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错荐险些酿成大祸,为什么曹魏之还是信任和尊重他?
钟繇错荐险些酿成大祸,为什么曹魏之还是信任和尊重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曹操本人相貌不啥地,但他部下却有不少才貌双全的人,比如荀彧、崔琰、钟繇等。荀彧和崔琰我们之前曾谈过,不再多说,本文所要说的主人公是钟繇。
1、天生贵相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自小就相貌不凡,聪慧过人。
关于钟繇的相貌,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年幼的钟繇随叔父钟瑜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士。相士看到钟繇的相貌,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叔父钟瑜起先还不以为意,但走出不到十里路,钟繇就被突然受惊的坐骑掀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这才相信相士的话,以为钟繇真是天生的贵人,从此不惜余力培养钟繇。
2、功如萧何
成年后,钟繇通过举孝廉任尚书郎、阳陵令,后因病离职。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时,钟繇接受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取兖州后,希望与朝廷建立联系,便派使者去长安。李傕、郭汜等认为,曹操此举别有用心,打算拒绝曹操的请求,后来在钟繇的劝谏下,李傕和郭汜才答应与曹操建立联系。
与朝廷取得联系,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为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础,影响重大。而在此过程中,钟繇是帮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经常向曹操推荐钟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准备与袁绍大干一场时,就推荐钟繇为侍中,兼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全权委托给他。
这一任命,既是曹操对钟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对钟繇忠诚度的认可。当然,钟繇也没有辜负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达长安后,便立刻写信给马腾和韩遂等人,陈述利弊祸福,并最终说服马腾和韩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为人质,从而稳定了关中地区,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与袁绍对峙解去了后顾之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钟繇还给曹操送去了两千匹战马。这些战马,对曹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曹操实施机动作战、火烧乌巢等战术成为可能,对曹操赢得官渡之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将钟繇视如萧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您送来的马匹正是部队急需,关右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您的功劳。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草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您的功劳相当。”
3、大义灭亲
在负责镇守关中期间,钟繇尽己所能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比如,鉴于洛阳屡遭战乱,人口锐减的实际情况,钟繇招纳逃亡之人回到洛阳,设法将关中民众迁徙到洛阳,如此经过数年经营,洛阳户口又逐渐得以充实。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讨马超,后勤无忧,便得益于钟繇充实洛阳人口的举措。
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员,除了负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职责外,自然还负有维护一方安定稳定的职责,因此,钟繇有时还得率兵去平定叛乱。
建安七年,南匈奴单于在平阳作乱,钟繇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却未能攻下。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也抵达河东。
这位郭援,乃钟繇的亲外甥,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又带有大量的军队,很不好惹。所以,许多将领主张放弃包围南匈奴单于,暂时撤离。但钟繇认为此时千万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强盛,关中地方将领必会暗中与其勾结,他们之所以还不敢公开反叛朝廷,是因为顾忌钟繇的威名。如果钟繇此时率军撤离,那么不仅关中地方将领会反叛,甚至连关中的老百姓也会跟着反叛,到那时,朝廷军队就将无处可去,所以,此时决不能向敌人示弱。
其二、钟繇认为,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必定会轻视朝廷军队,渡过汾河扎营。所以,朝廷的军队如果能够抓住战机,趁郭援军还没到对岸时发动突然击袭,定可大获全胜。
后来的事实正如钟繇所料,郭援到后,果然不听众人劝阻,率众渡汾河。钟繇于是发兵半渡而击,将其打败,郭援也被马腾部下将领庞德斩杀。
战后,钟繇见到郭援的首级,痛哭流涕,庞德赶紧向他谢罪,钟繇抹去眼泪,说:“郭援虽是我外甥,但他是国贼,你何须谢罪呢?”这充分体现了钟繇在“大义”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体现了钟繇对曹魏够忠诚。
4、错荐一人
由于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时,曹操任命钟繇为大理,专门负责刑狱等司法工作,后又升迁为相国。
然而,正所谓“福兮祸所伏”,就在钟繇深受曹操器重,个人事业顺风顺水之时,却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点连命都没了。而让钟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则是因为他曾给曹操推荐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魏讽。
魏讽颇具智谋,能说会道,口才极好,且很有蛊惑力和煽动性。后世有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魏讽此人极有可能是刘备或关羽安排在曹操身边的卧底。但在魏讽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钟繇哪里能知道啊?相反,当时的钟繇认为魏讽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曹操了,并任命其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趁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对峙、关羽率军围困樊城之机,暗中联络王粲的两个儿子、刘廙的弟弟刘伟、张绣的儿子张泉等人,又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配合刘备关羽,袭击魏都邺城。
但在关键时刻,陈祎却心生恐惧,向留守邺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于是果断展开大清洗,扑灭了这场正在酝酿中大暴乱,遭此牵连而死者有数千人之多。这就是三国历史上的“魏讽事件”。
5、瑕不掩瑜
魏讽是钟繇所举荐的人,魏讽图谋叛乱,钟繇自然难辞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终并没有怎样为难钟繇,只是罢免了钟繇的官职。而且,仅过一年,已成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钟繇为大理,之后,曹丕称帝,改任钟繇为廷尉,封崇高乡侯。黄初三年,曹丕任命钟繇为太尉,封平阳乡侯,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为曹魏三公。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迁钟繇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亲往吊唁,谥号曰“成”。
钟繇错荐魏讽,差点酿成大乱,实为识人不明,为何还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与敬重?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并不在于钟繇天生贵相或对曹魏的功劳有多大,而是在于钟繇对曹魏够忠诚——否则,曹操就不会逼死荀彧,曹丕就不会逼死于禁——这份忠诚,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来,显然是无价之宝,是他们眼中的“瑜”,至于钟繇错推魏讽,那不过只是美玉上的一点点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