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宗才华横溢为什么要靠武斗当上状元?王嗣宗是个怎么样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嗣宗才华横溢为什么要靠武斗当上状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嗣宗在北宋开国不久后,便成为全国乙亥科状元。不过一般状元都是靠动笔获得,王嗣宗不仅动了笔,还动了手,但这又不是考武状元,王嗣宗干嘛要动手呢?这都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出了一损招。当时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结果王嗣宗和另一名考生陈识同时交卷,这让赵匡胤一时犯了难,最后没办法就临时决定,既然文分不出胜负,就用武来决定这个状元的归属。陈识不敌王嗣宗,这个状元头衔自然也就落到王嗣宗手里了。
科举制虽然产生于隋唐两朝,但真正迎来兴盛期的却是宋朝,不仅录取的人数大幅激增,就连应试者的身份、背景也几乎不再限制,以故寒门子弟因考试而入仕者极多,其中不乏有封侯拜相者。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便是这种通过科举实现人生华丽逆转的贫寒读书人。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增加了武举,所以也会有武状元。著名的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当的官。
既然分文举和武举两类,自然就有不同。文举是靠文章,武举自然就要靠武艺了。在北宋初年就有一位状元是靠打架当上的状元,不过这不是在武举的时候,而是在文举的殿试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桩奇葩事。
赵匡胤是以武将的身份当上的皇帝,对于文墨不是太熟悉。这就让本来就不好办的科举成了一件更加头疼的问题。于是赵匡胤干脆就下令谁先交卷谁为状元。到了开宝八年(975年)就出现了两人同时交卷,赵匡胤让两人通过打架定胜负的场景就这么出现了。
且说在这场殿试当中,王嗣宗与赵昌言在同一时间内答满题目并交卷,这让宋太祖很是尴尬,不知道该选择谁来做这个状元。思虑良久,皇帝做出一个近乎荒唐的决定,让王嗣宗与赵昌言通过“手搏”来定输赢,获胜者即是状元。
司马光在他的著作《涑水记闻·卷三》里就记载了这一出:“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不过这个记载却有些失误,因为这里面的赵昌言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才中进士,两人不在同一榜,没机会打。所以《玉照新志》的记载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艺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胜焉,嗣宗遂居之一名,而以识为第二人。”
王嗣宗作为满腹才华的文士,最终却通过格斗的方式当上状元,难免会成为某些人奚落对象,而他对此也极为敏感。“种放以处士召见,拜谏官,真宗待以殊礼,名动海内。後谒归终南山,恃恩骄倨甚。王嗣宗时知长安,放至,通判以以下群拜谒,放小挽垂手接之而己,嗣宗内不平。
放召其诸侄出拜嗣宋,嗣宗坐受之。放怒,嗣宗曰:‘向者通判以下拜君,君扶之而已;此白丁耳,嗣宗状元及第,名位不轻,胡为不得坐受其拜。’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嗣宗怒,遂上疏言:‘放实空疏,才识无以逾人,专饰诈巧,盗虚名。陛下尊礼放,擢为显官,臣恐天下窍笑,益长浇伪之风。且陛下召魏野,野闭门避匿,而放阴结权贵以自荐达。’因抉摘言放阴事数条。上虽两不之问,而待放之意寝衰。”
王嗣宗虽然为人善妒刻薄,喜欢对得罪过他的人打击报复,但在做官期间却是为政严明、政绩卓著。王嗣宗在江浙任职期间的事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王嗣宗“加比部郎中、淮南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徼福。嗣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王嗣宗在政治上是个常青树,历经了三朝皇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可晚年他也贪财。他的结局也是善终,活到了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