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反应崇祯的帝王权术,怪不得明朝会走向灭亡!
两件事反应崇祯的帝王权术,怪不得明朝会走向灭亡!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并不是所有让朝廷灭亡都是沉湎于酒色的昏君,每一个王朝的终结,都是有着很复杂的长期原因,故而有些让自家王朝完蛋的人,虽然背着朝廷灭亡的名头,但在治国理政上却是一个努力勤奋的人,这种人的重要代表就是崇祯。这位皇帝知名度一直很高,因为他算是被不靠谱的祖宗们连累的典型。有史学家这样断语:明朝的灭亡,根本是从世、神宗两朝开始的。这两位皇帝是昏君的典型代表,他们天天窝在皇宫里,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理念是“打死也不去上朝”。
崇祯与魏忠贤
但更要命的是,这两位智商很高,就算是天天在皇宫里不动弹,也能够完美的远程操控朝廷里的大臣们,完全没有大权旁落的可能性。正是因为这两位在朝廷事务上一直秉持着:只要让朝代终结的不是我,那即使死后的下一个皇帝把江山糟践完,那也与我无关的极端不负责任思想,才导致了明朝从此之后江河日下。最后皇位被交到了崇祯的手中,而这位面对着老祖宗留下来烂摊子,虽然想通过勤奋来弥补,但最终结果却是不如人愿,即使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处理公务,明王朝依旧还是迎来了终结与悲歌。
勤勉于政
也正是因为崇祯的勤奋,他才没有像其他让朝廷灭亡的皇帝那样背上骂名。他除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之外,甚至因为国库吃紧,连一件新衣服也不舍得买。身上的大部分衣服都有过缝补的痕迹。可以说,就压制个人私欲这一个品德而言,是大部分皇帝,甚至很多明君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崇祯凭借着他个人的毅力做到了。然而,这样一个勤俭的人,为什么却救不了这个冲下悬崖的王朝呢?其实在王朝灭亡的问题上,崇祯并不算是完全无辜。
明末农民起义
我们都知道,一般一个好的君主,都不会是个好人。甚至成就越大的皇帝,手上沾染的鲜血越多,毕竟维护好朝廷秩序是社会总体安定的基础。而崇祯很显然没有明君应该所具有的果断和智慧。这从他下达的两件命令中可以得到体现。一是为了节省朝廷开支,他对各地驿站进行了裁员。并且更可怕的是,在开除那么多人的时候,这位居然一点都没有想到被开除人员的下岗安置问题!虽然在现代,没有安置费也就是心里郁闷几天,但大概也不影响找下一份工作,但是当时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一团乱麻,突然之间工作岗位被撤销,连个最基本下岗后的安置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于是很多下岗人便成了四处乱窜的流民。而这其中有一位李姓著名人物,在几年之后杀进了皇城,终结了明王朝。
袁崇焕雕像
从这件事中可以分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崇祯确实没有很高明处理事务的智慧。他无法预见自己这项决策会对失去工作岗位的百姓产生什么影响,只能短视看到这种做法对充盈国库的好处。而另一件事更体现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多疑。这位皇帝在史册之上有一个被讨论了几百年的问题:袁崇焕的死亡必要性。众所周知,这位袁大人因为皇帝的疑心,直接在城楼上被当场抓住,然后下场凄惨。而很多人把袁大人的死因直接判定为皇帝的多疑。但这种说法还是有些谬误的。
袁崇焕
当时袁大人率领手底下的人回京城,有一个大问题出现了,便是他特意绕了一段路,而这段路距离敌军的直线距离是非常近的。于是这时敌方再散布一些流言作为离间计,两相夹击之下,袁大人就这样被割了三千多刀。这件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皇帝疑心,但却也并不是和袁大人毫无关系。他张扬而不懂得收敛的性格,亦是最后悲剧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无论如何,经此一事,最终结果是明朝这边再次损失了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同时崇祯性格上的缺点也得到了充足体现。
崇祯四面楚歌
这样一个会因流言而干掉自己大将的人,在关键事物的判断力上,是肯定比不上他那群智商很高的老祖宗的。总而言之,崇祯在勤奋这方面,将克己两个字发挥到了极致。但是祖宗们留下的烂摊子,自身治理朝廷才能的欠缺,却不能够通过勤奋两个字来弥补。他想做事干事,然而却没有相应的具体才能。这种矛盾导致了他在史书中的评价极为两极分化。但无论如何,他的种种事迹亦和历史融合在一起,等待后人静静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