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打仗前为什么都要乞求荣华富贵 只因为了避免杀身之祸
还不知道:王翦打仗为何贪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王翦为大秦宿将,此人用兵如神,素善谋略,与子王贲一起横扫三晋、攻齐楚,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列为大秦兼灭六国的更大功臣,深受秦始皇重用。同时王翦还饱谙世故、深谙人心,既能与一干武将称兄道弟,又能同朝廷上的文臣把酒言欢,这些都能看出此人城府之深,然而在得秦王政之托,率六十万大军伐楚之时,王翦却做了一件“傻事”,不仅在出征之际“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还向秦王三番两次请求赏赐金银珠宝,足智多谋的王翦,为何到晚年却如此贪心?
一、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国历史上处死的贪官污吏数不胜数,但王翦却是个例外,当王翦率大军出征楚国之时,“发了疯”地向秦王求田求赏,在班师回朝之际不仅没有因为“贪赃枉法”锒铛入狱,而是摆脱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得以善终,难道说秦王政喜欢贪官不成?当然不是,王翦是个聪明人,而且聪明到令人发指,从他能凭秦王一封书信就可得魏齐之首、采用反间计除掉名将李牧、以“投石取乐”麻痹楚军,大败项燕,可以看出他善于心计,而“贪心求田”也是他故意而为之,为的是生性多疑的秦王能够打消顾虑。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王翦随侍秦王嬴政多年,对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国君可不是一知半解,他知道这个顶头上司生性多疑,自己就算有灭国之功,也只是人臣,哪天国君不高兴了,想找个借口把自己杀了不是小事一桩?因此为了打消秦王嬴政的猜忌,王翦只能故意贪图良田豪宅,“乞求”的哪里是什么荣华富贵,而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啊。
二、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不难发现,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白起、王翦,除了王翦得以善终之外,廉颇郁郁不得志,客死他乡;白起因遭秦昭襄王猜忌,被赐死;李牧中了王翦的反间计,被赵王诛杀,三人的下场怎一个“惨”字了得。而三人如此凄惨的下场,不是因为“君臣相隙”,就是“小人诬陷”,王翦得以封侯赐爵,全是因为战功而得秦王的赏赐,倘若哪天秦王觉得他功高震主,杀了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王翦多请田地,既是为了让秦王安心自己不会带病谋反,也是告诉朝廷之上的奸臣佞臣,自己绝无再进一步的想法,免得自己也受到小人的诽谤而遭遇不测。
偌大的王宫,高高的冕旒遮挡住了秦王嬴政神情冷漠的脸,“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得到君王青睐的年轻将领李信毫不犹豫地说:“不过用二十万人”,而老成持重的王翦权衡一番,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他的谨慎却被秦王当成是“王将军老矣”,不堪重用,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二十万大军伐楚。深谋远虑的王翦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王上已经变得“好大喜功”了呢?于是他权衡利弊后决定归隐故里,一方面是为更受秦王信任的李信“腾位置”,若李信胜了他迟早要让位,不如早早离开;另一方面倘若李信败了,到时候王上还是要来重用自己。果不其然,李信大败,秦王盛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
当秦王嬴政决定重新用王翦为将时,相必他想起来老前辈——白起来了:昔日长平之战,白起立了大功,邯郸城近在咫尺,然而应侯范雎听信小人谗言,忌惮白起的功劳大过自己,于是让秦昭襄王停战,与赵国言和,白起大怒,从此将相失和。当秦昭襄王重新想起发兵攻赵,止步于邯郸时,将营中除了白起,无人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白起居功自傲,不仅不领兵伐赵,还暗语讥讽秦昭襄王,最终被王上赐死。王翦吸取白起的教训,在推辞一番之后答应领兵六十万伐楚,为了进一步打消秦王嬴政的顾虑,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部下不解,问其故,王翦才表示:“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素善心计、城府颇深,不仅善于掌兵用谋,还懂得做人之道,处事圆滑,不仅范雎、吕不韦等人尊敬有加,就连李斯等三公九卿都对他十分尊重。也正是这般查识人心,未雨绸缪,伐楚一战,王翦带走了秦国几乎所有的兵力,同时为了打消秦王的顾虑,在出征前他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如此“自贬”,也正是希望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伐楚大胜归来也不贪功,执意隐退,最终得以善终,能如此识大体、知进退,在那个时代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