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生前做了一件不果断的事,结果,害大唐基业动荡300年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父亲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戎马一生,英雄气概,却在对儿子继承皇位的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结果,却给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的皇位继承,留下了很多复杂的问题。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八岁时被立为太子,少年时的小太子聪明乖巧,李世民很是喜爱。长大后,太子性格逐渐变得叛逆,行为偏激,竟然,喜欢上了突厥文化习俗。并且,还说突厥话,穿突厥服,行突厥礼,扮演突厥可汗,甚至,还异想天开,想去突厥当干部。
史料记载:李承乾迷恋声色,骄奢淫逸,搞同性之癖,还常常偷平民百姓的牛马来炖煮。。。 。。。李世民对这个太子是越来越失望。更让李世民不能容忍的是,太子李承乾居然想要谋反。所以,李承乾的堕落,让李世民更加的喜欢上了魏王李泰。
结果,怕这个弟弟对太子地位有非分之想,为保太子地位,李承乾开始谋划着除掉弟弟。他培养刺客和勇士,勾结同党,一心想刺杀弟弟,逼宫夺位。李承乾的阴谋很快就被揭穿了,图谋造反,按律当诛,可是,李世民根本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就征求大臣的意见。
此时,有人建议李世民:既不失父爱又能让儿子善终。李世民很是赞同,于是,李承乾被贬流放,虽然,失去了太子地位,但是,却能苟且保命。很多人都说:李承乾的图谋不轨,其实,跟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也有很大关系。
话说,早期的李泰聪明好学,才华出众,李世民甚是溺爱,李泰酷爱文学,李世民就支持他开设了文学馆舍,吸引了很多有识之士。一天到晚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之后,李泰还主编了影响后世的《括地志》,李世民便更加宠爱这个儿子了。
对于这个儿子,李世民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远远超过了前太子李承乾的,甚至,还关心到了李泰生活中的点滴之事,真可谓是无微不至。也可以说,正是这种过度的关心,让李泰产生了一种误觉,误以为李世民像是要把太子的位置传给他,于是,李泰逐渐滋长了谋取皇位的野心。
李世民对儿子李泰的重视毫不夸张,有一次,李世民听说有好些官员对李泰不够尊重,非常生气,就把这些官员都招来,说:“朕对自己的儿子们严加管教,让他们时常保持低调,现在你们居然不尊重他们,你们要放纵他们,朕还怕收拾不了你们?”
官员们吓得都不敢支声,此时,只有大臣魏征直言不讳,认为:大臣们都很尊重礼仪,也很礼待魏王,那种只要求大臣尊重皇子,皇子不尊重大臣的制度是不需要效仿的。李世民无话可说,才表面上承认自己私心太重了。
可以说,李世民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却又对李泰宠爱有加,此时,他的态度让众人猜疑。甚至,在礼遇自己儿子的问题上,对大臣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万一皇太子有什么变故,其他儿子也会成为你们的主人,怎敢不尊重他们呢?”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李世民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一直犹犹豫豫,态度模糊。在王位世袭的年代,这种态度会潜伏很大的政治危机。
公元642年,大臣褚遂良向李世民表明: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明确太子人选。李世民这才让大臣魏征做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以消除大家的猜疑。表面上态度明确,但是,还是晚了,李承乾最终失去了太子的地位,被贬为了庶民。
李承乾被贬后,李泰就成为了太子的最合适的人选。
由于,李世民的过分溺爱,李泰急于想成为太子,就时常向李世民迎合讨好,还暗中来削弱弟弟李治的威胁。最终,这个阴谋让李世民终于清醒了,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将会处境危险,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废掉李泰。
看到爱子们为争夺皇位丑态毕露,李世民倍感失落,他在大臣们面前故作自杀状。长孙无忌赶紧相扶并问:“陛下想立谁为太子?”李世民说:“李治。”接着又问:“对李治做太子大家有什么看法?”长孙无忌答道:“李治仁厚孝顺,大家都愿意归顺他,不信可问问大臣们。”
其实,在这关键时刻,大臣们谁都不敢发言。李世民感觉立李治为太子是最明智的选择。李治生性仁善,尊敬兄长,立为太子,三个儿子就都能保全性命,安然无恙地活着终老。所以,李世民让长孙无忌配合演的这一出,只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又犹豫:是不是让李恪代替李治更合适。李恪文武兼备,英明果断,很有帝王之相,虽然,最后没有选择了李恪,但却埋下了深深的政治隐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以“房遗爱谋反案”杀害了对他构成很大威胁的吴王李恪。
所谓的“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房玄龄次子)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李世民对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优柔寡断,最终,给大唐王朝带来了许多政治上的残杀争斗,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