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
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能言善辩,靠一张嘴活活气死王朗,这也成了演义中的经典一幕。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段故事的鬼畜视频,被诸葛亮所说的“厚颜 *** 之人”给洗脑了。那在历史上,王朗真是一位厚颜 *** 之人吗?实际上这只是杜撰出来的情节,王朗并非是被诸葛亮气死,这两人可能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王朗修为也并非是那种被激怒就难以控制情绪的人,想要了解王朗的为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是这样的,在诸葛亮招降了姜维,连下魏国三城后,魏国君主曹睿有点坐不住了,赶忙问手底下的一帮大臣们,谁可与诸葛匹夫一战,击退蜀军。魏蜀征战多年,都知道诸葛亮不好对付,所以此时谁出战谁倒霉。大臣们都一言不发,场面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文绉绉的司徒王朗说话了(放心,他不是要请缨出战),他保举(坑)大将军曹真出战诸葛亮,还说了一个让曹真无法推脱的理由——臣观先帝每用大将军曹真,所到必克。
一听这话,曹真当场就傻眼了,赶忙用“才疏智浅,不胜其职”来推脱。但王朗又发话了,说曹真身为社稷之臣,不可推辞,他还表示愿随曹真一起出征。
此时的王朗,可能早已把自己看做是管仲、乐毅这样的大才了,但曹真就只能暗暗叫苦了,无奈之下,曹真只得拉上郭淮一起去对抗蜀军。
话说到了两军阵前,三人商议退敌之策,这时,王朗又发话了,他说自己一席话便可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对于王朗近期的多次发话,只有这次,让曹真很是高兴,等到两军相迎,曹真和郭淮压阵,王朗乘马而出,点名要与诸葛亮对话。
诸葛亮一看王朗这阵势,必是有备而来,自己也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果然,王朗一开口便说诸葛亮兴兵无名,还以“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来为曹魏政权正名,说曹魏是天命所归,而蜀汉之举属于“逆天理、背人情”,最后还不忘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王朗想必对于自己的这番说辞很是满意,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倒戈,反而以“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反唇相讥。
诸葛亮还说王朗身为汉室老臣,不思安汉兴刘,却助逆贼篡位,实在是天地不容,天下人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死后也没有面目去见大汉的诸位皇帝。
听到这里,王朗气满胸膛,最终撞死于马下,诸葛亮轻松完胜。原本要一席话退敌的王朗却被诸葛亮反杀,不得不说,这样的王朗很逊色。而对于诸葛亮骂死王朗,后人还有赞诗一首:“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王朗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但话说回来,演义毕竟是演义,与正史往往有所出入,真实的王朗可没有这么逊。
1
博学有才,温恭孝义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从小聪明好学,师从当时的儒学大家杨赐。
在那个还没有科举的年代,官吏选拔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王朗却因通晓经书而官拜郎中,出任菑丘县长。但是出任县长没多久,自己的传业恩师杨赐就去世了。王朗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弃官,穿孝服居丧,为恩师守孝。
王朗此举让当地太守深为感动,于是向朝廷举荐王朗为孝廉,但是王朗以守孝之期未满为由拒绝了。
王朗守孝期满后,徐州刺史陶谦举察他为茂才,官拜徐州治中从事。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有人起兵,王朗便与别驾赵显等人以“春秋大义”进谏陶谦,派遣使者进京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谦采纳了王朗等人的建议,天子对陶谦此举很是欣慰,于是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赵显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2
儒雅正直,不卑不亢
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移风易俗,施政得当,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孙策攻取会稽,王朗的下属们认为孙策所向披靡,会稽城很难守住,都劝王朗避其锋锐,弃城而逃。但王朗自认为自己身为汉吏,为皇上保住城邑是自己的职责,所以不纳众言,坚守城池。所向披靡的孙策数次渡水攻固陵,均被王朗击退。后在孙静的计策下,王朗才被孙策击败。
会稽失守后,王朗准备逃到交州,但是船出海到东冶时,遭到孙策追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儒雅正直,且有名望,所以对他只是责问了几声,并未加害于他。他还派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孙策只得放了王朗。
王朗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处境困厄,朝不保夕。即便如此,他还是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做了很多有道义的事。
后曹操向汉献帝上书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曲阿辗转江海,几年后才到了中原。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曹操曾问王朗,孙策其人如何。王朗虽然被孙策打得落荒而逃,但他却公允正直,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以豪杰评价孙策,还说孙策日后必成大器。
3
交锋诸葛,文坛盛事
正史中的王朗与诸葛亮确有交锋,但不像演义中的那样于两军阵前,而是通过书信往来。
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他曾写信规劝许靖等一帮蜀汉大臣归魏,但许靖等人却不予理睬。于是王朗纠集了华歆、陈群等一帮魏国写作好手,联名向诸葛亮发起挑战。
信中以天意为主题,分析魏蜀两国之局势,其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其中萤火虫和月亮、腐草和鲜花等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
诸葛亮收到信后,也回了一篇为蜀汉正名的文章。文中以君臣伦理为切入点,严厉批评王朗等人身为汉臣,却助曹魏篡汉的不忠行为。层层分析,并得出只有汉室正统才能一统天下的结论。两方皆是逻辑清晰、文采斐然。
而王朗和诸葛亮的这次交锋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于是便有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故事中王朗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将朝代更替归于天数轮回,认为天下之主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所以,在王朗看来,“黄巾倡乱,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这些都是大汉气数已尽的征兆,以此引出“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时下危局。
而诸葛亮认为造成此危局的原因,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王朗可以说比诸葛亮看得开明,毕竟桓灵二帝确实非有德之君。
紧接着,王朗以曹氏两代君主的功绩来阐述曹魏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其中“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颇为大气。而诸葛亮选择王朗汉室旧臣的身份予以回击,说他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一功一过”之间,难分胜负,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拿实力来说话。王朗以“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劝诸葛亮倒戈来降。诸葛亮则以蜀汉正统的身份正出师之名,以“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反击王朗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说。双方各有辩词,难分伯仲。
之后又有过多次这样的书信交锋,每次交锋,都堪称文坛盛况,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而王朗于同年去世,两人未曾谋面。
4
曹魏重臣,经学大家
王朗归魏后,深受曹魏集团的器重。曹操称魏王后,王朗执掌魏国律法,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曹丕继魏王后,王朗右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当时魏国已征战三十余年,士兵疲敝、百姓赋重、民生多艰。王朗上书劝育民省刑,详细阐述了魏国国情,希望曹丕为魏国长远发展计,减轻刑狱、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得到了曹丕的大力支持。
曹丕称帝后, 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后王朗多有谏言,且多被采纳。他还曾将自己的职位让出,举贤任用。明帝即位后他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王朗自归魏以后,前后事三位君主,皆对其颇为倚重。后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不仅如此,作为一生致力经学研究的经学大家,他还校注了很多儒家经典,如《周易》《春秋》《孝经》《周官传》等。魏国朝廷还以王朗所著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的标准。曹丕更是以“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来评价王朗。
除此之外,王朗被后人所称道的还有他那独到的眼光。他选中司马氏,将自己孙女王元姬许配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二人生下了司马炎这位一统三国的晋朝开国皇帝。
到了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这个在演义中被活活骂死的人,其一生却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