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温的枭雄兴衰之路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21)281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枭雄是怎样的炼成的?大唐掘墓人朱温的兴衰之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乱世是出身贫 *** 的舞台,他们或勇猛,或谋略过人。若在盛世,他们是底层最不起眼的小民。可时机一旦成熟时他们揭竿而起,吸干衰落的王朝身上的最后一滴血,各自成为一方诸侯。朱温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

朱温的枭雄兴衰之路是什么样的?

朱温出生于一个赤贫的家庭,父亲早死且家中还有弟兄二人。母亲不得不去肖县刘崇家当佣工维持生计。在这样一个条件艰难的家庭中长大,朱温并不懂事听话。反而“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 多厌之。”。因此刘崇对朱温颇为厌恶“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

然而这个出身宋州的小流氓很快就迎来了人生中之一个机遇。乾符二年(875年),关东地区发生了大旱,百姓走投无路,在黄巢、王仙芝的聚集下造反。朱温趁机“乃辞崇家,与仲兄存俱入巢军,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他的悍勇和狡诈帮助他迅速在黄巢的队伍里崭露头角。他先后替黄巢招降了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攻克南阳、左冯翊郡。

正值朱温春风得意之际,他的老板黄巢已然出现颓势。攻下京城后的黄巢日子并不好过,逃到四川的唐僖宗依然有反抗之力,各地的节度使也纷纷勤王。其中以唐将王重荣的实力尤为强大,而朱温所占据的领土正好与王重荣的地盘毗邻,经常被其部下攻打。朱温无奈只得向黄巢求援,可是“表章十上,为伪左军使孟楷所蔽,不达。”再加上眼看着起义军大厦将倾,于是朱温与幕僚定计杀掉监军使严实,举郡投降于唐。

在这一时期的唐朝,地方实力节度使,叛军,少数民族势力之间的身份定位是模糊的。地方势力顶着朝廷的皮阳奉阴违,暗自积蓄势力,伺机而动。而一些叛军则是在实力还未大损时投诚朝廷,卖出个好价钱。

在黄巢覆灭之前,朱温就向王重荣投降,这一举动为他赚足了好处。当时在四川的唐僖宗“览表而喜曰:‘是天赐予也’!乃诏授帝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仍赐名全忠。……三年三月,僖宗制授帝宣武军节度使,依前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朱温通过投降唐军成功洗白,为自己将来逐鹿中原打下了基础。

朱温成为节度使后不断的与其四周的地方节度使发生冲突和战争。公元883年12月朱温领兵到鹿邑,与黄巢势力相遇,朱温驱兵攻击,砍下敌军头颅两千多个,带军进入亳州,兼并了谯郡。886年11月,派朱珍、李唐宾袭击并占领了滑州。887年5月占领曹州,攻陷濮州。889年击败自己的老对手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趁机夺取了蔡州。一直到公元902年朱温实际上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连唐旧都长安也被他纳入领土范围内。随着地盘的扩大,愈发扩大的是朱温的野心。

公元903年,朱温从李茂贞手中迎回皇帝唐昭宗。为报答朱温,昭宗诏令封其为守太尉、兼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增加食邑三千户,实食封四百户,又赐予“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名号。可是君臣实力的失调使得双方很快互相猜疑进而因是否迁都洛阳一事爆发矛盾。终于,公元904年8月朱温派蔡玄晖带军士入宫,将昭宗杀害。朱温趁机907年迫使唐哀帝禅让帝位,国号称梁,年号开平。

至此,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落下帷幕。可是唐朝的破灭不意味着国家的统一。在北方,曾经被朱温埋伏险些丧命的沙陀人李克用见朱温灭唐,就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朱温争霸。节度使王建以四川为根基建立前蜀,定都成都。 许州人马殷以湖南为地盘建立了南楚。而节度使杨行密的后代则称霸于扬州附近建国吴国。此外北方有灵武、定难、卢龙节度使和南方许多小型地方割据势力。五代十国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朱温即位后立即对北方的后唐开战,其争夺重点在河北地区。双方就滁州、魏州等地征战数年,各有胜负。战争一直拖到乾化二年(912年)。亲征河北使得已经61岁的朱温身体愈发虚弱。朱温意识到自己的衰老,于是着手确立继承人的事情。由于长子郴王朱友裕早卒。朱温对于养子博王朱友文:“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对自己的亲骨肉朱友珪和朱友贞观感却很一般。然而这种宠爱是有原因的。

自朱温的贤妻张皇后去世后,“帝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因为朱友文的妻子更讨朱温喜欢才对他那么中意。朱友珪心里开始不平衡。再加上“友珪尝有过,帝挞之,友珪益不自安。”于是趁着皇帝病危准备将朱友文召回托付大事的时候,易服微行进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以情告之。勍亦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被诛,惧不自保,遂相与合谋。”二人带着五百多士兵埋伏于皇宫,在夜深的时候发动。朱友珪的仆夫冯廷谔用刀刺朱温肚子,刀刃都穿透到了背部。朱温死后,朱友珪将他的尸体用毯子裹起来埋在皇宫里,秘不发丧。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随着朱温陨落的还有梁的国运。很快,因为朱友珪与朱友贞围绕皇位放入争斗,梁国力尽耗。终于,公元923年被老冤家后唐所灭。

朱温身为小人物崛起于乱世,拥有着小人物独有的狡诈,阴狠。他可以动辄以天气原因屠杀俘虏三千人,也会因察觉李克用的潜在威胁性而悍然伏杀。可是朱温更缺乏一个掌权者应有的忍耐和自律。在迎得皇帝后,本应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吞并削弱各个节度使,待时机成熟时再改朝换代。可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就提前发动政变。梁成为新时代的开启者更成为了出头鸟,优势变成劣势。再加上朱温没有处理好家庭问题,荒淫儿妻,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9/85223.html

“朱温的枭雄兴衰之路是什么样的?”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一个清朝皇帝拜一个前朝的开国皇帝,只是为了收买民心这么简单吗?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身亡,明朝宣告灭亡。四月底,李自...

同安公主:见证了三个政权的更替,也得到多位皇帝的善待

同安公主:见证了三个政权的更替,也得到多位皇帝的善待

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八十六岁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唐朝的同安公主就是其中之一,她历经北周、隋、唐三朝,见证了七次皇帝退位、八位新皇登基,可谓是当时的活字典、老祖宗。大唐开国后,皇室宗亲的身份也都水涨船高,同安公主既不是李渊的女儿,也不是李世民的女儿,而是唐世祖李昞和元贞皇后独孤氏之女,是李渊...

有哪些与姜夔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姜夔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曾著《大乐议》宁宗时献于朝,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其中《白石道人歌曲》是其自度曲附有旁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轶事典故...

宇文赟是位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宇文赟是位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宇文赟,南北朝时期北周第四位皇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有道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宣统皇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无数次向我们证明一个道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治理国家一定要施以仁政,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为人民服务...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项羽自刎乌江记叙的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很多人至今为项羽痛惜不已。因为项羽一生无敌,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唯一的一次失败,也就是垓下之战。而垓下之战,虽然刘邦军团(包括韩信、彭越、英布及刘邦自身的军队)用三十万大军围攻项羽的十万大军,其实,如果项羽与刘邦军团拼...

李世民在死前并没有处死武则天,是因为什么?

李世民在死前并没有处死武则天,是因为什么?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有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唐王李世民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妾,既然成了夺他李家江山的人。武则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正统女皇帝,在李世民之后,没有被殉葬,反而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私通,直...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历史上的阴丽华是什么样的人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历史上的阴丽华是什么样的人

还不知道:正史中的阴丽华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武元年(25年)十月的一天,阴丽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刘秀,她飞扑到刘秀身边,却突然发现刘秀身边坐着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怀中还抱着一个婴儿。她顿时肝肠寸断,却又不得不忍痛向丈夫和女子行礼:陛下……后...

评论列表

红月
红月
1个月前 (10-13)

根据相关法律,这个问题不予以回答,您可以问我一些其它问题,我会尽力为您解答。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