀杀人的计策成功实施。

李从珂也是个聪明人,知道石敬瑭的险恶用心,所以登基后一点也不信任石敬瑭,而是把他当成了更大的威胁。参加完李嗣源的葬礼,李从珂找个借口就把石敬瑭留在了京师洛阳,不让他回河东,还把自己的妹妹魏国公主嫁给了他,借机监视石敬瑭。

石敬瑭为了打破困境、回到河东,竟给夫人魏国公主找了个帅哥情人,拼着戴顶绿帽子,把魏国公主“感动”成了自己人。他还经常偷偷吃泻药,有一次晕倒朝堂、屎尿横流。魏国公主趁机求曹太后帮石敬瑭向李从珂求情。李从珂一看石敬瑭肤色发黑、骨瘦如柴,觉得他活不长了,善心一发就把他放回了河东。

一回河东,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如蛟龙入大海无比畅快,身体很快恢复。他以抗拒契丹军为名,不断地向朝廷索要兵器粮饷,积蓄力量。为了试探朝廷对自己的真实态度,石敬瑭上书请求外调到别处任节度使,李从珂没有丝毫挽留,立马同意,还催着他赶快赴任。这是明显的不信任,石敬瑭觉得李从珂早晚会加害自己,先是装病赖着不走,随后又上书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应该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下令罢免了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大军攻打太原。

石敬瑭此时力量不足,见大军压境,慌乱之中竟做出了一个遗害中原400年的错误决定: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契丹帮他夺取后唐江山后,就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财物,并以儿国自称。耶律德光一看如此优渥条件,两眼放光,立马应允,随即调派五万大军南下支援石敬瑭。靠着契丹铁骑的帮助,石敬瑭如愿夺取了后唐江山,建立了后晋政权,史称后晋高祖,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亡。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最终还是在契丹铁骑下覆灭

石敬瑭向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许诺条款一一兑现。作为中原地区北部屏障的燕云十六州自此被契丹占据,中原地区完全暴露在外族的铁蹄之下,而且一直持续了400多年,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时才重新收回,石敬瑭也从此背负上了大汉奸的千古骂名。而且他这个儿皇帝比父皇耶律德光还要大11岁,一口一个爹地叫着乞怜,实在是寡廉鲜耻。

儿皇帝是不好当的,石敬瑭在位六年,对契丹唯唯诺诺,如履薄冰,又背负着一身恶名,心情很压抑,竟忧郁成疾,五十一岁时便在屈辱中死去。他生有六子,五个已死,活着的只有小儿子石重睿,可“爷爷”耶律德光看不上他,最后选了“大眼睛”的石敬瑭侄子兼养子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出帝。

石重贵能力一般,但挺有骨气,他一即位就力主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孙不称臣”,想把每年进贡的财物省下来。耶律德光是一代雄主,早就有心问鼎中原,这次正好师出有名,借“教训孙子”的名义,先后三次发兵南下,入侵中原大地。前两次依靠中原军民的英勇战斗,契丹的进攻都被打退,石重贵为此骄矜松懈起来,荒废了政务军务。但契丹大军第三次入侵,后晋军队一败涂地,杜重威、张彦泽两员大将投敌引寇,攻入汴梁,包围了皇宫。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最终还是在契丹铁骑下覆灭

契丹大军南下

公元947年1月,石重贵自焚不成,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束手投降,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废了他的皇帝位,降为负义侯,把他全家迁到了偏僻荒凉的黄龙府。石重贵一家北行时,饥寒交迫,时时受到押解士兵的 *** 。在辽国生活的日子里,石重贵的妻女被契丹人强行掳走,他悲愤不已,但也毫无办法。公元964年,石重贵在屈辱中离世。他的晚年遭遇与160多年后北宋“靖康之耻”中的宋徽宗、宋钦宗非常相似,简直就是那段屈辱历史的预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5/65084.html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最终还是在契丹铁骑下覆灭”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之后 雍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女的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之后 雍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女的

对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他的妻儿结局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他的哥哥年希尧受其影响被罢免官职,万幸的是没有因此获罪。他的妻子毕竟出生于辅国公,在年羹尧出事后就被送回辅国公家,这才免受牵连逃过一劫。至于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十一个儿子当中,除...

朱棣那么能打仗,为什么会被济南城的一幅画吓到?

朱棣那么能打仗,为什么会被济南城的一幅画吓到?

众所周知为了争取那至高无上的位置,皇室子弟自相残杀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其中明朝的朱棣军事能力非常强,可是他为什么会被济南城的一幅画吓到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历史上建文帝上位之后,迫不及待的就对自己的叔叔伯伯们动手了,进行了一系列的削藩行动,面对这种艰难的状况,朱棣决定不再忍耐,...

书中记载关羽是被马忠斩杀的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书中记载关羽是被马忠斩杀的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关羽真的是被马忠杀死的?事实真的如此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无疑是历史上的大乱世之一,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武将。这些武将大部分都是青史留名的。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非常厉害的武将之一,现如今看来,关羽就相当于刘备的...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张飞和关羽,一个卖枣一个杀猪,哪来的一身武艺,助刘备夺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人问,关羽和张飞都是野路子出身,一个卖枣,一个杀猪,为何却能骁勇善战,助刘备三分天下?关于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的说法,其实是出自《三国演义》。这两个职业或...

李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李白号称“诗仙”,李贺号称“诗鬼”,相比较两人的诗风不难发现,李白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而李贺的诗却很消极,风奇崛凄清。李白活了61岁,而李贺只活了27岁,属于英年早逝。唐...

历史上元诩是怎么死的?胡太后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元诩是怎么死的?胡太后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元诩,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北魏时期的胡灵太后,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父亲胡国珍在朝中担任司徒的职务。不过由于古代对女子一向轻视,所以史书上并没有记下胡太后的名讳,这里姑且称她为胡氏。据《魏书》记载,胡氏不仅聪慧,多才艺,容貌...

朱常洛在位时间有多长?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朱常洛在位时间有多长?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父亲明神宗朱翊钧。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常洛一生福浅命薄,因其生母身份低微,一出生就不招老爹朱翊钧待见,好不容易在近20岁时才被立为太子,仍然整日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这种仰人鼻息,担惊受怕的日子又过了十几年,终于熬到了老爹朱翊钧驾崩,总...

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

大明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是怎么为了明朝奋战到最后一刻的?他是大明开国名将沐英的第十一代孙子,在崇祯元年的时候,第十二代黔国公沐启元暴毙而死,在同年十月份的时候,便由其年仅十岁的儿子沐天波来继承爵位,并担任云南总兵官,领征南将军印,开始了为镇守云南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其所处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