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 *** ,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2-30)331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看出不安于人臣的风险,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氏篡汉的一幕。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司马懿能够成为魏国的权臣,前期主要靠熬,司马懿极有谋略,善于韬光养晦,多疑的曹操并不信任他,但他能够一再忍让、明哲保身,后期主要靠 *** ,司马懿寿命很长,曹魏前三代领导人都比他先走一步,留下来的人论智谋、威信没有他高,再遇到曹爽兄弟这样猪牛一样的对手,最终成为三国里笑到最后的人。

熬这个字对于司马懿很重要,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就做官了,那个时候的司马懿还是一个年轻官二代,看准曹丕的大腿,最终帮助曹丕当上世子,司马懿也就成为朝中重臣。活的时间久就是好,司马懿看着曹操、曹丕、曹叡死去,抓住机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说这时的司马懿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推行九品中正制时,司马懿有意无意的安插自己的人在百官之中。邓艾、钟会等都与司马懿交过甚密,从而建立起来以他为代表的士族,对抗魏国曹氏宗亲。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曹叡托孤给司马懿

曹丕死后,给儿子曹叡四个辅政大臣,曹丕安排的挺好,辅政大臣的数量一多,权力就很难集中,而皇帝居中调停就好,曹叡有很强的政治手腕,此时的司马懿还是要忍。没想到曹叡更短命,曹睿死后,养子曹芳只有八岁,曹叡本想让燕王曹宇为辅政大臣,但曹宇谦虚的推辞,加上刘放、孙资的离间,辅政大臣就变成曹爽和司马懿了,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在魏国有太大的势力了。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曹爽与司马懿

而曹爽则是宗室子弟,军功政绩很少,通过明升暗降把司马懿及其亲信的兵权收回,又任命了一大批亲信,架空了司马懿,使得司马懿只能称病,不直接面对曹爽。曹爽变成了一个权臣,因为没有战功,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出兵伐蜀,结果惨败,搞得国力耗费人心不稳,这是曹爽的自不量力和覆灭的开始。

曹爽任人唯亲,朝廷上下对曹爽都很不满,尤其是太后很反感他,而曹爽却满不在乎,太后的意见成为高平陵政变的关键,也是曹爽目空一切的恶果,司马懿装病瞒过曹爽,却在暗暗的积蓄力量,趁曹爽和亲信去祭祀先帝时候发动了政变,司马懿只有3000死士,控制了整个洛阳,处于下风,军队实力远不如曹爽,但手里只有太后的懿旨。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3000死士

曹爽有皇帝曹芳,而且还有大量的军队,但他竟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从洛阳逃出来的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之名号召天下兵马反击,胜算很大,可是曹爽兄弟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司马懿先后派曹爽亲信诱劝曹爽放弃抵抗,让他做大富翁,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曹爽被屠三族

太尉蒋济也写信给曹爽,司马懿不会杀了你们的。曹爽兄弟考虑了一夜,决定交出兵权投降,气的桓范大哭道:“曹子丹这样得豪杰,却生下你们这群猪牛样的兄弟!我也要被你们连累到灭族了!曹爽兄弟真的低估了司马懿的 *** 程度,这个以洛水为誓的司马懿抓住曹爽后,就把他们软禁起来,在他们家四周建了角楼监视,就连曹爽上个厕所都要记录汇报。司马懿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党羽抓获,并屠灭了三族。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无耻,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司马懿独掌朝中大权,成了权臣,可以说司马懿的成功,除了活的时间长,还有就是够狠毒,再就是很幸运的遇到了猪一样的对手,如果曹丕、曹叡活的长,或者曹爽没有那么天真,司马懿这个权臣也没那么容易就当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12/102438.html

“司马家取代曹魏,并非是靠忍和 *** ,主要是遇到猪一样的曹氏宗亲。”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邹洋
邹洋
2个月前 (09-18)

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司马懿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成为了魏国的权臣,他通过忍耐和无耻的手段逐步获得了权力并最终取代了曹魏政权的过程令人深思。熬字对于他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足够狠毒、幸运地遇到了猪一样的对手曹氏宗亲以及天真的继承人才能最终独掌朝中大权的局面也反映了权力的残酷与无情一面同时也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吧!(字数:213)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