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杜甫曾在此人身上栽了个跟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杜甫和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人有一句谚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说,要想全面深刻认识一个人的德行品性,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假以时日,不可仅凭一时一事的印象,就仓促下结论,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其实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一个意思。唐朝大诗人杜甫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唐太宗李世民,以选贤用人不拘一格而闻名,他的手下有很多骁勇彪悍的胡人武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李思摩等人,成为唐朝武将集群的一个鲜明特色。唐朝也由此具有了“文用汉,武用胡”的传统。此后,唐朝历代武将纷纷效仿,大量选拔重用胡人武将。这些出身游牧部族的胡人将领,虽然粗鲁无文,但禀性忠诚,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具有极为优秀的武将潜质。他们驰骋沙场,为唐朝开疆辟土,屡立大功。
唐朝中期,曾经出过一位名震四海的胡人名将:哥舒翰。提起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如雷贯耳。不必非得精通历史,只要上过学的都会模模糊糊对他有印象。因为有一首以哥舒翰为题材的诗歌曾经长期上榜语文书:“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中的主角就是这位哥舒翰。
哥舒翰,出身西域突骑施汗国哥舒部落贵族,母亲是于阗国公主。由于家境优越,哥舒翰年轻时也曾斗鸡走马,饮酒游乐,是一个花花大少。四十岁时,他父亲因病故去,家道中落。浪荡了大半辈子的哥舒翰,突然间浪子回头,决定干一番事业,到当时唐朝名将王忠嗣手下从军。
哥舒翰具有极为卓越的军事天赋,经过数年战场锤炼,他很快成长为当时唐朝最为优秀的将帅之才。天宝五年前后,哥舒翰被任命为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全面负责唐朝西部边境对吐蕃作战大局。
唐朝初中期吐蕃实力强盛,屡屡进犯唐朝,与唐朝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是唐朝西陲大患。哥舒翰上任后,先后在石堡城之战、苦拔海之战、吐蕃麦庄之战中大获全胜,重创吐蕃军,“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十年”。哥舒翰的辉煌战绩,不仅使得唐朝扬威四海,也使得他成了威震天下的大唐名将,被视为国之干城。
天宝十三年,大诗人杜甫游历京城,听说了哥舒翰的大名和事迹,不由满怀钦佩,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献给哥舒翰,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意。全诗太长,在此不能全文抄录,但仅从其中的几句也能感受到杜甫对他的敬仰。
杜甫诗中热情洋溢地赞美:“今代麒麟阁,何人之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把哥舒翰称为唐朝之一名将和大英雄,不吝赞美,几乎到了无节制吹捧的地步。
遗憾的是,这首诗却成了最让杜甫尴尬难堪的一首诗。仅仅两年之后的天宝十五年,哥舒翰在安史之乱中临危受命,在潼关迎战安史叛军。万万没料到,哥舒翰指挥唐朝十余万大军在叛军攻击下全军覆没。
为了活命,哥舒翰居然叛国投敌,跪在安禄山面前满口谀词:“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还自告奋勇为安禄山效力,“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主动提出给唐朝武将写招降信,以此讨得安禄山欢心,奴颜卑骨之态,寡廉鲜耻之相,令人瞠目结舌,他的一世英名就此付诸流水。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人,真的不是一件简单事,或许那句“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才是最可靠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