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猛将死后被奉为神仙,为何百姓都争着供奉?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关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提起“圣人”这两个字,很多人之一个想到的就是文圣孔子,此外还有一个人在民间与孔子其名,这个人就是“武圣”关羽,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清楚,论谋略关羽远不及诸葛亮司马懿等人,论武力也不如吕布勇猛,那么为什么武将当中只有关羽流芳百世,脱凡入圣呢?
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影响着整个封建王朝,历朝历代都倍加推崇,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供奉孔子的文宣王庙,实际上供奉关羽庙宇规模更大更多,现代学者认为关羽身上凝聚出现的忠、义、仁、勇、信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缩影,是浩瀚华夏之魂的的体现。
早年间关羽跟随一无所有的刘备,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崭露头角,引来众人侧目,曹操不止一次邀请关羽加入自己的阵营,但是关羽始终如一,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因为心高气傲而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荡气回肠,死后更是被逐渐神话,成了众多宗教信仰争相供奉的“神灵”。
知名学者田海曾深入的研究过关羽的生平,出版《一个失败英雄的宗教后世》,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掀起了轩然 *** ,深刻的解读了关羽为何被世人推崇,逐渐封神的由来,现如今各地有25000多座关帝庙,封号也从“壮穆候”到“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足足24个字,关羽正式脱离肉体凡胎成为“关圣大帝”,对此人们认为是文学作品的过度渲染所致,实际上田海教授却认为人们过于高估了文字的影响力,他认为关羽之所以被众人推崇,更多的还是人们口口相传所致。
这里就不得不提宗教思想的影响,田海教授列举了中外学者对关羽的研究成果,发现绝大多数的素材都取自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部文献是产生“关羽崇拜”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为何田海得出的结论却与之相反,在他看来这些研究结论归根结底都走向两个方向。
首先就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说到这里在人们印象中,关羽似乎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传教者为了宣扬教义的手段而已,实际上很多佛教寺庙中也供奉着关羽的神像,原因是隋唐时期,智顗高僧超度关羽亡灵,让他成了佛家弟子,后来玉泉山大同禅寺将关羽封为护法迦蓝,关羽成了佛教众多神灵中的一个。
实际上最初的崇拜思想位于关羽死亡之地,而佛教寺庙大多建在深山当中,两者并没有很大关联,除了这方面影响之外,就是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几乎在所有的史籍与文学作品中,关羽都是一个光辉的正面形象,人们从中看到了真正的英雄。
但是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想没想过,古代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阅读率也是如此,想来《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在当时真正阅读的人并不是很多,阅读能力限制了书本的流通,自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关羽的概率也小了很多。
此外调查发现北方的关帝庙要远远对于南方,规模上也更大,而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的生活水平更高,文化水平也超过北方,如果按照这种观念来说,南方的庙宇应该更多才是,而调查表明恰好相反,说明这种假说不成立。
对此田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佛教当中把关羽当做护法迦蓝,但是关羽的身份并不是,这种观念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除此以外关羽与佛教之间的联系很少,当然不只是佛教,关羽也被道教推崇,关羽在道教中的形象则是财神。
实际上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与关羽之间的联系都很牵强,几乎都在“关羽崇拜”思想后期形成,这些都是崇拜导致的结果而非来源,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才是关羽封神的原因呢?
相比大家都知道了,综合来说“口口相传”才是最终原因,古代大多数的故事都靠传说流传下来,例如沿海地区的“妈祖”,这些崇拜现象都离不开人们的口头文化,当然口头文化也与书本脱离不开,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搜集了许多资料,其中不免一些传说故事,此外作者往往也是将口头叙述转为文字加工,这也是书籍产生的过程。
关羽身上的“忠勇”与儒家学说崇尚的“尊君”都成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武器,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关羽逐渐被神话,尤其是明清时期,关羽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关羽的推崇也影响到了东南亚地区,总之关羽死后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也算是绝无仅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