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为什么要讨伐董卓?离奇丢了地盘军队和性命
最糊涂的汉末诸侯:坚决讨伐董卓,离奇丢了地盘军队和性命,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尽管风云人物辈出,但只有少数几人能最终走到最后。正如昔日讨伐董卓的十多位诸侯中,所剩下的,便只有曹操一人了。其中有一位诸侯算是最糊涂的,他的军队“离奇”消亡,他的官职“离奇”失去,甚至他本人的性命,也是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此人,便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泰山(今山东泰安)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中,有王匡早期经历的大概记载。与很多名士一样,王匡在少年时期,也曾“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谢承《后汉书》也提到,王匡是名士清流,少时与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是好友。后来王匡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就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做了府掾(同幕僚)。
在何进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中,王匡也曾是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只是后来何进做事犹豫,反而被宦官集团除掉。事情败露之后,王匡便回了老家泰山。不久之后,洛阳城内的局势发生了剧烈改变,朝中大权落到了董卓手中。名士蔡邕做了董卓手下的头号幕僚,因而不难发现,王匡后来被拜为河内太守,也极有可能是蔡邕向董卓提议的。和曹操、袁绍等人一样,对于董卓的拉拢,王匡并没有同意,反而在之一时间内联合袁绍等人响应了曹操等人的讨董号召。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孙坚的部队是盟军的先锋部队,但实际上,王匡在此之前便与董卓有过一场激烈的交锋。据《三国志常林传》记载,在开战之前,王匡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还拉拢了河内地方势力韩浩等人为自己所用,同时他巧立名目,通过敲诈地方豪族来筹集军费。此时王匡的主力部队,全都驻扎在小平津,随时准备渡河进攻洛阳,所以董卓感到了极大威胁。不久之后,董卓采取迂回战术,一举重创王匡。
此战过后,王匡的军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没了。但王匡的失败不仅没有让盟军同仇敌忾,反而让联盟内的的诸侯们看到了董卓军队的强盛,各自有了异样的心思。政治嗅觉敏锐的董卓也察觉到了这一现象,他随即派了五位官员前去游说各路诸侯。对此,作为盟主的袁绍大怒,他命令王匡将其中四名官员下狱处死。在后几人中,执金吾胡母班还是王匡的妹夫。在他临死之前,曾怒斥王匡道:“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独囚仆于狱,欲以衅鼓,此悖暴无道之甚者也。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
据史料记载,王匡接到书信后,还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痛苦。可见王匡的内心,已经充满了矛盾和迷茫。在董卓的有意分化之下,加之联军内部人心不齐,讨董之战最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更加倒霉的是,王匡还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因为后来的河内太守,竟然不知何时变成了张杨。不难想象,王匡在讨董之战中元气大伤,极有可能是被赶出了河内。无路可去之后,王匡只好返回了家乡泰山郡,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名声,又组建起了一支小型军队。这与谢承《后汉书》中的记载,亦是吻合的:“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
不过让王匡没想到的是,自己却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泰山郡位于兖州境内,此时的曹操在陈宫、张邈等人的帮助之下,成功当上了兖州牧。但王匡本人对于兖州境内的局势,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其他小型势力陆续投效曹操之时,王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反而打算和张邈进行联合。但随着曹操与张邈关系的破裂,王匡带领的这一批人马,也自然成为了曹操首先打击的目标。
曹操表面上还需要和张邈等人保持密切联系,但他已经无法容忍王匡在泰山附近的活动,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原来王匡事先杀死妹夫胡母班,已经引起了后者家属的仇视;所以在曹操的引诱之下,王匡最终被胡母班家族消灭、杀死,从此结束了自己稀里糊涂的一生。
总的来说,王匡其实与冀州牧韩馥犯了相同的错误,那就是在自己还没有及时适应突然而来的乱世,最终成为了诸侯斗争中的牺牲品。说到底,此二人忽然从朝中要员转变成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一时还没有适应自己的新身份。从王匡行事来看,他的政治手段也难免不足;同时在处理河内问题之时,王匡也不是很懂得笼络人心。韩馥好歹有自己的明确目标,那就是自保;但王匡却一直稀里糊涂,没有目标也没有 *** ,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