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虎之首刘瑾是什么结局?作威作福走向灭亡!
八虎之首刘瑾:横行朝野的成“立皇帝”,作威作福走向灭亡,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封建社会时期,素有“后宫和宦官不得干政”的条例,后宫干政,其弊端是外戚掌权,国家便面临外戚夺权篡位的危机;而宦官当政,亡国灭种将不久矣,东汉亡国便是典例。而近千年来,谈起宦官霍乱朝廷,当属明末,而论及以谁为最,当属魏忠贤与刘瑾,历史君今天便与大家谈谈刘瑾,当权五年,明朝吏治不清,明朝亡国的隐患早已埋下。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为人处世圆滑,比较会来事,反应也快,深受主子的喜爱。明武宗为太子时,刘瑾就跟着武宗鞍前马后,随着明武宗登上皇位,刘瑾地位飙升,很快做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居于高位,刘瑾欲望膨胀,他一边引诱武宗沉迷于淫逸之中,一边趁此机会逐步把持朝政。刘瑾乱政期间,朝中直言进谏者,无一不被他当做绊脚石,伺机除掉。刘瑾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碍于他的 *** ,朝中人人自危。
以刘瑾一人之力并不足以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在朝中,他不断发展自己的爪牙,武宗新皇继位,坐下共有包括刘瑾在内的八名太监得到宠幸,史上称之为“八虎”,刘瑾居于八虎之首。八虎并没有考虑为君解忧,有了刘瑾的先例,他们都是尽可能的忽悠皇帝游玩享乐,皇帝开心,奖赏自然少不了他们的,而皇帝不甘心政事,那么国家便可以暗中操控在他们手中。他们专权跋扈,为非作歹,皇帝只顾享乐,无暇顾及他们做下的那些坏事。忠臣们看着国家被宦官祸害,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皇帝无心朝政,纵情声乐,忠臣们唯有苦心纳谏,武宗也并非昏君,开始有所觉悟。
初始,沉迷于声乐之中的武宗并不知朝政不稳,大臣苦谏也无济于事。不过自古讲究“君权神授”,有大臣警示武宗说天象有变,武宗才有所觉悟,但他的这次觉悟是不彻底的。为何这么说呢?且听历史君接着叙述,为安抚庙堂情绪,武宗计划先把刘瑾贬到南京,但大臣认为这远远不够,必须处死他,以免将来再生祸,死灰复燃。朝廷中刘瑾眼线遍布,他知道武宗打算对他下手,于是化被动为主动,刘瑾连夜向武宗哭诉,自己对大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希望武宗宽恕他。武宗耳根子软,免去刘瑾的罪过,并将东西两厂与司礼监全部交给刘瑾管理,这也成为刘瑾继续有恃无恐的资本。
刘瑾重新掌权,之一步便是报复检举揭发他的大臣们,抄家下狱者算是轻罚,刘瑾发明多种刑罚,从人格和身体上对那些“举报”他的臣子们进行报复,朝堂内外冤魂遍野。刘瑾心里明白,那些负责谏言的言官威胁很大,所以他除了找理由罢免、廷杖及诬陷定罪外,平时他还采用“合法手段”制裁他们,在早晨寅时就让他们入朝,离开时已经到了下午的酉时,每天在朝的时间竟达到了十四个小时之久,目的就是不让他们休息,消费他们的精力,官员们时间都耗在了朝堂,也就抽不出时间告状了。刘瑾打击异己随心所欲,对那些只做揖而没有磕头礼的翰林院官员,或直接贬为平民,或贬去外地。
清除了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人后,就可以放心的专权了,为了彻底掌权,刘瑾将自己的亲信焦方安排在内阁任职,内阁之中任何事都要向刘瑾汇报,这就开了内阁辅下属安排进去,其专横程度让人无法形容。显然,刘瑾已经成为六部的更高领导人,他在纸上写让谁做什么官,六部都会按他的意思安排。宦官属后宫,而朝廷中地位显赫之人见到他都要跪拜在地,不敢直视他。刘瑾“虚心学习”,自己无力改的奏章他便带回家,让在礼部做官的妹夫帮他批阅。刘瑾身为宦官,却做着皇帝该做的事,时人都将他称作“立皇帝”。
刘瑾接管明朝所有特务机构之后,他还建立了另外的特务组织“内行厂”,权利在锦衣卫、东厂等之上,用特务来监督官吏、百姓,以此制造恐怖的气氛,维持自己的专权。权力达到巅峰,刘瑾将贪婪之手伸向了敛财、索贿、受贿等方面,只要有人给他送银子,他便全数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当时的刘宇刚上任巡抚,用万两黄金向他行贿,刘瑾一看刘宇“识时务”,心情自然十分愉悦,在他的庇护下,刘宇官至兵部尚书。
刘瑾手握重权太久,野心极具膨胀,加上民间对他“立皇帝”的称呼,他终于起了谋逆之心。公元1510年,御史杨一清与七虎之一的张永在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后,向武宗揭发了刘瑾的多条大罪,武帝听后很惊讶,他没有想到自己最为信任的内臣野心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于是武宗带人亲自去抄他的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印玺、玉带等违禁物品;另在刘瑾常用的扇子之中还发现两把匕首,武宗见后额头直冒冷汗,若不是亲眼见到他要谋反的事实,武宗自然不会相信,直接下令处死刘瑾。
且说武宗,将自己的国家交由一名宦官把持,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武宗全然不知,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纵容宦官已为明朝亡国埋下隐患。再说刘瑾,身为皇帝近亲,不思忠君爱国,凡在权力的欲望中迷失自我,可悲可叹,如果安分守己,他何尝不是衣食无忧,善始善终,权利欲望害人不浅。故事完结了,喜欢历史君文章的伙伴们记得加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