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看错的三个人,也因此误了蜀国前程
聪明反被聪明误,诸葛亮聪明一世,却因为这3个人让自己名声大挫,都是哪三个呢?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能够声名鹊起,离不开刘备的三顾茅庐,正是刘备的爱才、懂才,才造就了后来的诸葛亮。因此诸葛亮对刘备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不仅在刘备生前为他力克周瑜,巩固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即便刘备的儿子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尽心尽力地去辅佐。
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千年罕见的谋士,作为智囊团非常够格,但是如果说作为领导人才,诸葛亮显然比刘备差了一大截,这从他挑选的三个后继者就可以看出来。
之一位:诸葛瞻
诸葛亮在用人的时候还是有些局限性,对自己人,他是非常关照的,比如对自己儿子诸葛瞻的培养。诸葛亮过世的时候其实诸葛瞻才8岁,按理,这个孩子今后会怎样,诸葛亮自己都不得而知,怎么就花那么大心血将儿子安排进朝中呢?
这也是诸葛亮心胸不够宽广的原因。诸葛亮觉得自己很厉害,那么自己的长子自然不会差。虽然诸葛亮只培养了诸葛瞻8年,但是从后来诸葛亮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这个儿子寄于了厚望,坚信他会和自己一样,辅助刘禅问鼎。
但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前期通过自己的人脉、权力为儿子铺就了政治道路,但是诸葛瞻已经背离了父亲的意愿。诸葛瞻在入朝为官之后,对许多事都持是非不分的状态,刘禅重用黄浩,导致朝纲混乱,诸葛瞻没有起到臣子应尽的义务,去肃清朝纲,反而和其他大臣一样事不关己,任由蜀汉政权由内到外开始腐朽。
除了作为人臣没有尽忠这一点之外,诸葛瞻在军事上的领导和前瞻性,远不如他的父亲。诸葛瞻也曾经领兵打仗,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带领,让蜀汉加速瓦解。在涪县防守的时候,邓艾率领部队进攻蜀中,当时就有将士提出,涪县地势险峻,对于防守非常有利,不宜强攻。
但是诸葛瞻无法听进别人的建议,自己犹豫不决,让邓艾抢了先机,一路顺风顺水打到了蜀中平原,就此,诸葛瞻将自己父亲诸葛亮拼尽一生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了。
可以说,诸葛亮错用了诸葛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第二位:姜维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真的是无人可比,他也知道自己要带个徒弟,将这一身本领继续发扬光大。因此,诸葛亮千挑万选看中姜维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当时在蜀中更有军事权力的是魏延,姜维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想要掌握军事大权,很显然还不是魏延的对手,所以,诸葛亮也腹黑了一把。他故意将兵权下放给了杨仪,两虎相争,杨怡杀掉了魏延,诸葛亮为姜维铺平了道路,还顺道从杨仪手上拿回了兵权。
诸葛亮死后,姜维顺利掌握了蜀中兵权。诸葛亮之所以那么用心的去培养姜维,是因为他坚信一定要北上继续作战,才能扩充疆土,完成统一大业,姜维是他认为的最合适的人选。
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再次看错人。姜维确实很认真听取了师傅诸葛亮的教诲,在掌握兵权之后不停的北伐、北伐,数量之多,可能会让九泉下的诸葛亮不瞑目。
姜维显然完全不懂得诸葛亮的心思,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伐是在无法往外扩充疆土之下,无奈采取的手段,但是姜维太爱打仗了,并且对别人的劝告丝毫不放在眼里。
将士廖化就曾出言相劝:“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姜维全然不顾已经空虚的国库,将士的厌战,以及毫无章法的布阵,最后死在了钟会手下。
除了在战事上的一意孤行,姜维作为一名武将,也是贪生怕死的人。对于黄浩乱政的事实,姜维没有武将的勇敢和果断,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姜维甚至主动跑去外地躲避。
虽然武官对于办公室政治确实比较不擅长,可是这样糊里糊涂的妥协和逃避,已经完全不顾诸葛亮的谆谆教诲,也失去了辅佐刘禅的功能。
第三位:董厥
诸葛亮在武官上挑选好了人选,也在文职类安排好了人员。当时的董厥,就是诸葛亮认为更好的辅佐大臣。诸葛亮死后,董厥一度升到了丞相府主簿,这个职位是相当高的,好像皇帝的秘书一般,需要谏言,又要处理好政务。
董厥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强悍,这一点诸葛亮没有看错,能够帮助刘禅打理好朝政。为人方面,董厥也是比较正直的人,但是显然,董厥也没有大局的心胸。
姜维不停的北伐,引起了董厥和诸葛瞻的不满,但是双方并没有坐下来好好聊聊,而是各自为营,分帮结派,吵得热闹非凡,让黄浩趁机掌握了朝政,等到发觉不对劲的时候,整个朝局已经无法矫正了,从内里开始烂出来了。
姜维、诸葛瞻、董厥,这三个人的不作为、乱作为,都要为蜀汉的瓦解承担相应的责任,诸葛亮在九泉也要自己反省,如果不是选错了这三个人,而是重用真正的有才之士,刘备和诸葛亮打下的江山也不会那么快就瓦解。
这也是许多当权者看《三国》时最为唏嘘的一方面,如果后继者没有选对,那就是满盘皆输,有些人很适合领兵打仗,或者处理内务,但是作为管理人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