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朱元璋晚年最倚重的大将,最后是怎么死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耿炳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之初,在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手下效力。
至正十三年,元军围攻濠州,历时六个多月。
期间,朱元璋曾奉命领奇兵从城中突围而出,攻打萧县、灵璧和虹县。
元军久攻不下,自动撒围而去。
濠州虽然转危为安,但军队减员严重,城中储存的粮食也濒临用尽。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告奋勇,回钟离招募士兵和筹措粮食。
朱元璋此次回乡,大有收获,一下子招募了七百人多。
其中,名字载于史册的有:徐达、周德兴、郭兴(又名子兴)与郭英兄弟、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与吴祯兄弟、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震、张翼、丁德兴、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等人。
这些人,日后都在军队中脱颖而出,有的还大放异彩,在新生的大明王朝中封侯拜爵。
说一说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不,严格地说,是重点说说耿炳文。原因是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死得很早——虽然耿君用也很牛,投军后,很快就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但他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遭到张士诚的袭击,力战而死。
耿君用战死后,耿炳文袭其职,领其军,继续与张士诚开打。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了广德,进攻长兴,大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长兴守将李福安,顺利拿下长兴。
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
朱元璋听说耿炳文拿下了长兴,喜出望外,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张士诚不甘心长兴丢失,派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前来收复。
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
张士诚一怒之下,放出大招: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两路杀来,气势汹汹,志在必得。
耿炳文手下止有兵七千人,形势危急。
朱元璋急得跳脚,急调陈德、华高、费聚前往增援。
哪料,陈、华、聚三人带来的数千人都不够李伯升塞牙缝,几番较量下来,先后溃散而去。
耿炳文不为他们的败逃所动,沉着冷静,采用数十种防御方式进行应对,将李伯升的攻势一一化解。
这场兵力对比悬殊的攻守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常遇春的援军才姗姗而来。
李伯升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不敢迎战,弃营而走。
耿炳文乘胜追击,收割了五千余颗首级。
张士诚恨得牙碎,派弟弟张士信再来争夺永兴。
耿炳文不但打败了张士信,还俘虏了元帅宋兴祖。
张士诚气得一口老血没忍住,仰天狂吐,发大军疯狂围城。
耿炳文打张士诚军打出了信心,亲自和费聚迎战,获大捷。
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史载:“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卸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朱元璋搞定了陈友谅后,回过头来收拾张士诚。
耿炳文一马当先,攻克湖州,围困平江。
张士诚败亡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可以说,耿炳文就是朱元璋手底下最擅长防守的将领,另外一个防守功底稍逊一点的是吴良。汤和也擅长防御,但相比耿炳文和吴良,还是差很远。
朱元璋正是有了耿炳文、吴良这一对防守型良将,守住了长兴、江阴,使得张士诚无法趁虚而入,才得以击败陈友谅,奠定下一统天下的坚实的基础。
洪武元年(1368年),耿炳文得授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后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勋爵,耿炳文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袭铁劵。
这之后,出塞远征大漠、征讨云南、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擒获蜀寇高福兴等等,耿炳文均参与其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耿炳文镇守辽东。
原先朱元璋为了使功臣集团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柱,不断与良臣名将结成儿女亲家,其中有常遇春女、冯胜、蓝玉、徐达、李善长、傅友德、胡海等等。
但这些良臣名将或因老死病故,或因论罪坐诛,到了洪武末年,均已不在人世。
实际上,当世举目朝堂,诸公、侯皆已凋零,幸存的也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而已。
为巩固朱家天下计,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把懿文太子(朱标) 的长女江都郡主嫁给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耿书。
显而易见,这是朱元璋为保护即将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在军事上作出的重要安排。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已经六十五岁的耿炳文任征虏大将军,率领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前往征讨,结果在真武遭遇了败仗。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耿炳文军队号称三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而这十三万人疏于训练,战斗力并不高。相比之下,朱棣军队常年镇守边境,乃是百战边兵,战斗力自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耿炳文队伍中出现了奸细,其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全盘曝光了耿炳文军的虚实。
《明史》载:耿炳文吃了败仗,迅速调整了部署,坚守真定,以守代攻。
大家都说耿炳文的战略高明,盖因叛军虽然战斗力强,但“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后勤保障跟不上,难以持久作战。只要假以时日,定能将叛军拖垮。而朱棣也相当清楚这一形势,所以,只围攻了三天,就灰溜溜地撤退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却头脑发昏,走马换将,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率部五十万征伐朱棣。李景隆是个大草包,在郑村坝、白沟河被朱棣军队击败,丧师数十万,导致攻守势易,建文政权败亡。
关于耿炳文的结局,《明史》的记载是:他因与朱棣交战失利,被建文帝罢黜,于是觍颜投降,却在永乐元年(1403年)因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衣物违制,畏罪自杀。
但是,明中期定远人黄金在《开国功臣录》中记:耿炳文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自辽东率众十余万援真定,战殁于阵,年六十五”。与黄金同时代黄佐在《革除遗事》中也说:“炳文死于阵,年五十六。炳文有智略,长于征战,至于败没。后为大将者多绮纨子弟,遂至于亡。”此外,明正德朝尚宝司少卿姜清撰《姜氏秘史》、万历朝焦竑著《国朝献征录》也都记耿炳文是在出兵援真定后不久就死了。
相对来说,耿炳文死于真定的说法更靠谱。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明英宗正统年间,黔国公沐晟给他的表哥耿琦撰写了《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一文。沐晟是沐英之子,他的母亲就是耿炳文的妹妹。沐晟在为表哥耿琦写的墓志铭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三十二年,侯(即长兴侯耿炳文)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渝祭。命有司治坟茔,赐临濠山地三白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这里说的“三十二年”就是建文元年,朱棣即位以后称洪武三十二年;文中的“上”指建文帝。沐晟不仅记载了耿炳文在建文元年死难于真定,而且说建文帝亲自撰写了祭文,在凤阳为耿炳义修建了坟县,连赐地、佃户、守坟人、仪仗户都有详细的记录。
有意思的是,《明太宗实录》有记:永乐初廷臣劾奏本指耿炳文葬礼“逾制”,朱棣“命速改之”。
耿炳文到底殁于战阵还是觍颜投降朱棣呢?时间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真相到底如何,也许,只是一个永久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