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大唐正处于巅峰,为什么会被叛军那么轻易就攻破长安呢
近日陈凯歌的《妖猫传》火爆,描述了大唐盛世的荣光与悲歌。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大唐盛世又是为何因为远在东北边疆的一场叛乱而嘎然而止呢?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正处于世界之巅,国力极盛,有着无尽的繁华。宋代王安石如此形容他对盛唐的向往:“愿为长安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斗鸡走狗过一生,天地兴亡两不知”。王安石一生孜孜以求的变法强国,无非也就是想让宋朝重现盛唐的荣光。
但是就在这个奇幻的时代,一只来自东北的叛军却攻入了首都长安,终结了大唐盛世。中国历代王朝,丢掉国都并非怪事,但都发生在王朝衰败之际,为何唐朝却会发生在强盛之时呢?
之一,是因为大唐的军制有问题,安禄山的部下兵强马壮。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了开拓边境,追求战功,在边境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统率镇兵49万人。
而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大军。
第二,是唐朝内地军队兵力虚弱。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原本的“府兵制”已经完全崩坏,内地除了驻守首都长安的军队以外,事实上已经没有军队可言。安禄山军队渡过黄河,扑向洛阳时,唐朝只能临时征召市井子弟拼凑成军队应急,在安禄山的边关精锐面前自然一触即溃。当叛军攻城时,唐军甚至吓得 “乘城自坠如雨”,不少人直接吓得从城楼上掉了下去。
第三,便是唐玄宗自己“作死”了。叛乱初期,安禄山的叛军依靠战斗力的优势快速击溃了唐朝临时拼凑的几支军队,攻下东都洛阳,但是唐军总兵力仍占优势,首都长安以东还有着潼关天险这道防线。唐朝派出了20万大军在名将哥舒翰率领下驻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这二十万大军把守,虽然军队素质上和安禄山的精锐仍然存在差距,但是凭借着潼关的地形优势,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防线。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安禄山军队毫无进展。
此时唐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军队在河北一再击败叛军,河北民众也在颜真卿领导下发动起义,反抗叛军。安禄山面临着前进无路,后路被断的绝境。
但唐玄宗这时却在杨国忠的怂恿下逼迫老将哥舒翰主动出关决战。这一决定是灾难性的,大唐原本胜券在握的战局就此发生反复。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紧接着潼关失守,主帅哥舒翰被俘。原本已经走投无路的安禄山就此“躺着”攻下了长安。郭子仪李光弼等唐军平叛部队及叛军占领区内的民间义军所取得的战果因此前功尽弃。叛乱彻底失控了。
此后再想维持大唐帝国的正常运转,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终结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才真正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