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失荆州是大意吗?背后原因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世人论及三国,多将荆州之失归罪于关羽的“大意”,对其口诛笔伐,横加指责,甚至有人说“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说关羽愚蠢我绝对不敢苟同,说其可悲,我认为却是恰如其分。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他为荆州赔上了性命,还要无端背负一个沉重的罪名。一场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战役的失利,仅仅让关羽一人背锅,实在难以服众,用简简单单“大意”两个字来论断,也显然有失偏颇。
一、荆州之失:关羽从巅峰跌落谷底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汉中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尽,刘备集团又在东线吹响了襄樊之战的号角。此次战役的目的是拿下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与新夺得的汉中、东三郡连成一线,从而将与曹魏的分界线整体向北推进。这场大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之一阶段。关羽进军襄樊,派偏师将魏将吕常围困在襄阳,自已率主力攻击樊城守将曹仁。曹操派于禁和庞德率七军驰援襄樊,和关羽形成对峙。
第二阶段。八月,连绵不断的秋雨导致汉水暴涨,洪水泛滥,关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水淹七军,全歼曹魏援兵集团,于禁被俘虏,立义将军庞德被杀,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这一胜利在曹魏内部引起了剧烈震动,许都南部多地民众起事响应,关羽威势达到顶点。
第三阶段。十月,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增援樊城,继而增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加强给徐晃,与关羽展开激战。与此同时,孙权和曹操达成秘密协定,派吕蒙偷袭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公安,守将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
第四阶段。关羽听闻荆州有失,放弃围攻襄樊南下回援,被吕蒙设计瓦解军心。在孤立困穷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继而被擒杀于临沮章乡。
从战役进程来看,前半程关羽表现相当神勇,逼得曹仁差点弃城逃跑,曹操几乎要迁都避其锋芒,可以说关羽军事生涯的成就在这里达到了更高点。然而,就当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风云突变,孙权的介入使战局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关羽一下从神坛跌落凡尘,从巅峰坠入谷底,落了个失土殒命的悲惨结局。
二、荆州之失的两大关键原因
不难看出,导致关羽兵败失荆州的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东吴孙权的背盟,二是傅士仁、糜芳的临阵叛变。如果不是孙权在背后捅刀子,关羽可以进退自如,胜则可以攻下樊城,完成战役目的,败则可以退守江陵,恢复战前的原有态势。如果不是傅士仁、糜芳的不战而降,凭借江陵坚固的城防、险要的地势和充足的物资储备,即便关羽在魏吴夹击下遭遇惨败,也不至于一点儿退路也没有,至少不会全军覆没。
很多人常把孙权背盟和傅、糜二将叛变的责任推在关羽头上,成为他“大意”的一个罪证。依据是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拒婚骂使激怒了孙权,破坏了吴蜀的联盟;失和于僚属,斥责傅士仁、糜芳,导致二将心怀畏惧而选择投降。其实,这种论调未免过于浅陋。
首先,荆州是吴蜀之间冲突的焦点,东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规划,和刘蜀“跨有荆益,北伐曹魏”的战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此次偷袭荆州是东吴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早在鲁肃还在高唱“孙刘友好”的时候,东吴高层就已经秘密达成了武力袭取荆州的共识。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无论关羽拒婚骂使也好,联姻和亲也罢,都阻挡不了东吴偷袭荆州的步伐。此前孙权向刘备“进妹固好”,成了刘备的大舅哥,照样趁妹夫入川的时机侵夺了荆南三郡,如果不是曹操兵临汉中,刘备担心益州有失,亲戚之间难免会爆发一场生死血战。此次孙权向关羽提出结亲之议,无非是故技重施,想以此麻痹关羽,掩盖其偷袭荆州的企图。此时距离上次翻脸不过数年,关羽又岂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拒婚骂使,不过是直截了当地揭穿了孙权的虚假嘴脸而已。
其次,关羽固然有“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缺点,但这只是其性格和修养的缺陷,和同僚不睦,说到底也是私交上的问题,不能和国家大事混为一谈。曹魏的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的私下的关系“皆素不睦”,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但在面对孙权大军的时候,人家却能放弃个人恩怨,同仇敌忾,创造了八百人大破十万人的经典战例。傅士仁和糜芳却没有“五子良将”的觉悟,私事和国事傻傻分不不清楚。说到底他们献城投降还是因为自己后勤保障不力,害怕受到问责。而关羽申斥他们,声言“还当治之”,是严明军纪的正当举措,自然无可厚非。
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工作能力不足,却还要领导高看自己一眼,履职不力受到批评就裹挟资产跳槽,究竟是傅士仁、糜芳因私废公卖主求荣的行径正确,还是关羽严于治军的做法错了?很显然,将傅、糜二人叛降归咎于关羽的压迫是滑稽可笑的。
三、关羽防备东吴不大意
傅士仁和糜芳的叛降,确实出乎关羽的意料,而孙权背后打黑枪,关羽却早有严密的防备。正如《亮剑》中李云龙“防的就是这个友军”,不敢把侧背安全交给楚云飞一样,关羽对孙权这个“友军”也十分警惕。襄樊大战之初,关羽并未倾巢而出,留下了重兵以防东吴偷袭。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后期关羽改变部署,抽调留守部队增援前线,也并非麻痹大意轻视陆逊,而是前线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不得已而为之。襄樊之战开始后,曹魏方面陆续四次增派兵力:之一次,于禁、庞德率七军增援;第二次,徐晃从宛城出动解樊城之围;第三次,将殷署、朱盖率十二营配属徐晃;第四次,抽调合肥前线的张辽驰援襄樊。而且,曹操本人也亲率大军屯驻摩陂,随时接应襄樊前线。反观关羽方面,自始至终还是出师时那点兵力,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补给,在兵力吃紧时请求东三郡的刘封、孟达支援,却遭到拒绝。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荆州守备部队,所以抽调守备兵力也是无奈之举。但尽管是这样,他对东吴的防备一刻也没有松懈过。后人评说关羽轻视陆逊,多是依据《三国志·陆逊传》中吕蒙与孙权的自说自话“而(逊)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并没有关羽小瞧陆逊的任何言语和行动的记载。
相反,从关羽的实际部署中却能看出他对陆逊的重视。首先,关羽在和东吴接壤区域,沿江设置了大量“屯候”(即观察哨)和烽火台,以便出现情况时能够及时用烽烟传递警报。其次,关羽只是“稍撤兵以赴樊”,抽走的是一小部分兵力,大部还是留驻防备东吴。如果真如后人评论的那样,关羽麻痹大意,撤走了防守部队,那么吕蒙偷袭荆州时为什么不趁虚长驱直入,相反还要费尽心思潜形匿迹,来一出“白衣渡江”呢?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别人存心算计你的时候,任凭你如何千般设防,难免百密一疏,最终防不胜防。关羽在荆州安全问题上时时如同履冰之狐,谨小慎微,最终还是落入孙权的圈套。所谓的“大意失荆州”其实是以成败论英雄,穿凿附会地为关羽扣上一顶大帽子。作为镇守的大将,荆州丢失关羽固然难辞其咎,但他的失误绝非是“大意”,责任也绝不能推给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