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末汉初期间的三大名人 他们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0-25)240

司马迁一部《史记》便写下了五帝到武帝的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这部史书中,越古则越简略,越靠近司马迁则越详细,光是秦末汉初出场的人物和各人物所占篇幅,就远超秦之前近三千年的历史。

秦末汉初出场的人物众多,以致于我们总是把目光锁定在最灿烂的几个人身上,项羽、刘邦、张良、韩信,但如果我们把以皓首穷经的心态打量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我们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本该十分灿烂,但却在刘项张韩光芒四射的天空下转瞬即逝,能力被大大低估了。

①陈馀。

《史记》中,陈馀和张耳合传,二人原是生死之交,后竟成一生寇雠,张耳夺去了陈馀的兵权,陈馀借兵推翻了张耳政权并向刘邦索要张耳人头,张耳借刘邦的兵马、粮草,在汉将韩信天才的指挥下,一举除掉陈馀,再次成为赵地的主人。

提到陈馀的失败,人们往往把他的失败归咎于不采纳将军李左车的建议,从而认为李左车比陈馀高明。

这是典型的结果论,因为陈馀失败了,所以陈馀就蠢,给陈馀上建议的李左车就高明,如果长途跋涉的韩信最终没能战胜陈馀呢,你们还会说陈馀蠢吗?

事实上,仔细看井陉之战开战前陈馀说的话,我们必须承认,陈馀其实比李左车高明。

陈馀说,韩信率领号称几万实际只有几千的队伍,长途跋涉地来打我,我坐拥二十万的赵军,竟然还要靠埋伏的法子来拦他韩信,其他诸侯会怎么看我?其他诸侯一定觉得我没本事,纵使我赢了韩信,其他诸侯也一定会找理由来打我,到那时,我还有那么方便的地形打伏击吗?

显然,陈馀思考的点不在一仗的成败,而是着眼于天下大势,寻找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倘使陈馀靠真刀真枪地和韩信打,一战而胜,结局必如陈馀说的那样,其他诸侯肯定不敢随便找个理由便来打他陈馀,陈馀也就能保证赵地的长治久安了。

事实上,项羽通过巨鹿之战,一跃成为天下共主,靠的是勇猛,而非狡诈。巨鹿之战后,每个诸侯都知道,项羽是惹不得的,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谁都不是项羽的对手。

陈馀知道自己没有项羽这般实力,但陈馀也想借鉴项羽在巨鹿之战上的经验。

可惜,韩信太过天才,陈馀失败了。否则,陈馀劝导陈胜的言语、陈馀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陈馀在巨鹿之战后的垂钓、陈馀借兵平定赵地的果敢,都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秦末汉初期间的三大名人 他们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②宋义。

《史记》中的宋义,只有寥寥的几行文字罢了。

到某问答平台上以宋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陈思成电影《唐人街探案二》中的宋义,而非秦末汉初的那个上将军宋义,可见在今日读者心中,宋义的分量。

秦末汉初的那个宋义,刚一出场,便向楚军中的实权派人物项梁进谏,建议项梁重视对手章邯,但项梁不听,于是宋义便去出使齐国,出使的路上遇到齐国的使者,奉劝前去见项梁的齐国使者慢些走,如此放能不和项梁死到一处。

齐国使者听了宋义的话,捡回一条命,而后便在楚国国君楚怀王熊心面前推荐了宋义,宋义和楚怀王见面后,直接被提拔成上将军。

能一下子成为上将军这种操作,整个秦末汉初,也只有宋义和韩信两人做到了,若非时运不济,被项羽所杀,或许宋义也能像韩信一样,上演一系列的传奇。

当时,宋义奉命北上救赵,但却在安阳停留四十六天,因为宋义已经被项羽杀死,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宋义的真正考量,但从宋义之子宋襄将到齐国出任相国一事来看,宋义北上救赵的大招当是联齐。

倘使齐楚真的结成同盟,一并救赵,即使没有项羽的勇猛,解巨鹿之围也是大概率事件。

可惜,项羽的屠刀,使宋义的计划全盘落空,齐楚继续仇视对方,刘邦也趁项羽意图灭了齐国的当口挺进项羽的都城彭城。

秦末汉初期间的三大名人 他们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③卢绾。

在某个问答社区中,看到一个问题,题主大概的意思是,跟随刘邦一起从沛县起事的乡亲老铁那么多,为何只有卢绾一个成了异姓王。

看到问题后,我又浏览了一些回答,我见到一些具有达人称号的答主回答说,卢绾没什么本事,但和刘邦关系好,深得刘邦信任,刘邦就是要封一个没本事但信得过的人为王。

这种看法未必低估了卢绾。

因为卢绾晚年叛汉,投靠匈奴,所以《史记》中关于卢绾的记载特别简略,但从《史记》、《汉书》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卢绾应当是很有能力的。

首先,卢绾曾和刘邦一起读书,并跟刘邦四弟刘交一起,经常和刘邦商谋隐秘事,由此可见,卢绾的脑子很好使,鬼点子多,计谋过,完全可以充任谋臣的角色。

其次,卢绾在刘邦入主蜀汉时的官阶便是太尉,刘邦称帝后便被封为长安侯,能在革命初步成功时便成为武官之首,肯定不可能只靠跟主公的交情,沛县起事的那么多人中,就一个卢绾和刘邦有交情吗?如果卢绾只靠交情便成为武官之首,其他人会服气吗?既然能让其他武官服气,说明卢绾的军事能力不差。

再次,卢绾能在楚汉相争的末期独自领兵,深入项羽的腹地,说明他的统兵能力远超周勃、樊哙等人。

最后,卢绾在跟随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或许是所有武将中最多的。在《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当群臣知道刘邦想立卢绾为燕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

群臣的话或许有水分,但水分肯定不多,卢绾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的异姓王,当然跟他是刘邦的铁哥们有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靠他的个人努力和个人能力,如果卢绾能力不行,为什么投降匈奴后依旧被封王?

秦末汉初期间的三大名人 他们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汉书·楚元王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10/91098.html

“秦末汉初期间的三大名人 他们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的相关文章

公孙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与秦朝之间有何瓜葛?

公孙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与秦朝之间有何瓜葛?

公孙衍,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在人们的印象中,与张仪作为政治对手的人是苏秦。还有人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都曾一起就读于鬼谷子的门下。不过,据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也就是说,...

司马繇:西晋宗室大臣,专权擅势,招致执政官司马亮猜忌

司马繇:西晋宗室大臣,专权擅势,招致执政官司马亮猜忌

司马繇(?~304年9月18日),字思玄,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琅琊武王司马伷第三子,晋元帝司马睿叔父,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外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博学至孝。初封东安郡公,授散骑常侍。参与诛杀权臣杨骏,屯兵云龙门有功,...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一生数次游历江南,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他赴金陵应试,指点江山纵论天下的豪情及才华横溢的名士风度令江南士人折服。从而名列明末“四公子”,并被推为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江...

胡美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是怎么死的

胡美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是怎么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 ,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有记载,朱元璋岳父胡美因私自入宫见女儿,结果因触犯“入乱宫禁”之罪,被朱元璋满门抄斩。细想想老朱这事儿是不是做得有点绝?还原历史,真相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一、朱元璋的岳父胡美,乃是有功之臣学习明朝历史大家知...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唐玄宗李隆基,中国唐代皇帝,712—756 年在位。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大唐开放之遗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个痴情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却独痴三人,更专情一人。一、杨家有女初长成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宦门世家,她天生丽质,再加上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得她有一定的文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