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代大师王阳明如何启蒙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1-21)181

从1868年明治 *** 成立,到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扳倒大清国用了27年。明治维新的三大政策是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回顾历史必须承认,“文明开化”政策获得了成功。如果说封建社会的众生百姓接受观念上的改变离不开日本学者的努力的话,那么,那些学者、政客们又是被谁启蒙的呢?

其实明治维新前200年,日本社会就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启蒙过程,启蒙者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1472-1529)。17世纪初,有关王阳明的书籍传入日本。最早接受阳明学的是江户时期的下级武士中江藤树(1608-1648)。1622年他擅自“脱藩”,在家乡近江开办“藤树书院”,以极大热情投身平民教育。他破除等级观念,宣扬官民平等的理念,被称为“近江圣人”。他门下阳明学者辈出,大弟子熊泽蕃山于1670年开办“冈山藩学”,这是日本最初的武士子弟学校,江户后期还教授“兰学”(西洋知识)。

到明治维新前,不论社会上或幕府内部,能叫得上名的阳明学信徒不下百人。其中有武士(比如山县有朋,日本陆军创始人)、商人(涩泽荣一,“日本企业之父”)、学者(福泽谕吉,思想家,“脱亚论”者)、政治家(伊藤博文,日本首任首相)、危险分子(吉田松阴,“征韩论”者)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阳明学的重要特征是开启思辨,自我认知。和朱子的“性即理”不同,朱子要人们去情欲,居静深思,以“格物致知”;王阳明则认为,人的性和情不可分离,两者构成了“心”,所以“心即理”,而“理”又分“外理”和“内理”。人的“心”只要符合“内在的理”,就是自己充分理解的、通过自己的实践可以解释通的道理,就是完成了“心”与“理”的统一,而不必刻意追求“外理”,即便是经书中圣人阐明的道理。在王阳明看来,“愚夫愚妇皆圣人”,前提是“致良知”。现实社会里,代表良知的“诚意”比“格物致知”更重要。而“良知”不是静思得出,而是生活中磨炼而来。所谓“知行合一”,“致良知”必“事上磨炼”。

阳明学对人的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宋代以后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阳明学认为良知在身胜于读书,平民也可以成为圣人。其次,阳明学开通了肯定人的欲望的大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发展,生活安定,人们的思想多样化,这个现实是不容忽视的。第三,重视朋友关系。王阳明通过讲学的方式,广交朋友。儒家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中,前4个在地位上是上下关系,而朋友关系则是平等的。

日本庆幸自己没有建立起科举制度,不管是朝廷还是幕府都不用豢养大批文人,也就没有学说思想的垄断。清贫的文化人相对自由,代表庶民观点的阳明学说很容易被接受。当然,江户时代的官学依然是朱子学。但在儒佛共存的日本,儒家理论高空虚渺,幕府政治的凝聚力日渐低下。改变这一现状的是另一位儒学大师——朱舜水(1600-1682),他和王阳明是同乡。

1644年明朝亡国后,反清遗臣朱舜水逃亡日本。水户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囶敬仰朱舜水的才德,将他迎到江户(东京),行弟子礼,舜水开始在日本讲学。舜水追求务实,实理实学,批评日本朱子学空洞务虚。朱舜水身居异国,向弟子警示明朝灭亡的道理。德川光囶从朱舜水那里吸取了儒家的忠君爱国、大义名分思想和重史、尊史、尚史的史学思想。此后,德川建立的日本“水户学”,成为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社会主要精神力量。此外,不论日本省庵学的鼻祖安东守约,还是古学鼻祖山鹿素行,都是朱舜水的高足。

朱舜水并不自诩阳明传人,他以极高的品格博得各界尊重,自由施教的学风使其与弟子间建立全新的友情。除了得其真传的弟子,间接受其影响的人也很多。当时践行阳明学“知行合一”者,必走舜水探求实理实学之路。

当然,日本社会的启蒙与江户以后重视实学教育也有关联。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生存,是江户教育的一大特点。江户的寺庙在各地办学,通常都叫“寺子屋”。教的课程是,读(千字文、汉文)、写(信、告示、诉状、商品名、收条、借据等)、算(算盘、记账 *** )。内容五花八门,将来只要有用就让孩子们学。到1850年,日本人的识字率已达70%-80%,而英国产业革命后期的识字率仅20%-25%。可以说日本社会已经基本完成迎接大变革的思想准备。

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也是阳明学的信徒。他认为,国家的独立首先必是民众的自立,有自主意识才能自立,能自立者一定会自强,而当他们接受“民主”、“自由”理念时会很珍惜,很好地运用。而自卑的百姓希望有德者管理社会,久而久之会从相信变崇拜再到迷信。福泽的启蒙书卖了300万部,相当于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读过他的书。

遗憾的是,王阳明的“良知”这一基本准则没有被日本人深刻理解。日本强大后,自恃武力,走向歧途。福泽后来成为“脱亚论”的倡导者,他对中国和朝鲜不屑一顾,“人民不开化,作为敌手就不足为惧,作为朋友就不足利用”,他甚至说“日本应该站在欧美的立场去看待今天的支那和朝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1/106185.html

“明代大师王阳明如何启蒙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 的相关文章

朱标作为太子兄弟有那么多 他们为何不敢抢夺太子之位

朱标作为太子兄弟有那么多 他们为何不敢抢夺太子之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标当太子时,为何没有任何一个皇子敢跟他争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标是朱元璋的太子。早在朱元璋起义封王的时候,朱标就被册封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统一全国进而登基,朱标理所应当成为了太子。登基后朱元璋一直扶持太子,而所有的儿子里从没人跟朱标抢位置...

傅喜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傅喜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说到西汉大臣傅喜,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傅喜,生卒年不详,字稚游,西汉外戚。他是河内郡温县人,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他的堂姐傅昭仪是汉元帝的妃嫔,定陶恭王刘康与平度公主的生母,汉哀帝的祖母。傅喜年少时喜欢读书,立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性,是傅氏外戚集团在朝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刘奭崩。...

拓跋猗卢:西晋鲜卑拓跋族首领,天资英特,胆略过人

拓跋猗卢:西晋鲜卑拓跋族首领,天资英特,胆略过人

拓跋猗卢(?~316年),定襄盛乐人,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首领。北魏皇帝先祖,追封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孙,文帝拓跋沙漠汗之子,桓皇帝拓跋猗迤胞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资英特,胆略过人。元康五年(295年),授西部大人,居于盛乐城。出兵攻打并州,击败匈奴和乌桓。引入...

历史上朱高煦是以什么罪被处死的?

历史上朱高煦是以什么罪被处死的?

朱高煦明朝宗室,成祖朱棣次子,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朱瞻基处理朱高煦的方式是不太让人理解的。朱瞻基在进京准备继承他父亲朱高炽皇位的时候,朱高煦就在半路上伏击朱瞻基,想把朱瞻基刺死。只是因为朱瞻基警惕,而朱高煦做事不细致,最终朱高煦才没有得逞。要知道,刺杀皇帝,那简直就是...

周瑜死后他的孩子是什么下场?

周瑜死后他的孩子是什么下场?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 算是世家子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真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的文武全才,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周瑜辅佐孙策扫平江东六郡,赤壁之战击败曹操,江陵之战逼走曹仁,绝对算得上一代英才,只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处直是晚唐五代的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实力弱小,因此在朱温与李存勖之间左摇右摆以求生存。后来李存勖大败后梁,称雄河北,王处直只得死心塌地的跟随前晋。那他为何又要引辽人入侵,对抗强大的前晋呢。一,立足义...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孙权外号是孙十万 孙权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对三国时期的孙权为什么会被叫作孙十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十万这个外号,得自于孙权不止一次领着数万大军,诈称十万进攻魏国,最终屡次失败,于是孙权被戏称每次狂送十万人头,为三国第一经验包。其实孙权识人观人,任用将才的能力很不错,面对一些重要的战争,他可以放手让主帅...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评论列表

晴天
晴天
2周前 (09-10)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启蒙过程中,深受阳明学的影响,王阳明的思想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然而其良知理念未被深解并导致后续发展误区警示我们:文明开化需深刻理解和实践而非表面模仿。#历史学者视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