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不杀徐辉祖?只因徐辉祖说过一句话,朱棣听后无可奈何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大明之一将军徐达的长子,长八尺五寸,这是明清时代的尺码,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七八左右,“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就是说他年纪轻轻就在“朝廷中央军委”担任领导工作,这是因为他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的缘故。虽然徐辉祖属于“官二代”,但他是“官二代”的另类,可能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徐达的严厉管教,他个人天资不错,史书说他相当“有才气”,因此在同辈中徐辉祖的个人威望还是比较高的。
徐达病逝后,作为徐家长子的徐辉祖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洪武晚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为了与皇太孙朱允炆相避讳,皇帝朱元璋赐名,将原名徐允恭改为徐辉祖。在此前后,徐辉祖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练兵,发现燕王朱棣下属的元朝降将阿鲁台帖木尔图谋不轨,遂将之捕杀。后来他回到京师南京,在相当于“中央军委”的中军都督府里主持工作。建文初年,徐辉祖被晋升为太子太傅,这是相当高的一种荣誉和职位。
从以上徐辉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出身于大明之一大将军之家,又有军队历练背景,相比于“官二代”典型代表李景隆(李文忠之子)来说,其军事才能与大局观念都是后者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明初这段历史很奇特,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女与功臣们的儿女结合,虽然稳定了大明帝国的统治根基,但也造成了“朱元璋后时代”的尴尬局面,一旦“有事”,大明君臣之间、藩王与功臣之间都变成了打断了骨头连着皮的关系,而特殊家庭出身的徐辉祖就是处在大明特殊关系下的一个重要尴尬人物。
徐辉祖的大妹妹嫁给了燕王朱棣,二妹妹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妹妹嫁给了安王朱楹,(据说还有个小妹妹出家当了尼姑)。徐辉祖与大妹夫燕王朱棣之间原本没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关系,但在建文初年朱棣加快了谋反步伐后,徐辉祖的政治倾向就显得格外扎眼了。从政治方面来说,徐辉祖与建文皇帝是名正言顺的君臣关系,这是那个时代“三纲”中的之一大纲,换句话来说,就是那个时代更大的政治;从亲缘方面来说,徐辉祖是建文帝的政敌燕王朱棣的大舅子,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叫“亲不亲,自家人”,在建文朝位居高官的徐辉祖要是偏向一点妹夫也可以使人理解。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就是这么一个不讲国家政治,专讲亲缘的“人脉百事通”。可是徐辉祖不是这样的人,可能受到父亲的影响比较大,他认为,在合法皇帝与将要谋反篡位的燕王朱棣之间,自己应该极力维护的是国家和社会的“正统”。所以当朱棣谋反的小道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时,徐辉祖就赶到明皇宫里向建文帝作了“友情”提醒;朱元璋“小样(即朱元璋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时,朱棣的三个儿子在南京参与了祭祀,徐辉祖又不失时机地向建文帝作了汇报,以流氓成性的二外甥朱高煦来说事,再度提醒建文帝不可轻视和大意他的政敌;李景隆北伐讨燕失败后,徐辉祖两度受命率领朝廷军队援助前线,尤其是齐眉山大战时,他与盛庸等人合力大败燕军,不久又被建文帝调回南京。
从徐辉祖在建文朝的作用来看,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很好发挥,至于是不是建文帝对他这个特殊的“尴尬”人物不信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不过无论怎么说,徐辉祖和他的弟弟徐增寿绝对是两类人物,他对建文帝是赤胆忠心。燕军逼近南京时,包括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在内的少数建文朝臣见到建文帝大势已去,为了自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干起了令人不齿的勾当;而徐辉祖则组织手下将士抵抗燕军的入城,终因寡不敌众,退回到南京城南的魏国公府邸内,独守在自己父亲徐达的祠堂里。
徐辉祖的种种“不识时务”和忤逆燕王的举动,使得朱棣恼怒不已,新皇帝下令缉拿和审讯徐辉祖。徐辉祖一言不发,拿起笔在纸上写着“家父是开国元勋”、“我家有高皇帝颁发的免死券”等字样。审讯官拿了徐辉祖的“墨宝”送给朱棣看,朱棣气得咬牙切齿,但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破坏朱元璋所立的祖制,否则怎么在全国臣民面前树立自己是朱元璋好儿子的形象,所以他只好忍一忍,不过最后还是恶毒的下令,将徐辉祖削爵为民,并永远幽禁在魏国公府里。
从此以后,徐辉祖再也没有走出过自家的家门。大约过了五年之后,正值中年的徐辉祖带着满腔的悲愤与无奈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万历年间,明神宗下令为建文忠臣 *** ,在南京城里建庙祭祀建文朝殉难的忠烈之臣,徐辉祖位列众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