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丘福是怎么死的?不仅搭上自己的生命,也搭上十万将士的命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1-11)260

丘福因为轻敌,不仅搭上自己的生命,也搭上十万将士的命,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丘福是明代时的大将,是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开国元勋,丘福凭借着在靖难之变中的赫赫战功,不仅加官进爵,甚至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爵位。由此可见朱棣对丘福的器重,丘福是行伍出身,一当兵便在朱棣手下做事,而在朱棣发动政变之后,更是积极的与自己的一众兄弟夺取了北平正门,顺利控制了整个朝廷的秩序,朱棣在入主南京之后,便对丘福大肆赏赐,朱棣正是感念丘福的一片赤子之心,给予了他莫大的权势。而丘福对朱棣始终是一片赤诚,并且能够为他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古往今来,开国功臣都是不得善终,而丘福也没有逃开这样的命运。在蒙古来犯之际,丘福更是自动请缨,想要攻打蒙古,在出征之前,朱棣曾提醒过丘福切勿轻敌。但是丘福却把朱棣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反而只相信自己的想法。在来到蒙古,俘虏了一名鞑靼尚书之后,听信了鞑靼尚书的说法。不顾自己手下亲兵的反对,毅然决然的鞑靼尚书做向导,结果却被领到了鞑靼军的伏击圈里。

鞑靼军十分的奸诈,几次诈降迷惑丘福,丘福更是落入了鞑靼军的计谋之中。想要乘胜追击,而他的手下将士多次劝阻于他,仍然没有改变丘福的决定。正是因为邱福一意孤行的决定,所以造成十万将士全部被俘杀的结局,而丘福与一众大将也是没能幸免。而此时的朱棣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是十分痛恨,并决定要御驾亲征,剥夺了丘福的爵位,而丘福的全家更是被发配到海南。就这样,一代大将却落得这样凄惨的结果,也是让人不胜唏嘘。

很多网友也有这样的疑问,丘福的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样的功绩,可以让朱棣给他授予那么大的爵位呢?丘福从一开始便是为四皇子朱棣效命的,那时候,朱元璋十分宠爱自己的长孙朱允炆,并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相信很多网友都跟小编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呢?毕竟朱棣还是很有才干的。朱允炆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和善的人,朱元璋也是十分喜欢自己长孙的这个性格,而朱允炆登基为皇帝之后,实行仁政,但是仁政却不利于对外作战,而朱棣却十分渴望皇位,与朱允炆相比,朱棣可以说是一个杀伐决断又凶狠残暴的人,因为不服自己父皇的决定,所以便发动了靖难之役,想要夺得皇位。

丘福是怎么死的?不仅搭上自己的生命,也搭上十万将士的命

丘福帮助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邀功,始终是十分低调,默默的居于幕后。当然了,朱棣也并没有忘记丘福的功劳,于是经常让自己的臣子向丘福学习,朱棣在即位之后,便授予了丘福世袭罔替的爵位。丘福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精彩的一生,不仅取得了大的成就,而且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结局却是很凄惨。不仅自己身死,还牵连自己的全家被流放,给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同时他又是一个十足的忠臣,可以为了自己的皇帝朱棣,舍弃自己的性命,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毛遂自荐,但是取得成功之后又绝不邀功,十分低调。因为丘福这样的性格,朱棣才格外的器重他,不仅给他授予官爵,而且赐予他豪华的宅子,之后并把自己的太子托付给丘福,希望他可以辅佐自己的太子。丘福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巅峰,达到了自己事业的更高峰。

蒙古大军来犯的时候正是丘福年老的时候,可能是获得了太多的成功,所以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决定。年老后的丘服,不仅自负,而且莽撞。在没有把握战机的情况下,就敢大举进攻,自然也就落入了蒙古大军的圈套。这次战役失败,丘福与自己的一众大将全部被杀,而10万将士也是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结局,朱棣也是十分痛心,他却不能罔顾朝廷上下大臣的看法,所以选择从重处罚丘福全家,丘福全家全部被流放,丘福一生的功劳也全部被抹杀。丘福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又十分简单的一生,不是功就是过,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在丘福出征之前,朱棣就曾经传授给丘福作战的计策,因为朱棣多次与蒙孤军作战,知道蒙古人是十分狡猾的,并且一再劝阻他不要轻敌,不要落入敌人的圈套。就算没有看到敌人,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就算作战没有胜利,一定要谨慎寻找时机,丘福也是拍着胸埔的向朱棣保障自己,自己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告诫,但是丘福却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一点也没有领会朱棣的用心。在小编看来,朱棣是十分了解丘福的,知道他虽然作战十分勇猛,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的计谋。并且是与以狡猾著称的蒙古人作战,更是不能轻敌。并且在大军行进途中,朱棣多次向丘福传达诏书,几次三番的提醒,也没有让丘福提高警惕。到达战场之后,仅仅是击退了一些散兵,丘福此时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取得了战争的先机,而且轻信了奸细的计谋,蒙古人自是十分狡猾,奸细更是十分阴险,就这样,诱哄着丘福几十万大军落入了圈套之中。

丘福是怎么死的?不仅搭上自己的生命,也搭上十万将士的命

蒙古大军从四面八方围攻而来时,丘福也是慌了手脚。明明手下已经提醒他不要轻信奸细的话,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而此时十分无奈的手下,只能提醒皇上的交代,丘福竟然以为手下是拿皇帝来压自己,十分愤怒,所以不听劝告,便跟着奸细来到了圈套之中。将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很可能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但是碍于军法也只能一路跟行,果然如一些将士的预想一样,大军果然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之中。虽然一些大将奋勇突围,也没有逃脱战死的命运。

在小编看来,一场战争之所以会失败,完全就是取决于大将,如果大将十分自负,绝对会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网友们怎么认为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11/93974.html

“丘福是怎么死的?不仅搭上自己的生命,也搭上十万将士的命” 的相关文章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其实阿巴亥本身没什么罪过,但是她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幸,这就是最大的过错。皇太极容不下她,她就得死。一、阿巴亥得宠,可能掌握遗嘱。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努尔哈赤年老以后,一直是阿巴亥陪在他身边。由此可见,阿巴亥相当受宠。本来这也没啥,老皇帝都喜欢小媳妇儿...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

常宁公生是什么出身?她被驸马家暴后朱棣是什么态度?

常宁公生是什么出身?她被驸马家暴后朱棣是什么态度?

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和地位是非常尊贵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封建王朝社会,身份尊贵的公主出嫁后,驸马是万万不敢怠慢的。可是,常宁公主却是个例外,不仅经常被驸马家暴,身为父亲的明成祖朱棣,还不为她撑腰,这是怎么回事呢?常宁公生于1386年,当时朱棣还是坐镇一方的藩王。不过,由...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提起康熙的皇后,几乎所有人想起的都是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弥留之际生下的孩子,被康熙在幼年的时候,就封为了皇太子,被康熙抱在怀里长大。由此可见,皇太子是子凭母贵。更让所有人相信,康熙的...

李蔡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得到个自杀的结局?

李蔡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得到个自杀的结局?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普遍使用郡县制,其实这个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国中已经较为普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起,各郡县出现一些豪强大族,陇西李氏就是其中之一。李氏属于嬴姓,和秦国王室本是一个祖宗,都是皋陶之后,从西周初年就世代定居在陇西。日后陇西李氏以豪强身份夺取了天下,创立了大唐帝国,更不用说明朝的李成梁、...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能够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军 李严到底是什么人

李严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跟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严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少时便以才干闻名于世,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任职,后在刘备进攻益州时,看出刘璋大势已去的他转投在刘备帐下,逐步受到刘备重用,一直到其临终托孤。要李严同...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飞被杀时为何没有人发现 张飞的死对伐吴造成了什么影响

还不知道:张飞被刺杀时,为何没被大家发现,他的死为伐吴带来了什么影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时期,死得最憋屈的大将当属张飞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在战场上无人敢当,被古人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可是他却没有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而且他的首...

裴行俭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裴行俭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调露元年(679年),唐朝大食安抚使、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波斯王泥涅师回国。在途径西域的路上,裴行俭招募一万人马,发动突袭,平定了西突厥。为何裴行俭没有从长安带一兵一卒,仅在西域招募了一万没打过仗的人就兵不血刃平定了西突厥呢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