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狄青是什么人?因犯罪从军而成名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真正的狄青:因“犯罪”从军而成名,也因它倒在宋朝的朝廷舆论中,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西夏、自立为帝。当消息从苍茫的西北传至富庶的关中后,宋仁宗当即下诏征讨西夏。于是这般,北宋的边境线上又燃起了一段新的战火。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松散的宋军一如之前数次大战那般——被敌军轻易击溃。连战连克的西夏军队对此始料未及,很快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由此,在战事爆发后,一些看守粮仓的西夏士兵根本没有认真当差。他们不是在喝酒吹牛、就是在打盹。
终于有一天,粗狂的西北原野上一片寂寥,只有远处传来的依稀马蹄声。这些漫不经心的士兵还以为是哪队西夏骑兵巡逻经过,但马蹄声却越来越靠近。当他们终于回过神来时,一队北宋骑兵已经杀入营寨。这当中为首的人一手牵着马缰绳、一手举着火把,熊熊火光映照着他冰冷的脸庞。当粮仓上的火焰渐渐燃起时,也照映出了这个人的模样:披散的长发下,遮掩着冷冰冰的面具,幽幽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
这个披头散发、带着面具冲锋的人,让人不禁想起兰陵王在世。但此时是赵宋一朝,不免让人觉得时空交错。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的得力战将:狄青。虽二者均是一代铁面战将,但他们带上面具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一、疤痕
狄青出生在一个很贫寒的家庭,家里要养的小孩也不仅仅是他一个。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和别人打架斗殴,被告到官府去了。他的父母想让哥哥留下来为家里干活出力,于是让还没有劳动能力、只会消耗粮食的狄青去给哥哥顶罪。就这样,无辜的小狄青成了罪犯,还在脸上刺下了象征着罪犯身份的纹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在冲锋陷阵时,会带上自己独特的面具
在北宋一朝,犯罪之人多半是刺配充军。给兄长顶锅的狄青,便这样披上了军服,投身戎马。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骑马射箭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很快便学会了如何战斗,成为了一个弓马娴熟的战士。于是,他被选入御马直,成为了宋朝精锐骑兵的一员。
后来正是在马背之上,狄青之一次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宝元年间,西夏的李元昊起兵称帝,宋廷下令讨伐。狄青便是被征召去往边疆的勇士之一。当时前线的战况不容乐观,宋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士气低落。在屡屡吞下败绩的宋军里,唯独狄青领着一帮人马冲锋陷阵。
二、留下疤痕,为报国志
在对西夏作战四年,狄青大大小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纵使数次被乱箭射中负伤,但依然冲杀在战场的之一线。在这四年里,他焚烧了西夏好几万石粮食,俘虏了接近六千名西夏人,消灭了许多作乱的部族。最重要的是,他给西夏人留下了最可怕的印象:披头散发、青铜面具。这两样东西伴随的狄青的名字,夜夜造访西夏士兵的噩梦。
战胜西夏人之后,狄青在北宋朝内也广为人知。当时北宋官员中,不少身居高位者都非常欣赏狄青。尹洙、韩琦、范仲淹都曾对他赞赏有加。当然,最让狄青自豪的,是宋仁宗对他的肯定。
宋仁宗听说闻狄青的战功后,多次召见他讨论军国大事,还破格提拔这位边关小将至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有一次,宋仁宗劝狄青洗去面上的刺字,这让狄青备受感动。这说明宋仁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看轻他,反而根据他的战功不拘一格用人才。他于是跟宋仁宗说: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三、疲惫之师,照胜不误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狄青自然是更努力的报国。当时的北宋可谓内忧外患,不仅北方边境频频被骚扰,南方腹地也起了动乱。皇祐年间,南方的蛮族侬智高起兵称帝,在岭南一带大肆破坏,狄青奉旨前去参与平叛。在这里,他再一次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职责。
南蛮之地的士兵大多民风彪悍、打起仗来勇猛过人,加上北宋禁军千里迢迢赶来、疲惫不堪,接连被敌军击败。还有一些将领急不可耐地擅自出击,结果只是白白增加伤亡。
面对这样的局面,狄青是怎么挽回士气的呢?在《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中,记载了狄青的战例。
却说狄青知道南方的士兵大多有迷信的习俗,于是狄青决定利用这一点来提高士兵的士气。他找来一百枚制钱,当着全军的面对天祷告,如果这次出征能够胜利的话,就让这些制钱全部钱面朝上。随后一洒,士兵们去数,果然都是钱面朝上。
于是狄青命人用铁钉把这些制钱都钉在地上,用布覆盖,等战胜敌人再来收回。士兵们上到战场,个个如有神助,很快就击败了敌军。待他们回来之后才发现,那些制钱是狄青命人特别铸造的,两面的图案都完全相同。
狄青是不是真的有用这种 *** 来转危为安呢?事实依然存疑,更可靠的说法是,狄青先让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修整了十天,然后趁蛮兵放松警惕之时,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昆仑关,大败侬智高的军队,斩首数千,侬智高本人也疑似死在了乱军之中。
四、因舆论郁郁而终
狄青虽然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结局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由于他是犯人出身,在朝中受到了不少官员的白眼。出生行伍的他官至枢密副使,更成为了谏官们忌惮的催化剂。于是,一封又一封弹劾的奏折送到了宋仁宗桌上。此时的宋仁宗不可能充耳不闻,亦不可能为了一介武夫与满朝文官爆发矛盾。因此,当狄青被淹没在满朝文臣的谩骂声中时,他没有能及时帮助他脱离舆论的漩涡。
大量的中伤,加之因洪水搬家一事,使得狄青最终被调离京城。郁郁不得志的他,一病不起。史书上记载他嘴发毒疮,就此溘然长逝。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郁郁而终的境地,实在是让人扼腕痛惜。
狄青的一生既是传奇,也是悲剧。虽然他最后因为封建官场的黑暗而不得志,但他热忱报国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他不单单能感动宋朝百姓,也能感动后人的。他的故事启发着我们:大丈夫不论身居何位、家世如何,都可以而且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恰如同处宋朝的陆游所语: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