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八大总督当中,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地位更高呢?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2-30)120

在《你知道清朝“八大总督”是哪8个吗?谁的地位更高?》一文中,我们提到了清朝八大总督,他们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两湖/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

和排名最末的云贵总督一样,排名倒数第二的陕甘总督在清朝的八大总督当中也没有什么存在感。

需要声明一点儿,我说的是从乾隆以后、成为定制的清朝八大总督当中,陕甘总督没有存在感。

在清朝初期,陕甘总督的存在感还是比较强的,但是那时候清朝的总督数和管辖范围还不固定。因此,在清朝前期,管辖陕西的总督设置变化极为频繁,比如战功赫赫的清朝名将年羹尧的称谓就是川陕总督而不是陕甘总督。

如果把年羹尧算上,那名气更大、地位更高的“陕甘总督”(当然这个陕甘总督得加引号)应该就是年羹尧了。但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在清朝总督数和管辖范围固定以后、也就是形成常制的“八大总督”当中历任陕甘总督谁的名气更大、地位更高。

清朝八大总督成为常制后,陕甘总督的正式官衔是“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驻地在西安、兰州府,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

虽然同属封疆大吏,但是由于地处偏远,陕甘总督的地位一直很低,只比排名最末的云贵总督稍强。因此,陕甘总督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

清朝八大总督当中,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地位最高呢?

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却将陕甘总督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

事实上,乾隆以后,担任过陕甘总督的名人也有不少(比如刘统勋、林则徐),但是这些人担任陕甘总督时,陕甘总督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依然一直保持倒数。不过,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后,陕甘总督地位就一下子跃升到了第三位,仅次于权力更高的直隶总督和财大气粗的两江总督。

那么,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这主要源于清朝当时的政治、军事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事情的原委。

左宗棠善于用兵,是晚清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军事人才,有“今亮”之称。

1850年,著名禁烟大臣、民族英雄、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借返乡之机在长沙舟中与左宗棠彻夜畅谈,史称“湘江夜话”。当时,屡次科场失意的左宗棠还是一位教书先生、尚未踏入仕途,但是他却得到了贺长龄、贺熙龄兄弟二人,两江总督陶澍以及湘军重要首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等人的赏识和推荐。

经过这次长谈,林则徐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叫左宗棠的后生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与他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的重任一定非左宗棠莫属,于是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

林则徐非常爱惜人才,一心想把左宗棠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为了早日帮助左宗棠踏入仕途、建功立业,林则徐后来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力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1850年11月,林则徐临终前仍不忘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疏,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清朝八大总督当中,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地位最高呢?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广东逝世。闻此噩耗的左宗棠失声痛哭、流泪撰写了一副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省城告急,左宗棠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正式投入到了保卫清朝江山的阵营。此后,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使湖南的军政形势转危为安。

后来,左宗棠出佐湘幕展露峥嵘,引起了朝野关注,以致于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高的评价。如此一来,一些高官显贵纷纷在道光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左宗棠,为左宗棠日后升迁奠定了基础。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左宗棠奉命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一年后,曾国藩正式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建议让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

清朝八大总督当中,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地位最高呢?

1862年1月,太平军攻克杭州。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命其督办浙江军务。这之后,左宗棠从浙东杀入,在“常捷军”、“常安军”、“定胜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并因功荣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左宗棠一举收复杭州、克定湖州,顺利控制了浙江全境。之后,左宗棠奉命南下,入江西、福建等地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最终于1866年2月在闽南彻底剿清了洪杨之乱。

后来,左宗棠就是在平定洪杨之乱后,从闽浙总督任上调任陕甘总督的。相较其他总督职务调动而言,左宗棠此次调任既不属于升职、也不是降职。清廷这次调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是因为陕甘地区的 *** 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了叛乱,但是时任陕甘总督杨岳斌无法控制住局势;而左宗棠此前在平定洪杨之乱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出众能力,于是清廷决定让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负责剿捻匪、平回乱。

最终,左宗棠用了7年时间,彻底平定了陕甘回乱。正是因为左宗棠功勋卓著,所以陕甘总督在清朝八大总督中的地位才一下子跃居到第3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顺便补充一下,左宗棠后来还继承林则徐遗愿,抬棺出征,仅用1年半时间就从沙俄手里收复了新疆,真正成为了林则徐的接班人,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12/102513.html

“清朝八大总督当中,为什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地位更高呢?” 的相关文章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把治国的重心转向文治,乾隆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朝结束了长达70年的统一准噶尔之战。至此,乾隆皇帝治下的清朝既无内忧,也无外患,暂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从乾隆二十四年起,清朝有了一段时间的全盛时期,也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全盛时期。既然太平盛...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他有哪些悲惨经历?

我国是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随着朝代更迭,产生了数百位皇帝,一般来说王朝的末代皇帝,命运都很悲惨,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也不例外。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同母弟。晋孝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德宗继位。司马德宗天生在智力上有缺陷,不擅长说话,甚至分不清冬夏,这样的...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为什么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嘉庆帝为继承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傀儡皇帝的嘉庆帝终于可以大展身手,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但很快,嘉庆帝的雄心壮志就被击碎了,他拿着手中的“乾隆实录”怀疑人生:“...

对于汉献帝来说 曹操的死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汉献帝来说 曹操的死是好事还是坏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之死对汉献帝是好事还是坏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献帝是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虽然颇具才能,但在其父汉灵帝采纳宗室之狼刘焉设立州牧的建议后。东汉的灭亡已经大势所趋,即使光武再世也难以挽回。因此汉献帝做了数十年的儿皇帝后,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东汉王朝至此灭亡...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匡衡在历史上有哪些故事?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嘉禾年间,与其舅陆瑁一起被礼请至建业做官。吴大帝孙权授予骑都尉。后来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一起平定山越。芍陂战役后,被授予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几年之后,和哥哥顾谭、张休...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孙权既然已经得到荆州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关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得了荆州,为何还要杀关羽,难道不怕刘备出兵报复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都能找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感情很好的文字描述。刘关张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感情超出了君臣范围。关羽和张飞...

项羽获胜几率比刘邦还要大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取得胜利

项羽获胜几率比刘邦还要大 最后为什么是刘邦取得胜利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才是胜率比较高的一方,为什么刘邦获得了胜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项羽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刘邦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赖,甚至刘邦的王位都是靠自己的无赖获得的。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些片面。刘邦不仅仅是一个无赖,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的管理才能是十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