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16)27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周亚夫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周亚夫是汉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七国之乱”中帮助汉景帝打赢了战争,避免了汉景帝像后来的朱允炆一样因为输掉战争,进而失去皇位。对于汉朝有“扶大厦将倾”之功的周亚夫为什么会落得个汉景帝不给他筷子的尴尬处境呢?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完完整整地记载了这件事说: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汉景帝请周亚夫赴宴,为何却不给他筷子以羞辱他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因违背汉景帝的意志而惹祸上身

周亚夫早年是很受汉景帝器重的,汉文帝临终前特意嘱咐汉景帝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正因为这样,后来发生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才会被汉景帝派去镇压叛乱,正因如此,叛乱之后周亚夫被汉景帝封为丞相。

但随着官职升高,周亚夫和汉景帝接触的机会多了,两个人在性格上的不合也逐渐制造了一些矛盾。汉景帝的妃子栗姬因为拒绝了馆陶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的请求,导致栗姬因为被刘嫖说坏话而逐渐失宠,后来更是连累到自己的儿子废太子刘荣。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当时汉景帝想要废除刘荣的时候,周亚夫站出来反对,这无可厚非,毕竟宗法制度就是这样,因为这件事,汉景帝逐渐疏远了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的封国梁国成为叛军主要攻打的地方之一,当时周亚夫出于战略需求因此按兵不动。

这导致后来梁王对他十分不满,常常在汉景帝面前说他坏话。但这些实际上都不足以让汉景帝杀掉周亚夫,至多不过对他疏远而已。而后来发生了两件事又成为汉景帝对周亚夫感到不满的根源。

反对窦太后封侯

这件事其实说来也冤,当时窦漪房太后想让汉景帝把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这位王皇后就是汉武帝的母亲,但当时汉景帝不愿意开这个先例,有一个名言叫做“李广难封”,在汉朝想要封侯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必须要有重大贡献才能封侯,当时李广由于一直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虽然历经三朝,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封侯。假如汉景帝随便就给皇后的哥哥封侯,这不是凉了部下的心吗?所以他当时是不愿意的,但架不住窦太后百般纠缠。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汉景帝只好说找丞相商量,当时周亚夫身为丞相,肯定要找他商量。因此周亚夫很坚决的反对了这个建议,还把刘邦立下的祖誓“非刘氏不得为王”搬了出来。按理来说,汉景帝应该很满意啊,这不恰恰正符合他的意愿吗?

但是汉景帝听周亚夫这样说,却沉默半天不说话。看来这位皇帝还是打算向窦太后妥协的,但是自己又不能开这个口子,所以只好让周亚夫来推他一把,只要丞相赞同了,皇帝自然也就不难办了,当时候大臣们不满,汉景帝也可以甩锅给周亚夫。

所以这件事其实周亚夫还是挺冤枉的。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反对匈奴降军封侯

还是因为封侯这件事,当时匈奴方面有五个将军投降依附于汉朝,汉景帝很高兴,想把他们都封为侯,以便鼓励那些还在摇摆犹豫的匈奴人。周亚夫又站出来反对,其理由是:「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意思这些叛臣以封侯奖励,那么以后那些不守节的大臣我们应该怎么责罚他呢?其潜在逻辑自然是说:如果匈奴人也以高官厚禄诱惑汉朝官员,那么我们难道还能责备人家吗?毕竟你现在就把这些匈奴人的叛臣封侯了。

其实人家周亚夫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汉景帝认为“丞相议不可用”,因此还是把这些封侯了。周亚夫很生气,就托病辞去了丞相一职。于是这就有了上面的汉景帝设宴请周亚夫,却不给他筷子的戏码。

当时汉景帝设宴的目的其实也算不上是在羞辱周亚夫,应该是在试探周亚夫的反应,看看他对自己这个君主的态度。毕竟汉景帝虽然慢慢对周亚夫不是那么器重了,但也不至于去羞辱他,这不是皇帝干的事。

那当时周亚夫是什么反应呢?他表现比较糟糕的地方大概就是没有隐藏自己的情绪吧。史书说“条侯心不平”,意思就是他心里很不满,然后他做了一个举动就是“顾谓尚席取櫡”,就是扭头让侍从把筷子取来。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其实周亚夫犯的错误就是没有意识到汉景帝这个举动的意思,一个皇帝,这么大的皇宫,而且请你来吃饭,怎么会不给你筷子?聪明一点的人应该都知道这里面有道道,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但是周亚夫没有深究,大概是个直男吧。

所以汉景帝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此不足君所乎”,意思就是这些还不能满足你吗?这就有点讽刺敲打周亚夫的意思了,虽然汉景帝并没有明说是什么意思,但是明眼人也能看出汉景帝对周亚夫已经有所不满了,所以才有了不给筷子这么一出。

反应过来的周亚夫只好脱掉管帽向汉景帝道谢,汉景帝因此站了起来,周亚夫却没再说什么,气冲冲的就离开了,看来心中属实是十分不快乐。而且也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才有后面汉景帝看着他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意思就是这个遇到事情就表现不满的人不适合当太子的辅臣啊!

你看,其实重点在于“此怏怏者”四个字,说明汉景帝设这次宴会是想试探周亚夫能不能忍辱负重,但是周亚夫毕竟是个打仗的,属于那种“喜怒于色”的人,不善于隐藏和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最终被汉景帝抛弃了。

虽然说周亚夫确实有点冤,但毕竟这就是官场之道,所以像海瑞这样的人注定在官场上得不到重用,不受欢迎,那些能够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哪个不是八面玲珑,机警聪慧,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的一些技巧和潜规则。

所以说直性子的人不适合做官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8/78971.html

“周亚夫挽救大汉有功,为什么汉景帝请他吃饭却不给筷子?” 的相关文章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人。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领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

王述:东晋时期官员,安贫守约,不求名位

王述:东晋时期官员,安贫守约,不求名位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述年少丧父,袭爵蓝田侯。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名位。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司徒(王导)中兵属,历任琅琊王(司马岳)功曹、宛陵县令,征虏(庾冰)长史、临海太守、...

司马欣是什么人?他自杀后被为何还被刘邦斩首

司马欣是什么人?他自杀后被为何还被刘邦斩首

司马欣是项羽手下的十八路诸侯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一提起三姓家奴,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三国时代的吕布,其实在秦汉之际,也有一个人可称为三姓家奴,最早是秦朝将领,后来投降项羽,后来又投降刘邦,最终再次投降项羽。他就是秦朝长史司马欣,而他的下场比吕布更加凄惨,自杀后被刘邦...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郡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幕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人物生平随从周旋孙乾...

甘罗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甘罗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甘罗出场的时候,是秦王嬴政三年,当时的丞相是吕不韦,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甘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甘罗12岁当宰相(上卿)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年少有为最经典的典故。也成为很多家长用来教育自己孩子,激励自己孩子要努力学习,出名要趁早,少年有为的一个鲜活的教材。不过,可能很...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钮祜禄·讷亲是保护过雍正的头等侍卫。一般来说,只要是雍正器重的大臣,乾隆都会拼命打击,比如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是雍正器重的大臣,却同样获得乾隆的器重。不过,虽然如此,最终讷亲又还是被乾隆下令让他自裁。这是怎么回事呢?讷...

年羹尧最后为何是自尽而死?真相是什么?

年羹尧最后为何是自尽而死?真相是什么?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君主,清朝世宗的年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钦点为翰林,后升为内阁学士,从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仕途一路通畅,雍正即位后,将不轻易授人的“大将军”印信授予年羹尧。为啥后来被雍正帝赐予自尽呢?笔者给读...

华覈: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是如何劝谏孙皓的?

华覈: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是如何劝谏孙皓的?

华覈(hé)(219年—278年五月),字永先(唐代《建康实录》误记为永光),吴郡武进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华覈先后担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后因文学而迁任秘府郎,后升任中书丞。孙亮即位后开始与太史令韦昭、薛莹等,编写《吴书》。孙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