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肥窝囊愚蠢,为何生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能干?
大家好,我是历史网小编,说起刘肥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一般开国皇帝都是能征惯战之人,否则也不能统领众多文臣武将。刘邦的个人能力不需多说,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都属于佼佼者。
可是他的儿子们没一个像他的,包括两位皇帝汉惠帝和汉文帝在内,都是仁弱有余,勇武不足,长子刘肥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一生窝窝囊囊毫无建树。
刘肥的身世与其他几个兄弟不太一样,他母亲曹氏是刘邦的“外妇”,就是说一种不太正当的男女关系,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妻妾成群,也没把曹氏接进宫。
因为母亲身份的缘故,刘肥不可能是太子,更不可能成为皇帝,但是刘邦对他不错,给他的齐国是所有王爷中更大的国家,可见刘邦对曹氏有一定感情。
刘肥在他的齐国生活很滋润,生了13个儿子,整天悠哉悠哉。可是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形势就变了。
吕后极其讨厌刘邦其他儿子们,对老大刘肥更看不惯。有一次,吕后宣刘肥进京,用家宴的方式招待他,汉惠帝刘盈为了表示对哥哥的尊重,让刘肥坐上座,刘肥没多想,就坐了下去。
吕后非常生气,心说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谁了,皇帝面前你也敢装老大。吕后想要用毒酒毒死他,惠帝不知情端起来就喝,吕后只好将酒打翻在地。
刘肥看情况不对,吓得脊背发凉,后来听取身边人建议,把自己的国土割让一个郡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并且认鲁元公主为太后,相当于认了一个小妈,其实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
这下吕后开心了,放过了刘肥,刘肥回到家后越想越憋屈,四年后死了,结束了他碌碌无为的一生。
刘肥虽然窝囊,可是他的儿子们可不一般,尤其老大老二和老三,很有点他爷爷当年的风采,这哥仨是荡平诸吕的主要功臣,一举收回了属于他们刘家的汉室江山。
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把权利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将魔爪伸向刘邦的子孙们。首先她除掉刘邦的爱姬戚夫人和三子刘如意,接着又逼死刘邦的五儿子刘恢,饿死六儿子刘友。
然后提拔一大批吕氏家族成员进入朝廷,尤以吕产、吕碌官更大,一个是相国,一个是上将军,吕后想让汉朝由姓刘改为姓吕。
此种情况下,元老功臣们迫于吕后的 *** ,也不敢公然反对,只能眼睁睁看着吕后为所欲为。
这时候刘肥的三个儿子登场了,他们是大儿子刘襄、二儿子刘章、三儿子刘兴居。其中二儿子刘章最厉害,他是整个事件的发起人。
刘章力气很大,是一员虎将,早就看吕后的做法不顺眼,他在慢慢寻找机会。一次在朝廷举行的宴会上,刘章向吕后又献歌又献舞,吕后看了非常开心。
刘章趁机请求要做监酒官,就是谁喝酒耍赖以军法行事,吕后答应了。过了一会,有个姓吕的官员喝不进去想跑,被刘章发现上去一剑给宰了。
全场顿时一片寂静,吕后心里生气,可又没办法处理刘章,因为他做的没错,从此吕氏成员都害怕刘章,刘氏子孙们的腰杆也赢了一些。
几年后,吕后病重去世,吕产、吕碌想夺权篡位,因为刘章的妻子是吕碌的女儿,所以刘章知道了他们的计划。
说明一下,吕后活着的时候,提出亲上加亲的政策,就是让刘家的男人必须娶吕家的女人为妻,这是吕后的强制命令,刘氏子孙们不敢不从。
那么这种婚姻,肯定没有什么感情而言。刘章知道吕产、吕碌要谋反以后,立即采取应对之策,他找到大哥刘襄和三弟刘兴居,联合元老功臣周勃、陈平,还有琅琊王刘泽,商议发兵铲除吕产、吕碌,事成之后立刘襄为帝。
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周勃、陈平用计让吕碌交出兵权,刘氏三兄弟率军攻进京城,杀死吕产、吕碌,吕氏家族一个不留,全部剿灭,丢失了十五年的刘汉政权,又回到刘家人手里。
然而,就在刘襄准备称帝时,事情发生了重大转变,琅琊王刘泽对元老功臣们说,刘襄不能称帝,因为他舅舅驷钧不是好人,如果让他当皇上,驷钧会是下一个吕碌、吕产。
刘泽说这话的确是事实,刘襄的舅舅驷钧善用阴谋诡计,刘泽就是上了驷钧的当,才跟着刘襄起兵的,他有点泄私愤的意思。
可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起着i至关重要的作用,朝臣们被吕氏乱党给搞怕了,所以绝不能让历史再重演。
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代王刘恒进京称帝,理由是刘恒性情仁厚,而且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还有他母亲薄氏是正人君子。
综合这几条要素,把平定诸吕的功臣刘襄给pk下去,让在家中闲坐的代王刘恒坐享其成,白捡了个皇帝。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皇帝大家没有选错,他就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汉文帝。
刘襄哥仨怀着极度沮丧的心情回家了,刘襄第二年就憋屈死了。
而头号功臣刘章,汉文帝本打算封他为赵王,可是听说了他曾想辅佐刘襄称帝,心里气氛,对他的封赏就一拖再拖,三年后,竟然把这个少年英雄拖死了,年仅23岁。
三弟刘兴居目睹两个哥哥先后死去,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起兵造反了,可是人单势孤,失败后他选择了自杀。
刘肥的后代似乎都比他强,除了前面说的哥仨,还有四个儿子参与了后面的“七国之乱”,只是以失败告终。
再往后一百多年,出了一个刘盆子,被“赤眉军”立为建始帝,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毕竟历史上有他这一页。
所以说刘肥这一支血脉,也算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