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翦颇牧为什么被千字文选为战国四大名将?四人的生平和结局介绍!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起翦颇牧”为什么被千字文选为战国四大名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在《千字文》中曾如是说到。
起翦颇牧,即秦国大将白起、王翦以及赵国大将廉颇、李牧,对于斩首百万的白起还有擅长以弱胜强的李牧,排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或许没什么人会有意见,而对于打顺风战、间谍战的王翦还有没啥出色战绩的廉颇,很多人对于将他们排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意见并不小。
那么,为什么《千字文》会将“起翦颇牧”定为四大名将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起翦颇牧”,这是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换句话说,这是在那个“秦独强而列国皆弱”的时代里的四大名将,而非整个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
战国前期、中期的名将吴起、匡章、樗里子、司马错、乐毅等人,在指挥能力、作战能力、统兵能力等方面,皆不输于起翦颇牧中的任何一人,不过,皆因为生活年代的原因,并未被列入其中。
还有一个原因,“起翦颇牧”这是《千字文》为了押韵而选出来的,在四人之中,首先被确定的就是李牧,因为后面的“宣威沙漠”,就是描写李牧的句子,而“颇牧”是古代名将的代称,自然廉颇也就被列入了四大名将之中。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自然就绕不开白起,而在司马公编纂的《史记》之中,白起是与王翦合传,二人并称为“起翦”,带上了白起,自然也就要带上王翦。就这样,“起翦颇牧”组成了战国四大名将。
那么,“起翦颇牧”四大名将最后的下场如何呢,是否都得以善终?
01秦国武安君——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士,累功至秦国武安君。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准备打开秦国东出大门,主动向韩魏用兵,白起被拜为左庶长,领军征讨韩国,一举攻占韩国新城,这也是白起之一次出现在史书典籍之中。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白起东败三晋,南击楚国,参与五国攻齐之战,一举摧毁齐国霸业。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爆发,在战争后期,白起取代王龁,成为秦军主将,一举歼灭四十余万赵军主力,使得赵国从此国力大损,直至灭亡也没能恢复元气。
在此战后,因为应侯范雎的嫉妒,白起被迫班师还朝,错失了灭亡赵国的更佳时机,而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白起屡次称病,拒绝率军出征,惹恼了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逐出咸阳,行至杜邮之时,秦昭襄王又赐剑命其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02秦国武成侯王翦王翦,秦国频阳人士,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四朝,累功至武成侯。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派遣王翦以“救燕”之名,进攻赵国,攻下了包括重镇阏与在内的九座城池,这也是王翦之一次取得如此战功,从此之后,王翦开始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
秦王政在剿灭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后,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之后,发动了扫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王翦在此战之中,灭掉了赵国、燕国以及南方的楚国,立下了不世战功。
比起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王翦懂得自污,懂得明哲保身,也懂得急流勇退,所以他在灭楚之后选择了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政,成为了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人。
03赵国信平君——廉颇廉颇,中山苦陉人士,战国时期赵国名将,累功至信平君,历仕赵、魏、楚三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也就是五国合纵伐齐之战),担任赵军主将,率军参与济西之战,而后深入齐境,攻取齐国重镇阳晋,官拜上卿,从此之后,廉颇活跃在赵国朝堂之上。
在渑池之会中,廉颇率军威逼秦国,为赵惠文王的全身而退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其后又与蔺相如冰释前嫌,造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对廉颇并不信任,继位不久便下旨褫夺廉颇兵权,派遣大将乐乘取而代之,廉颇不服,率军攻打乐乘,迫使乐乘逃走。不久,廉颇逃亡魏国,得到了魏王的礼遇,但是并未得到重用,后来赵悼襄王意识到自己错失良将,就想重新启用廉颇,却因为奸臣郭开的从中作梗,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
随后,廉颇辗转到了楚国,身处异乡,郁郁而亡。
04赵国武安君——李牧李牧,赵国柏仁人士,累功至赵国武安君。
早年活跃在赵国北境,抗击北方的游牧民族,“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早年在赵国北境立下的赫赫战功,后期成为赵国的国之柱石,数次击退了秦军的进犯,强行为疲敝不堪的赵国续命。可就算是这样,在赵悼倡后和郭开等人的诬陷下,昏聩无能的赵王迁怀疑李牧与秦国相互勾结,换下了一心为国的李牧,改任赵葱为将,随后又冤杀李牧。
就在李牧死后的第三个月,王翦大破赵军,攻取赵国国都邯郸,俘虏了昏聩无能的赵王迁,赵国走向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