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7-06)25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初唐大将苏定方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的武将,可以分为智将和勇将、全能型将领三种类型。武庙十哲里面的张良、诸葛亮、韩信就是智将的代表人物。武庙七十二将里面的尉迟敬德、关羽、张飞、张辽等人,就是勇将的代表人物。武庙十哲之一的李靖,武庙七十二将里面的卫青、霍去病、苏定方、郭子仪就是全能型将领的代表人物。

智将是帅才,他们只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和诸葛亮指挥能力出色,但是不能冲锋陷阵。勇将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但是当不了元帅,只能是将才。刘备把勇将关羽当帅才用,结果失去了荆州,就是明证。尉迟敬德勇猛无比,但是一辈子没有独当一面,也是明证。

有一些将领,武力和智力俱佳。让他们冲锋陷阵,他们也能一往无前。让他们指挥大兵团作战,也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比如卫青,他可以率部奇袭龙城,也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再比如李绩(徐茂公),他就是武艺超群,也能指挥大兵团作战。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诸葛亮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初唐有一位名将,此君一人灭三国,活捉四位敌国国王,他就是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苏定方。苏定方冲锋陷阵是一员虎将,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位帅才,他是智勇双全型的人才。

有两个正史记载的战例,可以证明苏定方的勇猛。李靖挂帅远征突厥,苏定方率领一千多人马,追随李靖出征。李靖派苏定方,率领二百名敢死队员,袭击突厥颉利大可汗的营帐。苏定方不辱使命,袭击了颉利大可汗所部,差点活捉颉利大可汗。

此事典出《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原文是:“从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率彀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驰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李靖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唐高宗时期,程咬金挂帅远征帕米尔高原,苏定方是程咬金的部将。苏定方率领五百侦察兵,出去侦察地形。二万突厥骑兵向程咬金所部发起突袭,部将苏海政与突厥骑兵杀得难解难分。

苏定方率领部队在休整,他看到前方喊杀声惊天动地,就率领五百侦察兵冲入敌营。苏定方以少胜多,斩杀敌军千余人。敌军阵脚大乱,唐军取得了一场大捷。

此事典出《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原文是:“总管苏海政连战未决,鼠尼施等复引二万骑为援。定方始休士,见尘起,率精骑五百,逾岭驰捣贼营,贼众大溃,杀千余人,所弃铠仗、牛马藉藉山野不可计。”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唐高宗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程咬金远征帕米尔高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犯了纵兵劫掠的过错,被人弹劾了。唐高宗问罪程咬金,把他的帅位撤了。副帅王文度,是带兵劫掠之人,也被撤职了。唐高宗火线换帅,起用苏定方为新任元帅。

苏定方挂帅之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还活捉了贺鲁可汗。苏定方第二次挂帅,远征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活捉了都曼可汗。苏定方第三次挂帅,远征百济,活捉了国王扶余义慈和扶余泰。

苏定方三次挂帅,三次取得大捷。《新唐书》赞曰:“定方所灭三国,皆生执其王,赏赉珍宝不胜计,加庆节尚辇奉御。”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程咬金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苏定方智勇双全,初唐名将唯李靖和李绩可以类比。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等人,皆难望其项背。这么勇猛的虎将,在李世民一朝,却是个打辅助的角色。李世民一直让苏定方当中级将领,没有让他独当一面,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之一个原因,就是李世民属下不乏虎将,没有必要重用李建成系的苏定方。苏定方是窦建德部将出身,投奔唐朝之后,又是李建成的人。李世民部下猛将如云,有李靖和李绩、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已经够用了,没必要重用苏定方。

第二个原因,就是苏定方资历太浅,镇不住军中老将。苏定方投奔大唐的时候,刘黑闼都已经完蛋了。苏定方在大唐开国战争中没有战功,让他去指挥程咬金和尉迟敬德这样的名将,谁能服他?苏定方有能力,没资历,只能慢慢熬,熬到老将凋零,才有他的出头之日。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李绩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给儿子留人才。《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典故,李世民临死之前,把李绩贬官了。李世民对李治说:“你对李绩没有恩德,我怕他不服你。我把李绩外放,他要是有意见,你就杀了他。他要是没意见,你就重用他。我把他外放,就是给你一个施恩的机会。”

李世民不重用苏定方,就是怕苏定方功劳太大,担心接班人镇不住苏定方。李世民把苏定方留给接班人,让接班人对他有提携之恩。这是深谋远虑的安排,与临死之前外放李绩,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 *** ,感谢原作者。

苏定方在李世民一朝,打了二十几年辅助,更大的官就是右屯卫将军,更高的爵位就是临清县公。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加封苏定方为左武卫大将军,让他的官位与秦叔宝平起平坐。苏定方在李治的提携之下,终于熬出头了。

苏定方感念李治恩德,四次挂帅出征,均取得大捷。历史的进程,证明了李世民给接班人留人才的正确性。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李世民深谙此道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7/71850.html

“初唐时期一大悍将,战力超过秦琼李世民为何不用他?” 的相关文章

李孝逸:唐朝宗室大臣,曾联合魏元忠平定徐敬业叛乱

李孝逸:唐朝宗室大臣,曾联合魏元忠平定徐敬业叛乱

李孝逸(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曾孙,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胶东王李道彦的弟弟,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孝逸聪明好学,善于作文。初封梁郡公,历任给事中、益州长史,率军抵御吐蕃军队的侵犯。武则天称制后,担任左金吾...

武则天在李治生前就残害萧淑妃和王皇后 李治为何没有保护她们

武则天在李治生前就残害萧淑妃和王皇后 李治为何没有保护她们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残害王皇后萧淑妃,李治为何不去保护自己的妃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都说武则天历史上最为恶毒的女人,其对情敌萧淑妃和王皇后的处置更令人发指。作为唐高宗李治身边最为尊贵的两位女人,虽已被冷落而被囚宫中。但她们毕竟是李治的原配、宠妃,且萧淑妃又诞有...

顺治活到24岁就去世 顺治死因到底是什么

顺治活到24岁就去世 顺治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顺治皇帝只活到24岁,看看他的生活习惯,能活24岁已是奇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当我们回看我国历代王朝的是是非非,总会不禁感叹历史的伟大。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共经历十二代帝王,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康熙、雍正、乾隆,...

三国时期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是什么用意?

三国时期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是什么用意?

孙权,吴太祖大皇帝,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17年春天,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曹操也派遣使者和孙权重修旧好,立誓重结为姻亲。这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217年孙刘还维系着表面的...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还不知道: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627年8月,大明朝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年轻的明熹宗朱由校不治而亡,将天下托付给了他的弟弟,比他更加年轻的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朝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次子,兄长凌烈,被孙权夸为他的虎子,后来兄长因犯事而被免职由凌封继承凌统的军队和爵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凌封是吴国名将凌统的儿子,凌统死的时候,凌封和哥哥凌烈只有几岁,孙权便把他二人接进宫进行教育,对凌封、凌烈的关爱和对自己儿子一样...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